在电视剧《特工科恩》(The Spy)的结尾处,写着这样一段话:
“在他死后两年爆发的‘六日战争’期间,伊莱在叙利亚掩体上种植的桉树,被以色列军队用作攻击标记,戈兰高地两天就被拿下了。”
以色列所称的“六日战争”,即发生在1967年6月初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世人皆知——以色列以较小的伤亡代价赢得了一次决定性胜利,战斗在6天内结束,以色列在“六日战争”结束时将军队推进到距离约旦首都安曼不到31英里,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38英里,距埃及首都开罗69英里,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老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
在“六日战争”里,戈兰高地的战斗爆发的最晚,直到6月9日才打响(而“六日战争”始于6月5日),从目前公开的史料来看,以色列高层曾一度犹豫是否在已经同埃及、约旦开战之后,再对叙利亚进行打击,而且当时国际社会(无论是以色列的盟友美国,还是阿拉伯联军的盟友苏联)都对以方施加了巨大的停火压力,但有一个说法是,6月9日凌晨,摩萨德截获了埃及总统纳赛尔与叙利亚总统努尔丁·阿塔西之间的电报——叙方承认无力抵挡以军的攻击——这下定了以方“痛打落水狗”的决心,随后的两天内,以色列占领了戈兰高地,“六日战争”至此结束。
总共才6集的《特工科恩》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如果对相关背景不甚了解,可能很快就坠入了真相与虚构的泥淖里。这里还需要补充一个有关“六日战争”胜利对以色列的影响——它弥合了阿什肯纳兹人和塞法迪人之间的矛盾。所谓阿什肯纳兹人即欧美犹太人,以色列建国之初的主要人口构成就是阿什肯纳兹人,而塞法迪人则是东方犹太人,是因为以色列建国之后,生活在阿拉伯世界的犹太人处境不断恶化后才逐步搬到以色列的。随着大量塞法迪人的涌入,以色列移民安置体系亮起红灯,阿什肯纳兹人和塞法迪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特工科恩》海报
《特工科恩》的故事原型伊莱·科恩(Eli Cohen)便是塞法迪人,是埃及犹太人,青年时代曾参与歌珊行动(Operation Goshen),帮助当地犹太人搬回以色列。科恩的妻子纳蒂亚同样也是塞法迪人,是伊拉克犹太人。因此在第一集里,科恩曾说,纳蒂亚的老板之所以邀请他们夫妻参加派对,并不是因为把纳蒂亚当朋友,而只是因为他们肤色是“棕色”的,可以让派对显得多元化。剧中还有许多细节表现出当年塞法迪人在以色列社会中受到的歧视,比如科恩夫妇在商场购置家用电器,却被保安当作是小偷。
然而恰恰是因为科恩长得像阿拉伯人,又从小在阿拉伯社会长大,他被摩萨德看重,成为潜伏在叙利亚的间谍。
随着“六日战争”的胜利,以色列方面不断“神话”科恩的间谍经历,最终令其成为以色列建国以来最伟大的间谍。
关于科恩公开的肖像照片(上),萨莎·拜伦·科恩饰演伊莱·科恩(二者并无血缘关系,萨沙是英国犹太人,以电影《波拉特》闻名世界)
本文开头提到的戈兰高地的桉树,便是科恩的“神迹”之一,直至今日,被以色列占领的戈兰高地上那一排排桉树,仍然会被人念叨,那是当年科恩的功绩。而有关科恩另一项“神迹”并未在剧中体现,但亦可算在以色列家喻户晓——在“六日战争”期间,两架叙利亚战机准备执行轰炸特拉维夫的任务,摩萨德通过无线电广播方式联系上飞行员,详细告知他们的家庭成员情况,并威胁如果他们敢把炸弹扔到以色列领土之上,他们的家人全都要被做掉,最终飞行员将炸弹扔进了海里——这多亏了当年科恩将全部叙利亚空军信息发回了国内【见《Israel’s Secret Wars: A History of Israel’s Intelligence Services》(以色列的秘密战争:以色列情报部门历史)】
以心疼叙利亚士兵在没有遮荫之处的戈兰高地站岗为由,赞助叙军桉树树苗,应该确有其事,但以军仅凭桉树为记,两天之内拿下戈兰高地,这符合军事常识吗?再者,科恩于1965年5月18日便被处死,距离“六日战争”爆发尚有两年时间,叙利亚空军在此期间就不征新兵了吗?以及那些升空的飞行员具体名号,以方又是如何确认的呢?
