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一鸣
编辑/计巍 宋建华
即将进入“红区”的张秀秀
“给黑白格上抹了一点红”,护士张秀秀原本这样设想此次“援汉”之行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没有这场突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她觉得自己大概会把护士这个职业平淡地干到退休,“人生一眼望得到头”。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时,张秀秀第一时间申请,她想,自己真的要去做一件在将来“值得讲述的事”了。
2月13日,天津肿瘤医院的护士张秀秀跟随天津第八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市第一医院位于外科大楼20层的感染一区和二区。张秀秀终于抵达“红区”,穿上了那身在她看来无比“神圣”的防护装备,她甚至觉得,自己的头顶有了一圈只有那种真正的“白衣天使”才会有的“光环”。而当真正推开“红区”的门,张秀秀发现,那身“神圣”的装备每时每刻都在让她感到窒息;她曾经幻想的那“意义非凡的时刻”,也正在逐渐被分解为一件件极其普通、琐碎的小事,一如她平日里那些庸常的工作。
“援汉”归来后,护士张秀秀的那份“平淡”的工作又要开始了,不同的是,“一种新的理解”将融入科室走廊上她那繁忙细碎的脚步中。
临行前,张秀秀在机场等候出发
“好遥远”
3月18日,张秀秀所在的武汉市第一医院20层新冠肺炎重症病区“清零”,最后4位尚未出院的病人乘救护车被转往火神山医院。
20层完全安静了下来,像是回到了一个多月前那个晚上——这里要被开辟为新冠肺炎“战场”的前夕。2月10日,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到武汉市防控指挥部指令,次日起被征用为新冠肺炎重症收治医院。一夜之间,外科大楼原有患者全部转移,院区按照新冠肺炎定点医院标准进行改造,1000张床位被腾了出来,划分为清洁区、缓冲区、感染区三个区域。
2月13日,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四川、天津等地的10支医疗队陆续乘飞机抵达武汉天河机场,整建制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的9个重症病区和1个重症监护室。
张秀秀所属的天津医疗队接管位于外科大楼顶层的感染一区和二区。几天前,这里还是眼科和儿科,走廊上还留着儿科病房专属的卡通画。
从门诊楼后门进入,坐电梯到3楼领取防护用品,上到20层,进入清洁区,推开缓冲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扇门,换上防护装备,再推开第五扇绿色的门,跨过外科大楼的通道,张秀秀就可以抵达“红区”——隔离病区,她的“战场”。
远在一千公里外的天津时,她就不断“警告”自己到一线“不能给大伙儿拖后腿”、“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
2月19日凌晨4点30分,原本是张秀秀第一次进入“红区”的时间,但她还是“掉链子”了。前一天,她患了肠胃炎,腹泻一整天,只能先休整。“像是在酒店躲着一样。”张秀秀说。
看到微信群里集合的消息,她跑到窗前,想目送同事们去一线。武汉才下完雨,玻璃上挂满了水珠,她扒着窗户寻找医疗队的大巴,却怎么也找不到,看到的只是江汉大道空荡荡的双向八车道。
她觉得自己太不争气了。这天,她没能如愿穿上那件“梦想”的防护服。
今年30岁的张秀秀在天津市肿瘤医院高级病房做了八年的夜班护士,接手过上千名危重病人,也见过许多生死。但在她看来,科室里的同事们也都经验足、技术好,相比之下,自己的工作似乎“谁都能干”。如果没有这场疫情,她觉得自己大概会把这个职业平平淡淡地干到退休,“人生一眼望得到头”。
她把这次支援武汉,看成是自己职业生涯中一件具有不一般意义的事情——就像她在护理专业读书期间,曾默默下决心“以后要把遗体捐赠出来”,感受到的那种可以跳出平庸日常的意义和勇气。
张秀秀对于“白衣天使”最早也最根深蒂固的想象来自非典时期。那时她还在上小学,班里组织给一线护士写信,她在信里写到“感谢你们负重前行”,但其实并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只知道她们“好神圣”、“好伟大”,自己离她们“好遥远”。
玉树地震时,正在实习的张秀秀向学校申请去前线,但只有20岁的她不够资格,申请被拒。2020年2月12日晚上11:30,当护士长发来支援武汉的通知时,张秀秀第一时间申请前往。她想,自己终于要去做一件在将来“值得和孩子讲述的事”了。
