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麦香村饭馆:邹仿簌独家美食之旅

  归化城麦香村饭馆(上)

  邹仿簌

  麦香村饭馆座落在呼和浩特旧城大南街南头路东、由于近几年加宽街道,现在的门面只是当年的后半部分。
麦香村饭馆:邹仿簌独家美食之旅
麦香村饭馆:邹仿簌独家美食之旅  这家饭馆是一九二九年(民国十八年)前后开业的。开业前一年或二年的农历正月,座落在大南街的“宝和兴”杂货铺掌柜姜明善(山西忻州人),宴请国民党绥远省党部的潘秀仁 (字箴四)、贾联魁(字级三)、赵允义(字宜斋)等。酒足饭饱之后,潘秀仁等十分赞赏这里的菜炒得味道鲜美。

  姜明善便介绍起炒菜师傅杨丙午来,说他是归化、城三家很有名气的老饭馆之中“荣生园”的小小(徒弟)。为了吃喝享受更方便,潘秀仁等人在闲聊中,便提出集资开办一个饭馆,上灶的(掌勺烹调)就让杨丙午担任,另外再寻找些好把式。

  另传,杨丙午祖籍山西忻州,来呼和浩特后,家住朱亥村,贾联魁家住老丈窑子村。两人相距不远,有邻村之谊,这也是杨丙午去麦香村的一个原因。

  这次闲聊后,即由贾联魁(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务股长)在国民党绥远省党部、归绥市党部和归绥县党部的党魁、党棍中,按五十块(银元)一股,共集资得三千元。租赁本地大烟土(毒品)贩子褚有珍的房产,改建成既有楼房,又有平房,既有大客堂,又有单间雅座的饭馆。

  先占用房屋二十多间,后来又增加了小南院(系席力图召西仓的房产)正房和西房各三间,北小院七间左右。

  由于有楼,门面显得高大排场,饭馆取名“麦香村”,招牌字迹相传是当时的典狱长、本地人韩渐逵(字子敬)所写。从业人员五十多名。

  麦香村的经理,先后由杨丙午、刘风章(山西大同人)、姜明善等担任。一九四七年左右,由于信不过杨丙午、姜明善等人,便将他们解雇(杨、姜去了国民党绥远省政府社会处开设的“社会食堂”,杨仍然搞上灶工作)。以旗下营镇的齐国瑞为经理。当然,不论让谁当经理,实权都操在董事长贾联魁手中。

  开业后,这家饭馆的名气颇大。当时在顾客中流传着这样的称道:“灶上头(指烹调掌勺师傅)的丙午子(杨丙午),堂里头(指堂倌即服务员)的根九子(罗志成),绝啦!”

  麦香村分菜案(亦称墩子)、灶上(烹调菜肴)、面案(制作馒头、花卷、各种面饭)、饼铛(制作荤素甜咸饼类)、燕锅(负责面案转来的活儿外,还管菜案转来的扒肉条、肘子、鸡、鸭、羊等肉食品的笼蒸工作)、客堂(顾客就餐之处)、帐房(登记顾客叫名称、规格、数量,以及算帐、收款工作,称作坐谱先生。一九三七年左右时的坐谱先生,是托克托县河口人方亭相、忻州人杨廷瑗、萨县人周风皋、忻州人杨锦章以及大同一位姓杨的),共七个部分。

  相传,颇有名气的厨师杨丙午,先在荣生园饭馆,从事洗碗、剥葱、倒泔水(污水)、磨刀、杀鸡、退毛、扫地等打杂营生。由于他是个有心人,平时就注意观察师傅们的操作,“偷”了不少烹调技艺;后经师傅指点和实践,对各种菜肴的煎烤烹炸、爆熘烧扒,包括猴头、银耳、燕窝、海参、鱼翅、鱼肚、海米等山珍海味的制作,都能以色、香、味、形俱佳而受到顾客的赞赏。

  以熘黄菜而言,都是使用鸡蛋黄,配以香油、咸盐、味精等佐料制成,盛在深底儿盘内用小勺食用。杨师傅做的这道菜,不仅味美适口,吃到嘴里不用嚼便化了,而且薄厚一致、火色一致,就象烙的一张饼似的。顾客一看便引起了食欲,这就是俗话说的“看好吃香”。

  烩乌鱼蛋汤是一种汤菜,盛在深底儿盘内食用但不是汤。这道菜也是他的杰作,蛋片儿一片一片地都漂在汤菜上面。苜蓿汤真象撒上苜蓿似的,全浮在上面,根本找不到块鸡蛋。

  著名京剧演员李万春,一九六一年随内蒙古京剧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演出前,曾和全家十来口人到麦香村饭馆指名儿品尝杨丙午师傅制作的“熘海参”等菜肴。

  演出结束返回呼和浩特后,又前来品尝杨师傅制作的菜肴;另外还让做好熘海参等,拿到北京去让亲朋品尝。从普通菜肴到高级的山珍海味,杨师傅一共能制作百种以上。

  先后在麦香村饭馆献艺的名把式还有:上灶师傅彭四宝、王奎、马全福、张九龄、张连庆、杨金富(除张连庆是八拜村人外,余者都是本城人);菜案师傅何补银、秦双元(本城人)、崔庆庆(冷盘儿,什拉门更村人)等。

  这家饭馆制作的名菜很多,如红扒鱼翅、糖醋尤鱼卷儿、烧全家福(都是海味)、过油肉、烤猪肉方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