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蒜香四溢,胸有成蒜

  原标题:“探寻邳州‘三农’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之一

  胸有成“蒜”

  智能监测站实时监测着蒜田里的各项指标

  编者按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邳州围绕“强村富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强重大项目招引、壮大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绿色示范基地,以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一曲乡村振兴之歌正响彻邳州大地。今起,本报推出“探寻邳州‘三农’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解码邳州在“三农”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探索和生动实践。

  5月20日清晨,天光微熹,邳州市60余万亩蒜田已被四面八方而来的蒜客唤醒,晨风中弥漫着浓郁的蒜香。

  在宿羊山镇的一处蒜田里,蒜农王跃正操作着大蒜收获机向前推进,伴随着机器轰鸣,一颗颗大蒜被卷入机器前端的输送装置,经过切割后尽数落入后方的网兜,不到一分钟,一袋蒜头就打包完成。

  “人工收蒜,一个人一天最多收4分地,收蒜机一天能收6亩地,效率翻了十多倍。”看着一袋袋蒜头经过称重后被装上运输车,王跃掰着手指算起了今年的收成,乐得合不拢嘴,“今年大蒜产量和去年差不多,亩产鲜蒜能到3600斤左右,鲜蒜价也能到1.5元/斤左右,又是一个丰收年!”

  沿路上,满载着大蒜的运输车川流不息,丰收的喜悦在蒜农们的脸上绽放……随着农机装备的普及,邳州大蒜的机械化收获率逐年增长,实现了大蒜生产、播种、收获等全程机械化,并进一步向着智能化、信息化转变。

  智慧赋能,能掐会“蒜”

  “身价”的攀升,源于“身份”的加持。邳州锚定“地理标志”富矿,让“地标”变“金标”——2008年,“邳州白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年,“邳州大蒜”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0年,邳州大蒜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获欧盟认可和保护。

  在宿羊山镇腹地,贾家农场500亩高标准大蒜示范种植基地里,散布着4座农田环境与农业生产智能管理综合监测站。

蒜香四溢,胸有成蒜  “这些监测站是省农科院投放的,田里还埋有30多个传感器。”贾家村党支部书记庄磊磊介绍,智能监测站能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温度、湿度、光照等指标,并上传到江苏省农科院,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蒜田、作物、环境、种植等信息进行全面感知和互联,实现大蒜安全生产全程可追溯,保障邳州大蒜的“含金量”。

  插上智能技术的“数字翅膀”,引致生产力的“新”跃迁。依托科技创新平台,邳州在优良蒜种的更新上持续发力,目前已推广了“邳蒜1号”“徐蒜917”“徐蒜918”等优良品种。

  “大蒜抽薹期要‘提蒜薹’,蒜头才能长得出来,而这个过程很难实现机械化,蒜薹的收益抵不上雇佣人工的费用。”宿羊山镇农技中心主任刘立中介绍,为了攻克这一难关,宿羊山与徐州农科院合作培育出一种“无薹蒜”,目前正在陆埠村试种,实验成功后,将进一步提升大蒜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以心换新,精打细“蒜”

  一粒入地,万粒归仓。在着重破解良种“密码”的同时,邳州对大蒜的钻研体现在从种到收方方面面。

  要呈现出最完美的品相,邳州大蒜在售卖前还需接受“日光浴”的洗礼,经过彻底的“净盘”,一斤干蒜“身价”可以翻上两番。为了满足蒜农们的晾晒需求,今年,邳州在全市范围推广使用一种新型大蒜晾晒架。

蒜香四溢,胸有成蒜  “这个晾晒架可给我们帮了大忙了!”在宿羊山镇殷庄村,78岁的席保举老人正忙着把大蒜铺在蒜箔上晾晒。

  记者注意到,和传统的水泥晾晒架不同,新型晾晒架采用轻便的金属钢管,底座是稳固的三棱锥形。席保举感叹称:“一个水泥棒重100多斤,新架子用的钢管只有十几斤,往年晒蒜得找好几个人帮忙搭大半天,今年我们老两口只用了5分钟。”

  新型晾晒架的发明虽小,背后却折射出邳州的为民情怀。当前,邳州各地陆续进入大蒜集中收获季,近2万名蒜客涌入各镇村,各地纷纷打响“护蒜”行动,在食宿行、居间引导、生产秩序等方面做好“万全之策”。

