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董兴生
“中年危机”,是指男性在39~50岁(又说指40~65岁)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但比起心灵的脆弱,男性健康特别是男性生殖健康问题更难以启齿,这使得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被大大低估——尽管世界卫生组织和许多国家已经报告了精子浓度、质量的显著下降,且在夫妻不孕不育中,男、女方因素占比相同。
值第23个“中国男性健康日”到来之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男科专家、中国性学会会长姜辉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
姜辉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姜辉表示,长期以来,社会关注妇女健康,但以性功能障碍为代表的许多男科疾病发病率日益升高,同样值得重视。很多常识需要持续科普,例如,25岁~35岁是男性的黄金生育年龄,该年龄段的男性可能出现的生育问题最少;国内40岁以上成年男性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的比例在40%以上,对于这种常见病,男性没有必要害怕或遮遮掩掩。
NBD:男性和女性的健康需求有何不同?
姜辉:通俗地说,妇科病是男人身上没有的器官都去妇科看,比如卵巢、子宫、输卵管、阴道;男科病是女人身上没有的器官都到男科看,如阴茎、睾丸、附睾、输精管、前列腺。
可以说,有多少妇科疾病,就有多少男科疾病,而且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将近4000万,男科的需求更大。另外,由于男性被赋予了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不良生活方式更多,抽烟、喝酒、熬夜、应酬导致很多其他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在生殖健康方面,女性、男性发病率差不多。不孕不育,40%是男性因素,40%是女性因素,还有20%是双方共同因素或者是找不到原因的。
但是男性和女性的性功能障碍表现远远不同,男性阴茎不能勃起,就不能完成性生活;女性有性功能障碍,只要阴道正常,也能完成性生活。所以二者的需求不一样,治疗的意愿也不一样。
NBD:为何社会对男性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女性健康?
姜辉:长期以来,国家层面一直关注妇女健康筛查、普查。各个方面对女性健康的关注多,对男性健康的关注少。妇科发展100多年,妇科大夫好几万,但男科疾病以前都在泌尿科看。吃不饱的年代,主要解决疾病。而“健康中国”理念推动公众观念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社会必须更加关注男科的功能性:“性”福、家庭和谐、声誉等。
第二是观念。大众对男科的认识比较落后,总认为如果有人看男科就代表这个人“不正经”,这是不公平的。另外,男性自身对健康的关注度远远不如女性,他们消极情绪的发泄渠道更少,自己也不愿意去看医生。所以,未来在这一方面就需要加大关注力度。
另外,现在全国各地医保都能报销大部分妇科病的医药费,但看男科病都自费,也有这种偏差。
NBD:从临床上看,哪些疾病是男性高发的?
姜辉:很多。比如,怀男孩的流产率更高,出生一个月之内男婴死亡率就比女婴高。50%男性都抽烟,80%、90%的酒都进了男人胃里,正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男性发病率都要高于女性。
在生殖健康领域,大家都知道男性有性功能障碍,女性有更年期,但其实男性也有更年期。
(记者注:1.来自澳大利亚卫生和福利研究所的一项分析数据显示,男婴往往占到婴儿猝死综合症的75%、婴儿死亡的60%、诊断为癌症婴儿的54%,而且男婴很有可能出现和早产相关的残疾。
2.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男性吸烟率高达50.5%。
3.2008年已有数据显示,男性更年期在40~70岁男性中发病率为10%~30%,但临床漏诊率高达90%。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脑力劳动者,容易成为男性更年期早发的高危人群,他们可能从30岁以后便开始步入更年期。)
NBD:男性生殖方面的疾病,近些年有什么变化趋势?
姜辉:发病率普遍越来越高了,比如性功能障碍,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40以上成年男性患有性功能障碍的比例达到52%。我国一项针对北上广三个超一线城市2200多个20岁以上成年人的调查显示,20岁~70岁成年男性的ED患病率为26.1%,而40岁以上的男性则是40.2%。
不过,虽然中老年男性患有重度ED的概率更高,但购买和使用“伟哥”的主力人群是40岁以下男性,到医院男科问诊的人群年龄也日益年轻化。另外,现在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抑郁症都有年轻化趋势。
NBD:有人说,男性的黄金生育年龄在25~35岁,怎么理解?
姜辉:男、女都有黄金生育年龄,分别是25岁~35岁,22岁~28岁。是指在这个年龄阶段,可能3个月到半年就(使女性)怀上,而超过35岁可能需要8个月到一年,所以这是一个指标。
第二个就是,在这个年龄段(使女性)怀孕,他的夫人出现自然流产,出现胚胎停育的几率最少,出现孩子有出生缺陷的几率也最少。所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说这个是最佳年龄。但并不说是超过这个底线不能怀孕,不是就建议在这个年龄怀孕。只是,(在这个年龄段怀孕)出现各种生育相关的问题相对较少。
NBD:看来很多“催生论”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姜辉: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非常重要。我们原来说计划生育就是晚婚晚育,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计划生育是指有计划的生育。如果一个男人从事高风险工作、有家族病史,或者其他原因,都应该早做生育计划。
不过,最佳生育年龄并不是说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能生育。在生育过程中,男性负责提供精子,生育周期远长于女性,有人80岁了仍然具有生育能力,但现在我们提倡“优生”的观念,如果大家有生育意愿,就尽量早要孩子。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161734
NBD:具体到精子质量/浓度这个指标,下降好像是个全球化的趋势?
