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台海网6月14日讯 据福州新闻网报道 连日来,“莆田海域发生赤潮”的消息在网上传播,不少市民担心海鲜安全。
对此,11日,省海洋与渔业局在官方微信表示:我省水产品是安全的。
技术人员将采集到的海水样本进行专业分装。资料图
莆田海域赤潮已消亡
据了解,每年4月至6月为我省赤潮高发期,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从4月起已启动严密防范应对措施。6月1日,莆田近岸海域发生有毒指沟卡尔藻赤潮。
↓↓↓
省、市、县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快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一线开展指导,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检测、海域管控和执法监管,有效应对赤潮灾害。
监测人员在渔船上对取样水进行技术处理。资料图 郑帅摄
赤潮发生期间,所有贝类等生物样品中均未检出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未发生受影响水产品违规上市、未发生市民误食问题水产品导致中毒等事件。
6月9日检测结果显示,莆田海域有毒指沟卡尔藻赤潮已经消亡。
接下来,省、市、县各级渔业主管部门将持续加强跟踪监测,做好赤潮防范应对,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记者也了解到,福州海渔部门已联合省市专家开展应对赤潮灾害宣传工作,指导渔民做好赤潮防范措施。
为何近期发生赤潮?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不过,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还包括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
我省近期受西南气流影响,沿海轻到中浪,天气以中到大雨为主,气温、水温逐渐回升,此种天气导致我省沿海易发生赤潮。
注意事项
赤潮发生期间,不采购、食用赤潮污染海域的贝类(如牡蛎、青蛤)等水产品;贝类要煮熟后方可食用,尽量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贝类;若进食贝类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及肌体无力、头痛和晕眩等症状,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