在张秀秀的想象中,这或许将是她平淡的职业生涯中意义非凡的时刻。在她心里,只有“去一线,那才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2月13日下午,在开往天津滨海机场的大巴上,张秀秀被焦虑和恐惧拉回到现实:进了红区,口罩掉了怎么办?防护服漏了怎么办?感染了怎么办?她不断地问向身边的人。周围的同事们不停安慰她,“稳住了,把自己这么多年学到的技术发挥出来,没问题”。
出发前,队员们统一注射了一剂胸腺法新,以增强免疫力。她对这支药从不陌生,只是自己原本是推针管的那个人。一针下去,她意识到,自己真的要去一线了。
在机场,送行的同事递给张秀秀两只苹果,意为平安。她紧紧接住,眼泪止不住往下流。
张秀秀在护士站录入患者的身体指标
推开门
推开面前这扇绿色的门,里面就是“红区”了。
来医院的路上,她紧张、害怕,尝试把注意力转移到路边“开得正好的花”和“那些没见过的树”上,努力暗示自己: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2月21日晚上,张秀秀终于穿上那身白色的防护服。她在镜子前照了又照,举起右臂摆了个剪刀手,让同事帮忙用手机拍下她的背影。三层帽子、两层口罩、一件刷手服、两层隔离衣,这身装备让她感到头晕、憋气。即便如此,在她心中,这可是抗疫一线的医护才能享受的“待遇”。
和搭档相互对防护装备做好最后的检查后,张秀秀推开“红区”的门。她的右手边是护士站,自己和搭档要在那里完成交接班的流程。走廊里人声嘈杂,天津市援鄂医疗队第八批队员、肿瘤医院高级病房护士张秀秀,这次真的要“上场”了。
“护士,卫生纸没了,来点纸!”
“明天能不能加一袋方便面,吃不饱!”
“晚上冷,能不能给我加床被子!”
“给我接100度的开水,我冲药喝!不是100度的不要!”
“口罩戴一天了,我要换一个!”
“呼喊声”从一间间病房门口传出来。“乱”,是她对“红区”的第一个感受。
许多问题都和“短缺”有关,医患双方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2月12日,武汉市第一医院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了向社会求助防护用品的信息。病人们的口罩满足不了一天一换。第一个班,张秀秀和搭档的护目镜型号也完全不同,这些防护物资几乎都是各个医疗队自己带来的。
搭档的镜片上全是雾气,后来慢慢结成水滴,在眼前挂了一层,她反复念叨着“看不见”。张秀秀稍好一点,护目镜的上沿还算干净。一整晚,她的眼睛都死死抓着那道没有撞上水珠的光线,完成自己六小时无间断的工作。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在病毒面前做好个人防护,是和救治病人同等重要的事。但在张秀秀看来,防护服也有“副作用”。
进入病房时,她发觉这套在自己看来“比任何衣服都漂亮”的装备,拉远了自己和患者的距离。走到病床前,正在聊天的病人们并不会停下来,在看手机的病人只会向她这边错动一下眼神。“就像你不存在一样”,张秀秀说。她也理解这些病人的反应:“我们从外地来的,语言也不通,还穿这么多层衣服,他们看不清我们长什么样子,肯定是觉得我们嫌弃他们”。
这天,还有位患者反复向护士们索要水果刀,张秀秀觉得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她之前在工作中接触的是各类癌症病人,她理解处在死亡边缘的病人精神上经受的折磨,担心这很可能是病人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位病危的老太太,需要护士每小时检查一次生命指标,很多次张秀秀和搭档来到床边时,她都想要用力抓扯护士的防护服,或者摘下口罩向护士们咳嗽。
她明白,这些病人们想引起医护们的注意,毕竟他们已经被“忽视”得太久。病区里大多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在武汉市第一医院被列为定点医院,2月13日开放接收病人后,才从社区收治上来。2月10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要求“应收尽收,不漏一人”。在收治之前,他们都经历了漫长的确诊之路,而曾经“拒绝”他们的人,也穿着和眼前的张秀秀几乎同样的衣服。
进入“红区”前穿防护服时,张秀秀曾有一瞬间觉得镜子中那个被这身白色包裹的自己闪着一圈“神圣的光”。可推开那扇门,她想象中的“白衣天使”却像跌进了“菜市场”。
起初,张秀秀感受最多的是病人们的不信任。在给一位病人测血糖时,病人对结果表示质疑:餐后血糖数值5.1,“你们会测吗?怎么这么低?我吃过饭了,从来没这么低过!”病人用武汉话朝张秀秀的同事喊了起来。张秀秀的应对办法是多沟通,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以及整体的疫情状况,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被照顾着的。
