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万圣节“不给糖就捣蛋”竟源自圣诞!

  地球是一个奇迹文化|美国

万圣节“不给糖就捣蛋”竟源自圣诞!

  二战后,“不给糖就捣蛋”在美国流行起来,这是因为郊区城市化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他们可以挨家挨户从邻居那里获得糖果。

  每年的万圣节,孩子们都会盛装打扮,挨家挨户讨要糖果;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对较现代的传统,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凯尔特人,甚至失传已久的圣诞传统。

  “不给糖就捣蛋”绝对是现代万圣节传统,不过历史学家表示,孩子们向邻居乞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凯尔特人的庆祝活动,甚至是失传已久的圣诞习俗。

  这个短语本身来自20世纪20年代,那时万圣节恶作剧让整座城市紧张不安。一起来看看这个传统的演变过程吧!

  万圣节起源

  一般认为,万圣节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萨温节,即凯尔特人的新年11月1日。在这前一天,生者和死者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微弱,恶魔、精灵和亡灵都会行走在人世间。

  2017年,英格兰格拉斯顿堡,人们在举行萨温节落日仪式。凯尔特人的这个节日(后来演变成了万圣节,节日活动通常包括游行、舞蹈和点燃篝火)标志着明亮的夏季和黑暗的冬季的分界线。|摄影:MATT CARDY, GETTY

  凯尔特人点燃篝火,摆好食物作为礼物,希望赢得过去一年里逝去的灵魂的好感。他们还会乔装打扮,这样就不会被亡灵认出。

  后来,在7世纪时,基督教领袖借鉴了异教徒节日,萨温节变成了万圣节。但前一夜,即万圣节前夜,依然有点燃篝火、乔装打扮、游行等活动。

  欧洲移民把万圣节带到了美国,19世纪,随着爱尔兰裔美国移民激增,这个庆祝活动也变得流行起来。他们的民间习俗和信仰融入了已有的农业传统,这意味着万圣节涉及神秘学,但依然根植于秋季收获。

  经年累月,这个节日变成了孩子们的快乐时光,他们打扮成祖先害怕的鬼魂,四处游荡。

  在这张六寸老照片里,在俄克拉荷马州列克星敦,一名年轻女子和5个男孩身穿万圣节服饰。照片摄影于1890年前后。|摄影:L CRANSON VIA TRANSCENDENTAL GRAPHICS/GETTY

  “不给糖就捣蛋”如何变成传统?凯尔特人的这些传统如何演变成了孩子们乔装打扮“不给糖就捣蛋”,四处索要糖果的活动?再也不用躲避鬼魂?根据第五版《节日符号与习俗》(Holiday Symbols and Customs)的说法,早在16世纪,英格兰就有穷人在万灵节(All Souls’ Day)那一天乞讨的习俗,最终孩子们承袭了这个传统。当时,送给孩子“灵糕”换取为自己祈祷的做法很流行。所谓灵糕,就是上面画有十字架的小饼。

  《不给糖就捣蛋:万圣节的历史》(Trick or Treat: A History of Halloween)一书的作者Lisa Morton认为,最早提及万圣节庆祝活动的是1869年的一封信,维多利亚女王在信中提到在苏格兰的篝火旁度过万圣节。

  “围着城堡绕行一圈,”信中写道:“剩下的火把扔到西南角,堆成一堆,组成大型篝火,迅速把其他可燃物加进来,大火熊熊燃烧,人们围在火堆旁跳舞。”

  Morton写道,美国中产阶级热切地模仿英国人,这或许可以解释1870年出版的一篇短篇小说。其中把万圣节描绘成英国节日,孩子们的庆祝活动有算命和通过游戏赢得糖果。不过,Morton告诉我们,令人惊讶的是,“不给糖就捣蛋”可能是最近才出现的传统,而且受到了圣诞节的启发。18和19世纪,在美国和加拿大东部地区,流行着一种类似“不给糖就捣蛋”的圣诞习俗,即“belsnickling”:一群乔装打扮的人挨家挨户表演小把戏,换取食物和饮料。

  一些贝尔斯尼克(belsnickler)甚至故意吓唬家里的小孩子,然后询问他们的表现是否好到可以获取奖励。在其他早期描述中,分发奖励的人必须猜测伪装的狂欢者的身份,把奖励给那些自己无法辨认出身份的人。

  19世纪,“小把戏”(比如把窗户弄得格格作响和关上大门)看上去像是超自然力量的结果。于是,有人主动提供糖果,保护自家不被恶作剧者破坏;这些恶作剧者会把农具拆开,然后在屋顶重新组装,大肆破坏。20世纪初,一些业主甚至开始反击,立法者鼓励社区用健康的方式约束孩子们。“不给糖就捣蛋”可能来自这些恶作剧者。词源学家Barry Popik认为,这个短语最早与万圣节联系在一起是1927年阿尔伯塔省的一篇新闻稿,其中报道了恶作剧者在各家门前上演“不给糖就捣蛋”。

  “不给糖就捣蛋”的流行

  二战后,“不给糖就捣蛋”在美国流行了起来,当时定量配给结束,糖果再次不受限供应。

  郊区社区快速发展,孩子们比以往更容易挨家挨户走动,这也推动了这项传统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围绕万圣节的形象和销售开始反映出这种流行趋势,为万圣节增添了消费主义色彩。

  服饰主题从模仿鬼魂和海盗的简单自制服装,变成了批量生产的人们喜爱的电视电影角色。随着“不给糖就捣蛋”的流行,成年人发现分发独立包装的糖果比苹果、坚果和自制美食更方便。

  糖果首次登场是19世纪:在美国的万圣节派对上,出现了孩子们可以拉扯的太妃糖,现在糖果已经成为万圣节标配。

  20世纪中叶,旧日的万圣节恶作剧都消失了。孩子们只想要糖果,家家户户灯火辉煌,给他们分发糖果,那些不愿意送糖果的则关着灯。

  20世纪60年代,万圣节已成为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动,而都市传说悄然出现,人们开始担心让孩子接受陌生人的糖果是否真的安全。

  苹果里的刀片,含有毒品的糖果,我们很难追溯这些都市传说的根源;不过,1964年,一位纽约家庭主妇认为一些“不给糖就捣蛋”的人年龄太大,给了他们狗饼干、毒蚁饵和钢棉,因此登上新闻头条。

  因为这一事件,出现了不少教育项目,提醒孩子们扔掉没有包装的糖果;人们开始转向商业生产的糖果,糖果制造商意外赢得胜利。

  万圣节的糖果风潮二战后,随着“不给糖就捣蛋”日渐流行,巧克力成为最受欢迎的糖果。

  2009年,万圣节是美国巧克力销售量最高的节日,而且这个数字仍持续增长。这一天已成为美国第二大商业节日,根据美国零售联合会的数据,今年美国人预计将在万圣节糖果上花费30亿美元。

  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购买里斯花生酱杯,全美分销商糖果店称,这是美国最受欢的万圣节糖果。

  19世纪80年代,一代经典玉米糖问世,不过它一直是美国人最不喜欢的万圣节糖果。根据美国糖果协会的数据,这种橙色、黄色和白色的锥形糖果,年产量约为1600万公斤,大部分在万圣节时销售。

  今年,美国儿童再次走上街头,向邻居讨要糖果,也许还会上演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就像从前的凯尔特人和贝尔斯尼克一样。

  撰文:Emily Martin

  摄影:Mario Anzuoni编辑:Arvin版式设计:Arvin

  点点👇,谢谢关注。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