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科幻巨匠齐聚:揭秘科幻界关键之书秘密

  编者按

  “关键”,原指闩门之木,字书上讲横曰关、竖曰键,二者和合戍守于宅前。这也构成了另一重想象,把门闩取下,铺陈在路上,从一个关键性的原点开始纵横交错,向广袤的天地延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键之书”,它是我们阅读史的核心,气质鲜明的精神背景,值得涵泳的生命实感。

  2024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我们邀请王晋康、刘慈欣、韩松、吴岩、陈楸帆、程婧波、宝树、马传思、飞氘、段子期、天瑞说符等11位科幻作家,从人生和创作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关键之书”。

  ——本期主持人:尹超

  《海底两万里》,[法]儒勒·凡尔纳 著,曾觉之 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8月

  王晋康:

  认真回忆,我的阅读生涯中似乎没有特殊的关键之书,或者是众多关键之书的综合,比如最早唤醒我文学意识的是唐诗宋词(尤其是李白的浪漫诗作),对我写短篇小说影响最大的是林斤澜、莫泊桑、欧·亨利的“精致”短篇……而让我最终走上科幻创作之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品,是少年时代读的凡尔纳的作品,尤其是《海底两万里》。这部科幻长篇小说在我眼前展开了一个陌生而壮丽的异相世界,让少年不羁的想象力有了可以翱翔九天的翅膀。此后我对科幻小说的阅读出现了一个断档,在45岁偶然闯入科幻文坛之后,才再次开始大量阅读中外科幻小说,它们和《海底两万里》同样优秀,但对我来说,那种“初恋”的感觉已经一去不复还了。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著,叶李华 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10月

  刘慈欣:

  第一本对我影响大的作品,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这是我看到的第一本科幻小说,所以印象很深刻,但它只是一个开端而已,此后我还读了成百上千的科幻小说,它也只是其中的一本而已。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宇宙的宏大、壮阔,包括里面的哲学思想,给我很大的冲击。再就是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基地”系列,等等。除了科幻小说,对我的创作较有启发的,还有像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有像罗杰?彭罗斯的一些科学传播类著作;还有不少物理学家写的有关物理学的科普作品,比如布赖恩?格林《隐藏的现实》等等,都对我影响挺深。当然还有如《宇宙的最初三分钟》《宇宙的最后三分钟》等,这两本书都很薄,但是让我了解了更多的宇宙奥秘。

科幻巨匠齐聚:揭秘科幻界关键之书秘密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年12月

  韩松:

  我的关键之书是《红岩》。它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我小学时就开始读它了,后来又读过很多遍。书中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家乡重庆,书中一些人物与我家庭有交集,有人是我邻居,有人就是我亲戚。可以说,这本书直接影响到了我的人生。我自小就对书中那些传奇的人物着迷,并沉醉于它的情节、氛围和语言。这本书对我选择从事科幻小说创作也有很大关系,因为它既植根现实,又超越想象。这是一个关于创造新世界的小说,也是一本生命之书。书中所体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伴随了我终身。它也是一本勇气之书,写了人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甚至在绝境中,也可以不被外力打倒和摧毁;当周围人在说谎话,在同流合污,人也能坚持自我和真理,不屈服于邪恶,不违背事实和良心;也许等不到胜利的那一天,但人也能为信念和理想而不懈前行,就算中途倒下了,也是欣慰的。随时间的推移,这本书愈显珍贵。我觉得,这也是文学的价值——不管是主流小说,还是科幻小说,或者推理小说,都要合于时代,面对现实,聚焦痛楚,直击人心,而不是仅仅玩文字游戏。所以,《红岩》正是我的关键之书。

  《知识分子与大众:文学知识界的傲慢与偏见,1880-1939》,【英】约翰·凯里 著,吴庆宏 译,译林出版社2010年1月

  吴岩:

  对我学术发展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我的学生贾立元推荐的。当时我正在写《科幻文学论纲》,来回来去写了好几稿,还是无法脱离平庸状态。此时贾立元说他刚刚看了一本约翰·凯里写的题为《知识分子与大众》的书,其中提到一批欧洲作家,为了显示自己高人一等,故意让作品呈现看不懂或者居高临下的姿态。这其中也包括赫伯特·乔治·威尔斯。我对威尔斯特别崇拜,马上找来看。只看了一章,就有一种开窍的感觉。专著的撰写马上找到了思路。这样一本让我找到学术方向的作品,也推荐给大家。

  《2001:太空漫游》, [英] 阿瑟·克拉克 著,郝明义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陈楸帆:

  很高兴能与大家分享一部深刻影响了我的科幻巨作——阿瑟·C·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这部小说不仅仅是科幻文学的一个里程碑,更是对人类、技术和宇宙未知的一次深邃探索。

  《2001:太空漫游》通过描述一个史诗般的太空探险故事,探讨了人工智能、人类起源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等复杂主题。克拉克与库布里克在书中及其改编电影中共同展现的,不仅是科技的边界,更是哲学的深度探讨。HAL 9000这一角色的引入,不仅仅是对未来人工智能可能走向的一种想象,更是对人类自身局限性和伦理道德的严峻考验。

  克拉克通过精细的科学描述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使得《2001:太空漫游》成为探索人类存在意义和未来方向的一个重要工具。书中那著名的黑色方尖碑象征了人类文明与未知宇宙之间的神秘联系,也提示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这样的象征和暗示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思考宇宙浩瀚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对我而言,《2001:太空漫游》不仅是一次太空的旅行,更是一次心灵和哲学的漫游。它教会了我在科幻创作中如何将复杂的科技问题和深邃的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探索那些关于人类本质和未来命运的永恒问题。在当前科技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日益成熟的时代背景下,这部作品的话题和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启发性和挑战性。