  午休时分,251省道和311国道交会处南侧,碾庄镇新建设的蒜客服务中心内蒜客云集。“来邳州起蒜,啥都给你安排妥妥当当的,省心得很!”在休息区,电风扇、充电插座、冷热水、休息坐垫以及临时公厕、临时洗澡间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蒜客们有说有笑,讨论着今天的工钱和蒜价。

  碾庄镇副镇长孙井波介绍,为迎接蒜客的到来,碾庄镇从5月17日开始就组织了近200人的队伍,在311国道和271省道沿线值守,做好蒜客引导工作:“每天凌晨3点,工作人员就会在马路边值守,把蒜客引导到镇里设立的劳务市场。并且在蒜客服务中心设立电子大屏,实时发布用工需求和用工薪酬,为蒜客在邳务工期间提供保障。”

  整合升级,远谋深“蒜”

  新质生产力在蒜田中“大显身手”的同时,也催生了现代化大蒜流通环节的“新”模式。

  从宿羊山镇到碾庄镇,约11公里的道路两旁,是此起彼伏的大蒜门店、加工厂。与往年不同,沿路散布的众多“马路交易市场”大量减少,一辆辆货车来回穿梭、秩序井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地——中国邳州大蒜冷链交易中心。

  “以前大蒜收购点分布得很散,规模也不大,客户需求量大的时候,一天得跑好几个地方。”看着眼前庞大的大蒜交易区,大蒜经纪人刘汉飞连连赞叹,“入行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大规模的交易区!”

  “构建大蒜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首先要提升邳州大蒜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冷藏、保鲜、冷链配送和贸易流通等环节进行整合与升级。”宿羊山镇党委书记张宏远介绍。今年,宿羊山镇投资打造占地144亩的全国大蒜冷链交易中心项目,新建高标准恒温库、现货交易区、信息服务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区域,涵盖农产品冷链物流、农产品电商直播、大蒜专业数据采集和价格发布中心等特色板块。其中,18000平方米的大蒜交易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可同时容纳640辆大型货车,年吞吐量达150万吨,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大蒜交易市场。

  “目前整体工程已完成65%,1期打造的智慧化仓储物流系统包括4条速冻生产线、54栋恒温库,储存能力约116000吨,预计年底可正式投入使用。”大蒜交易市场项目建设负责人宋庆祥表示。

  百亿集群,稳操胜“蒜”

  蒜乡飘蒜香,蒜企收蒜忙。如何让大蒜产业走得更远、获得更大收益?邳州通过新质生产力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更多元、更高效的大蒜新业态,助力蒜农增收致富。

  黑蒜、蒜片、蒜粉、黑蒜牛肉酱、黑蒜口服液……在江苏黎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展厅内,大蒜制品琳琅满目。

  “一斤鲜蒜加工成黑蒜,重量会减轻40%,价值却会增加10倍。”公司副总经理韩洪庚介绍,黎明食品研发的黑蒜熟化技术,不仅拉长了大蒜产业链,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研发蒜粉、口服液、大蒜素胶囊等七大类100余个单品,逐步从单一大蒜保鲜的初级加工企业发展成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推动大蒜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作为邳州市大蒜协会的会长单位,公司今年参与了《邳州净蒜收购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韩洪庚自豪地说。该规范对邳州净蒜收购的规格、检验、包装等作出详细规定,为邳州净蒜标准化供销提供技术指导,对于促进邳州净蒜行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向深加工要效益,不断建链、补链。目前,邳州已集聚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300余家,大蒜年交易量达到100万吨,形成了集种植、深加工、贸易、研发、市场服务等于一体,一二三产融通的百亿级完整产业集群,在打造国内重要大蒜集散交易中心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致富提供了更多平台和路径。

  据统计,目前邳州大蒜行业从业者40多万人,2023年蒜农亩均纯收益在6000元至8000元,大批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月平均工资4000余元。

  一个好产业,就是一条致富路。邳州用画“农”点“金”之笔,“蒜”好经济账和民生账,不断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迈进。在这条以新质生产力加速“三农”工作提质增效的新赛道上,邳州胸有成“蒜”。

  徐州日报记者 张德鹤 王彬 周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