很明显,在以色列方面几十年来不断宣传的科恩事迹里存在着虚构痕迹,其中的原因不难猜测——他们需要掩盖真相,保护那些尚未被发现的以色列间谍。当然,这同时也是摩萨德开展的心理战。
科恩(中)在戈兰高地
当年科恩被叙利亚方面抓获并被审判,曾是轰动国际的大新闻,围绕是否释放科恩,曾牵动多个国家的神经。也就是说科恩是“六日战争”爆发前,以色列国内最为人熟知的间谍。但在“六日战争”前,他的出名仅仅是在戏耍了叙利亚高层及为国捐躯。直到“六日战争”之后,他的事迹突然不断解密,并与那场战争的胜利变得息息相关。1987年播出的电视电影《The Impossible Spy》(不可思议的间谍),最终奠定了科恩的公众形象,而由于播出平台BBC的巨大影响力,这位以色列间谍在20世纪诸多间谍排行榜上有名。
《The Impossible Spy》是BBC于1985年至2002年间播出的系列剧《两世奇人》(Screen Two)中的第六季第五集,时长1小时36分钟。片中讲述了科恩如何被摩萨德招募并被派往叙利亚的过程,在叙利亚,科恩与多位叙利亚高官建立联系,并不断把情报送回国内。当他返回以色列后,他的妻子希望他不要再冒险,他的长官也认为他给出的情报已经足够多了,但科恩仍然决定回叙利亚开展工作。最后,当他得知叙利亚要对以色列的一个集体农场(即“基布兹”,kibbutz)进行攻击,科恩不顾个人安危把情报传了出去,最终导致被抓。
《The Impossible Spy》海报
《The Impossible Spy》里的情节同样出现在了《特工科恩》里,但却重新了进行了演绎,科恩在前往戈兰高地的旅行中获知叙军将要对以色列的一个集体农场发动袭击,他不顾个人安危把情报传了出去,但并未导致被捕。
在《特工科恩》里,是以色列高层要求科恩必须返回叙利亚继续从事间谍工作的,而并非完全出于科恩本人的爱国情操。之所以与1980年代的《The Impossible Spy》存在情节上的不一致,是因为几十年里,更多有关科恩的档案被解密,或者说科恩的故事在几十年里又被不断丰富。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人,即当时叙利亚的实权人物阿明·哈菲兹。据称哈菲兹把科恩视为亲信,想要让其出任叙利亚的国防部副部长,这让以色列高层认为,科恩必须要潜伏回去。但这个故事如果成立的话,那么围绕科恩的许多事情反而说不通了。假设科恩真的能够成为叙利亚国防部副部长,那么他的价值之高难以估量,从情报工作的一般逻辑来看,如此重要的棋子,绝不可轻易暴露,而摩萨德方面仍然要求他每日早晚发报联系,不就是等着叙利亚人来发现吗?
哈菲兹后来倒台出逃国外之后,曾坚称他从没想过要让科恩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并宣称自己跟科恩根本不熟。这话当然也只能信一半。哈菲兹说自己1962年时还在苏联呢,言下之意科恩潜伏进叙利亚的时候,自己根本不在叙利亚国内,但不可否认的是,哈菲兹的确在1961年于阿根廷担任叙利亚使馆武官,而科恩以卡迈勒身份在1961年开始间谍工作之初,落脚地恰是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中东社区。
历史上的科恩与影视剧中的科恩或许从来就是两个人,但《特工科恩》就算全部都是虚构的,但剧中关于间谍科恩的双面人生段落,仍然值得一看。本剧主创吉迪恩·拉夫(Gideon Raff)是以色列版及美版《国土安全》的编导,他对于特工心理变化的把握,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特别喜欢剧中两处分屏,一处是他和妻子相隔万里,同时打开冰箱拿出黄油涂面包的段落,另一处则是科恩兄弟相隔千里通过电波评论足球赛的桥段。一个间谍身处敌营,寂寞、恐惧、怅然的心态,不经意间便呈现在屏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