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北海道赤潮惊魂:红色幽灵肆虐!

  北海道位于日本地理概念中的北海道地区,是日本除本州外最大的岛屿,也是世界第21大岛。其邻近海域处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为鱼类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繁殖环境。随着捕鱼和养殖技术的进步,北海道海域的渔业养殖得以迅速发展,已成为全球规模宏大的渔场。然而,在2021年9月,北海道太平洋沿岸海域遭遇大规模赤潮,导致近4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亿元)的经济损失。北海道政府称这是该地区历史上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赤潮灾害之一。

  赤潮给北海道渔业带来沉重打击

  赤潮,又称红潮,是指在特定水文和气象条件下,海水中的氮、磷、碳等营养物质富集,导致局部海域发生严重富营养化,使大量浮游生物异常繁殖并形成的一种严重污染现象。海水受到污染后,其中的铁、锰等重金属元素、维生素B12、有机氮化合物等含量增加,造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影响其他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本次在日本北海道发生的赤潮灾害给当地渔业带来了沉重打击。据调查统计,这次赤潮导致近九成的海胆死亡,至少有2万条鲑鱼死亡。此外,赤潮灾害不仅对渔业造成了重大影响,还对餐饮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海胆死亡导致市场价格上涨约20%,餐饮店因此不得不提高餐品价格,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消费成本,进一步导致了餐饮店的亏损,严重影响了当地餐饮业的经营状况,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

  赤潮对全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赤潮危害性极大,对全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恶劣影响,日本北海道的赤潮灾害只是一个缩影。赤潮释放的毒素会污染海洋生物,进而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食物中,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中毒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这直接影响全球人类健康水平。

  赤潮还会对沿海经济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损害渔业资源、导致捕捞量减少,影响当地渔民的生计。首先,赤潮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原有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平衡,影响了其他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黏液或毒素,黏在鱼、虾、蟹、贝类等水生动物的鳃上或者使它们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中毒甚至死亡。最后,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体缺氧,引起更多水生动物死亡。

  赤潮还会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赤潮释放的毒素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全球气候变暖。这种连锁反应可能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以及人类健康,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挑战。

  日本北海道赤潮灾害带来的启示

  尽管赤潮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与水温、盐度、营养物质、水流等因素有关,但我们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赤潮灾害的影响。过度的工业排放、农业污染以及海洋垃圾的存在,都是赤潮灾害爆发的助燃剂。这不仅是对日本北海道赤潮灾害的观点,也是对全球赤潮问题的一种警示。

  实施海洋重大修复工程项目。对于污染相对严重的近海区域实施系列专项修复工程,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自我防治能力。一是实施“蓝色海湾”修复工程。着力改善污染严重的重点海湾和沿海城市中小海湾的生态环境,提升海洋自我应对能力。二是实施“海岛修复”工程。制定海岛保护名录,对海岛开展实地调查和走访,因地制宜开展海岛修复和保护,加强近海的天然阻挡。三是实施“银色海滩”修复项目。着重修复垃圾污染较为严重的海滩江滩,通过人工补砂、植被涵养等方式,营造美丽的沙滩,减少沙土流失,增强海岸的容纳和缓冲能力。

  提升海洋数智治理水平。海上治理亟须插上数字智治的翅膀,数字化能完成数据归集、智能分析、科学预警等传统治理无法实现的功能,助力海上治理事半功倍。一是加强灾害监测。利用现在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扩展网络在海洋突发和重大灾害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海域、海岛、海岸的监测体系建设,建设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监测、筛选、处理的完整系统,完善大数据信息监测中心的监测系统,实现多领域、多种类的海洋潜在灾害监测。二是加大调查统计力度。加强对海域灾害发生情况、海洋污染情况、海洋灾害影响状况、海洋资源损失类别等开展专项调查和统计,摸清海洋的生态“家底”,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共通,为制定相关海洋灾害防治和保护政策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三是搭建数字应用平台。按照海洋灾害类别明晰场景需求,将监测和统计的数据信息进一步组合利用,构建各类业务创新应用,通过监控大屏、全息画像、预警中心等,提升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

北海道赤潮惊魂:红色幽灵肆虐!

  健全海洋污染防治的保障体系。海洋污染防治不是一个部门或者几个部门的事,要打好法治、市场、科技、政策“组合拳”。一是强化法治建设。统筹推进和完善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能源资源使用、海洋灾害应急处突等各领域法律法规的修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严格的海上海下、陆海协同、区域联合的海洋治理法规,限制海洋污染排放,实施最严格的排污许可制度,健全海洋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海洋空间用途,减少人为污染的发生频率。二是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加强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把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吸引技术水平高的相关企业积极进入海洋保护和海洋污染防治设施建设,提高市场和企业参与力度。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与相关海洋专业院校建立定向培养关系,加大人才输入。并积极开展相关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以及应急处突的技术人员配置。同时加强海洋保护知识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宣传海洋污染预防和应对知识,提升公众应对海洋灾害的自我救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