姜辉:关于精子质量,最早是丹麦卡尔松教授的研究,他把1939年到1991年公开报告的20多个国家1.5万个精液正常的一些参数整合到一起,发现这52年间男人的平均精液浓度下降了49%,引发了很大的轰动。
我们国家相关机构也做过研究,发现1981年到2006年25年间,国内公开发表的精液值呈现下降趋势,且1981年到1996年这15年间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
世界卫生组织每10年会公布一版人类精液正常值参考值,第一版里男性射精精液浓度约1亿/毫升,第三版变成6000万/毫升,等到第五版已经是1500万/毫升。这就和打仗一样,部队的人少了,战胜的几率就低了,所以生育也肯定受影响。
NBD:对此,学界有没有形成公认的原因?
姜辉:原因很多,第一是进化。大家都知道Y染色体和X染体在1亿年以前是一般大,但不知道的是,现在男人的Y染色体变成X染色体的1/3了。有人说这是因为女人的两个X染色体有照镜子效应,有错误可以纠正、自我调理,而男性的Y染色体只有一个,有了问题就传到下一代,没有(纠正)机会。当然,还有很多进化论的解释。
从身体构造看,睾丸是男性唯一在体外的器官,因为缺乏保护就容易受伤,容易感染。而且它喜欢较低的温度(35度),身体37度,那么温度升高,它就容易受影响,所以产生的精子可能也受破坏。
另外,空气、环境、饮食等各种因素作用到人体,男女性生殖功能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医院里30多岁的女士卵巢功能不好的情况也很多见,这些可能都与生殖健康息息相关。
NBD:近年来,以国产ED药物为代表的男性治疗药物越来越多,您怎么看这个市场?
姜辉:以前企业卖药是为了把企业做大,现在企业都想透了,这个领域不做大,蛋糕不做大,谁都活不了。所以我们国家从第一个国产“伟哥”,到现在这么多,哪个也没死,都过得挺好,说明这个蛋糕做大了。老百姓教育也出效果了,需求远远大于原本的想象。那么多的潜在人群,只要宣传好,大家都能够早点用药,早点健康。所以现在厂家也动员起来了,专家也动员起来了。
NBD:您怎么看ED药物的使用人群年轻化?
姜辉:美国40岁以上男性患有ED的概率超过50%,所以它主要是面向中老年的。在美国,“伟哥”上市以后,老年人的性病发病率增加了10%~20%,说明第一他有需求,第二说明它管用。
我们国家原来看男科的也都是中老年人,但现在买伟哥的都是三四十岁男性为主,这是因为年轻人压力大,还想追求快乐。
不过,这个药物没有什么滥用,因为它主要是激活阴茎海绵体内一氧化氮合酶而产生的扩血管效应,目前在国外已经是非处方药了。我们国家当时引进的时候很严格,最开始按毒麻药管理,必须在二级以上医院,只有泌尿科大夫开,后来放开了,老年科、心血管科可以开,再后来所有医生可以开,现在放开网络销售了。我们现在也在努力让它变成非处方药,方便人群使用。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802625
NBD:未来男科科室、医院的建设趋势是怎样的?
姜辉:过去没有男科,男科医生多半从泌尿科成长起来的。现在很多病都专科化,而且越来越细化,越来越交叉,那么男科也包括心理的、内分泌的、精神科的等等,现在很多医院都有男科了,如果加上中医的男科,全国男科医生可能有上万名。
未来肯定继续加大专业化,我个人建议,男科的功能性问诊应该走出三甲医院去搞专科、去开诊所。三甲医院主要还是负责大型的疑难杂症和抢救,像糖尿病开药的内分泌科都要往社区去,往二级医院去,将来肯定应该是这样的趋势。
NBD:今年国内的男性健康日主题是“倡导健康生活,保障男性健康”,您对男同胞的健康生活习惯/方式有哪些建议?
姜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是成本最低的保障健康的手段。
大家应该认识到,男科疾病都是常见多发病。例如性功能障碍,国内40岁以上男性发生率40%+,排队的人里隔一个就有一个。既然是常见病,有问题及时到医院看病,没有必要害怕或遮遮掩掩。
另外,大家都知道备孕期间应该少烟少酒,但不知道男性到医院做一个常规的精液化验,女性做一个生殖方面的检查非常有必要,可以及早发现一些问题,像静脉曲张,包皮、龟头炎感染等都可以提前预防,避免这些疾病遗传到下一代。
这些年,我们大力提倡男性健康,是因为之前做得不够,有“欠账”。我们都知道,男性平均寿命是低于女性的,而最近的数据显示,这种差别有扩大的趋势。随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提高,健康教育力度不同的国家,慢性病发病率的差异在日益显现。在“健康中国”的理念下,大家都应该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