科幻巨匠齐聚:揭秘科幻界关键之书秘密

  《2001:太空漫游》英文版

  程婧波:

  有人是因为他重量级的头衔(他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幻小说家)而去阅读他的科幻小说;有人是因为他提出了许多超前的科学设想(比如地球同步卫星通讯和太空电梯),而去阅读他的科幻小说;而我阅读他作品的原因相当简单——在我12岁的时候,发现有个叫做阿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科幻小说作家,和我同月同日生。阿瑟·克拉克似乎是一个降生在地球之外的人,他自始至终都对地球之外的一切充满了兴致。出生在网络时代的读者可能很难想象,为什么《2001:太空漫游》这么多年来都被奉为“神作”。但如果考虑到上个世纪60年代,人类正掀起前所未有的“走出地球母体”的热情,并且蹒跚着付诸行动,就不难理解《2001:太空漫游》带来的那种震撼了。1964年,阿瑟·克拉克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构思了《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和剧本。1968年,《2001:太空漫游》电影上映,小说也于同年出版。克拉克笔下的神秘黑石、智能电脑HAL 9000、星际旅行这些概念,不仅让那个年代的读者和观众,甚至让其后几十年中的读者和观众,都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2001:太空漫游》点燃了无数人对生命的思考、对“走出地球母体”的向往,也包括我。

  《深渊上的火》, [美]弗诺·文奇 著,李克勤 译,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月

  宝树:

  说到“关键之书”,我首先想到的是《深渊上的火》。这本书是科幻大师弗诺·文奇的名著,在2000年代初引进到国内,刷新了中国科幻迷对于科幻的一切传统印象。它勾画出宏伟神奇的银河界区、寰宇网络以及匪夷所思的生命形式,以高超的技法巧妙地将太空歌剧、赛博空间和行星传奇等主题结合成令人屏息的瑰美画卷,既继承了传统科幻的理想主义,又展现出互联网时代英美前沿科幻的全新面貌,对我的震撼迄今仅有《三体》才能与之相比。

  因为故事并没有真正完结,我一遍遍地阅读这部小说,猜想宇宙规律背后最深邃的真相——可惜文奇本人也没有填坑。但也许猜想的乐趣比答案更重要?后来这些一鳞半爪的灵感有的也被我编织进自己的作品。文奇已经在上个月仙逝,但来自宇宙深渊的神秘火焰,给中国科幻的发展注入了能量,也仍然在包括我在内的一代科幻人的身上燃烧……

  《光明王》,[美]罗杰·泽拉兹尼 著,胡纾 译,重庆出版社2008年8月

  马传思:

  可能与我大学读的历史专业有关,在我的阅读中,历史小说和历史科幻作品曾经占据了特别重要的位置。《光明王》也是这样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严格来说,这是一部杂糅了科幻与奇幻元素的“强力幻想”作品。作品对推进派、神权派和原住民“罗刹”之间的斗争,进行了行文流水般的的诗意书写,将神话传说创造性地融入一曲科幻史诗之中。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说,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是仅仅从丰厚的历史资源中寻找科幻创作的灵感,通过历史元素的拼凑和想象式诠释来营造惊奇审美效应,而是竭力从对“本原的历史”的观照上升到“哲学的历史”的高度。我尤记得当年第一次读完这本书时所产生的心理震撼,它让我在无限宽广的时空中感受到历史的另一种面貌,它是那么神秘而瑰丽。

  《皮皮鲁和幻影号》,郑渊洁 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6年7月

  飞氘:

  在我的阅读史里,郑渊洁童话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那正是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成型的少年时代,在资讯极不发达的环境里,郑渊洁童话里绚烂的想象和世态炎凉都给我带来巨大冲击。《五个苹果折腾地球》《奔腾验钞机》《舒克贝塔历险记》《蛇王阿奔》《机器猴传奇》《309暗室》《红宝石公寓》《飞马牌汽车》……都让我爱不释手,《皮皮鲁和幻影号》则是我的最爱。正是郑渊洁的故事,让我萌生了成为一个作家的梦想,从初中开始模仿着写起了类似的童话。可以说,郑渊洁的故事对我的精神影响和职业影响都是深远的。

  《宇宙墓碑》,韩松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段子期:

  我的关键之书是韩松的《宇宙墓碑》。2018年,我拿到韩松老师亲手递给我的签名书《宇宙墓碑》,看完以后,我在想这本书是否是从真实的宇宙墓碑切下的一小块砖石,被他小心翼翼保存下来,送给读者。书中多重的意象、张扬的想象力、多变的语言通通令人着迷,一个个奇幻的、荒诞的、浪漫的故事充满深刻的哲思与反叛精神,他是用外太空的视角在观察这个世界的文明,这是“韩松式科幻”,更是彻底的“中国科幻”,这本书一直被我珍藏在书柜的最顶层。

  《三体》,刘慈欣 著,重庆出版社2008年1月

  天瑞说符:

  《三体》系列是我读过的第一部科幻长篇小说,那个时候它才刚出版,它基本奠定了我对科幻小说创作——尤其是国产科幻小说的审美基调。当然,《三体》以及大刘其他作品所代表的方向并非科幻创作的全部,但大刘毫无争议地是将科幻本土化做得最好的,这种本土化并非简单的套用与融合,而是深深根植于文化传统、思想传统以及精神传统的参天树木,《三体》以及刘慈欣的其他作品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这一点:他是科幻作家当中最有生活眼光的那个人,以精准的笔触描写生活,是他成功的关键。

  编辑:邓洁舲二审:张俊平三审:王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