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沙窝逆袭传奇:唐希明75岁创新中国沙业经验

  来源:【宁夏日报】

  【人物】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

  银川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八年级一班学生:纳佳祥

  【地点】
沙窝逆袭传奇:唐希明75岁创新中国沙业经验
  宁夏中卫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宁夏是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宁夏,一代代治沙人发扬“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防沙治沙、还绿于地。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把防沙治沙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在银川唐徕中学宝湖校区八年级一班学生纳佳祥的心中,唐希明就是“春天的画家”,用造林“利器”,创造出宁夏山川由“黄”到“绿”的生态奇迹。

  纳佳祥:我曾看到过您的事迹,您和一代代治沙人,把沙海变成了绿洲。您小时候家乡的环境是什么样呢?
沙窝逆袭传奇:唐希明75岁创新中国沙业经验
  唐希明:我小的时候,家乡中卫有这么一句谚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不见鸟,地下不见草。打小起,我和乡亲们就饱受风沙之苦。有时候一场狂风吹起漫天的沙尘,会把粮食吹弯,会让饭碗里落上沙子,也会一晚上堵住房门,导致第二天推都推不开。最让我心痛的是,上小学时,我的一个同学被风沙刮到水渠里失去了生命。那时候,我是怕沙的,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南方的大学,离开这个不适宜居住的地方。

  纳佳祥:大学毕业后,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选择回到家乡,接过“治沙”接力棒呢?

  唐希明:大学时,我被西北林学院农林专业录取,毕业后被分配到原中卫县林科所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治沙成了我的工作。那时,第一代治沙人已经发明了麦草方格进行沙漠治理。既然躲不开,我就想着向治沙人学习,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防沙治沙,改善自己土生土长的环境。

  纳佳祥:您坚持治沙这么多年,遇到过困难吗?您是怎样克服的?

  唐希明:治沙哪儿有那么容易呢,遇到的困难太多了。每天我带着干粮在沙漠中走十几公里,回来后累得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床上到处是沙子,好多人开玩笑说我:“老唐你现在是沙漠越治越少了,家里的沙子越治越多”。身体的劳累、家人的不理解,都没什么,就怕自己用错了方法,白花了国家的钱,把沙治不好。2012年,我在主持一个重大的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时,近2000亩的树苗在次年几乎“全军覆没”。有人给我“泼凉水”,说“希明啊,这个项目干不成,你就成中卫的罪人了”,我那时愁得睡也睡不着。幸好,在沙漠里用木棍拄着走的我,看到棍子戳出的一个个洞,想到用工具把树苗“送”到干沙层之下试一试,由此我制出了“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也在反复试验中将工具长度设置在50厘米,让树苗根系扎在湿沙层,成活率提高了25%。借助这个小工具,效率整整提高了一倍。后来,我还摸索出新型的“植物草方格”,即通过风的作用力把种子吹落到草方格四周,从而达到永久固沙效果。目前,中卫市北部的168万亩沙漠已治理了150万亩。现在,我不仅治沙,还开始“用沙”,引导村民和企业发展现代沙漠农业、光伏发电等。这样一干,就是34年。

  纳佳祥:您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为守护宁夏山川土地由“黄”到“绿”付出了青春和汗水,这值得我们所有人,特别是青少年学习。请问唐爷爷,您有什么话对我们这一代说呢?

  唐希明:我推动在中卫市沙坡头旅游景区设立研学点,为学生在沙漠里上治沙课,也让大家亲眼看到沙漠变绿洲。我经常对孩子们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要干好一件事,肯定能成功。我治了一辈子沙,也深深地爱上了沙。希望大家踏实细心,认真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后为我们的国家、为自己的家乡贡献力量。(宁夏日报记者 陈瑶)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