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文化解码】
【中国之治@文化解码】专题
文化,自古以来便不是单纯的文学载体,而是民族之精神所在、国家之力量所在。正所谓“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与治理目的息息相关。中国之治的关键密码蕴含在中国悠久的“德”文化与“法”文化之中,体现在中国之治的“德”与“法”之中。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让中国之治焕发生机与活力。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是手段,德是目的。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把“仁”作为核心,讲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开启了我国千年的德治时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习惯是中华民族“形”与“魂”,是基层人民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德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在风浪考验面前不惧艰险勇开“顶风船”,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信仰弥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胸怀“以百姓心为心”的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问心无愧、问民无愧。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做到“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留万世名”,在实现大我中成就小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德治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要弘扬社会正能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德标杆,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道德价值观,让人人心中都有道德法则,在道德法则的引导下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从大历史观来看,法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秦朝因商鞅变法而兴,实现了国家大统一的丰功伟绩。因此,立法善于天下,则天下治;立法善于一国,则一国治。
法是治国之利器,亦是利民之根本。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明确要求,再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彰显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次次前进。天下难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不断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法治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用法治保障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中国之治需善于把握“德”与“法”的辩证关系,善于掌握“德”与“法”的逻辑内涵,善于挖掘“德”与“法”的时代需要。让“德”文化与“法”文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充分释放“中国之治”的文化力量。(作者:陈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