她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患者交流。给病人打针时告诉他们“这不疼”,“忍一下下就过去了”;当指标有好转时,积极告诉他们一切都在变好,很快就能痊愈。她也会和他们讲自己的家人、家乡,还有曾经发生在工作中的故事。
静脉穿刺是救治中十分“考验”护士的环节。老人们皮肤松弛,血管难找;而护士们戴着两层手套,面前的护目镜又水雾模糊。张秀秀第一次为病人静脉穿刺时,遇到的是一个男患者,凭着以往的经验,张秀秀在他的手臂上慢慢摸索,努力感知脉搏的跳动。病房里灯光暗黄,她让病人帮忙用手机打着手电,对方和她说,“慢慢来,不着急”。终于,张秀秀找到一点蓝色,针头缓慢推下,成功。
“这针顺利扎下去了,病人就相信我的能力了。” 张秀秀尝试将每一个小小的细节视为与病人建立信任的机会。虽然全力救治是医护人员的不由分说的责任,但在这里,张秀秀和同事们必须要用行动来为它重新证明。
“红区”的38天,由一件件普通、琐碎的小事组成
共同的敌人
进入“红区”的前一晚,张秀秀一夜没睡,对病毒的恐惧让她感到憋气。
可一踏进医院,真正在遍布病毒的环境中工作,她又顾不上害怕。当她后来翻出同事在“红区”里拍下的照片时,才恍觉,原来自己离感染者如此的近。“一米”是被要求的安全距离,但“真正进去了,真的意识不到他们是有传染病的人”。重重的防护装备贴在身上,要靠得近一点,她的声音才能穿过两层口罩,传到老人们的耳朵里。
她们一边要帮病人们重建信心,一边也要克服防护服对身体的压迫。晚上九点多,病人们都睡了,病区恢复了平静。这时候,张秀秀身体的反应也终于“上来了”。
最后到病房巡查一圈后,张秀秀和搭档终于能回到护士站休息一会儿。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股汗臭味猛地涌上来,她恶心得想吐。这层白色的“第二肌肤”,把身体排出的水分都闷成水珠,结在身体上。
在“红区”的第一晚,张秀秀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慢,像是要把她凝固在里面一般。
刷手服被汗水浸透,湿漉漉贴在身上。鼻翼被护目镜压死,眼球“快要被吸出来”,她只能张开嘴巴,呼哧呼哧小口喘着,夺来一些潮湿的空气。护目镜内侧结满了水雾,她试图伸手去抹,但无济于事。
她和搭档跑到医生休息室里,打开窗户,把脑袋探出去,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但风吹进来,她们一点都感受不到。张秀秀觉得自己要淹没在这层“神圣”的防护服里了。
为了缓解这种感觉,她站起身,在六百米的走廊里“像企鹅一样”慢慢挪动。墙壁是白的,天花板是白的,地面是白的,身上的防护服也是白的。她想伸手摘下口罩、手套、护目镜……感觉自己像是在“溺水”。
穿着防护服的极限一般是四个小时,但算上更换的时间,护士们每次要在这身装备里度过六七个钟头,忍受着长时间的口渴、饥饿和缺氧。
她有点委屈,“当时为什么想都没想就报了名”,瞒着父母来到这里。刚到武汉那几天,正赶上降温。酒店很冷,加上水土不服,张秀秀犯了肠胃炎。她拨通家里的电话,说了两句,眼泪就止不住涌出来。听着父母的声音,她把电话放下,抹了眼泪,重新调整气息,没有说出这个秘密。
经历在“红区”的第一晚后,每次想到下一次要进入病区的时间,张秀秀都会条件反射地感到憋气,打开房间的窗户也无济于事。最严重时,下班回到酒店,她觉得自己“像醉了酒一样”,眼前晕晕转转,在脖子上抹一把,手上沾满了汗。逼近身体极限时,她甚至想:“算了,感染就感染上吧。”
在“红区”,病毒是医患双方面对的共同敌人。对于张秀秀和她的同事而言,病人们的每个暖心的举动,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困境中被拉了一把。
有位70岁的老太太念叨着要喝粥,但粥已经发完了。张秀秀从别处找来一份粥,悄悄端过去,叫老太太别声张,慢慢喝。老太太端起碗,让她和搭档出去,说“我吃饭要摘口罩,别感染上你们”。张秀秀和搭档对视一眼,点了个头,关上病房门,两人说,老太太真是好人。
张秀秀曾经想象的那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在“红区”里,正逐渐被分解为一件件极其普通、琐碎的小事,正如她平日里那些庸常的工作。她必须努力抓住它们,找到自己的价值。有一次,她发现一个病危老太太的导尿管总是粘不住,就把从天津带过来的医用胶布从箱子里翻出来,剪成合适的形状给她“个性化”固定牢靠,之后把剩下的胶布拿到护士站,跟同事们分享这个好用的小办法。
在“红区”,张秀秀给定下的目标是“不愧”,要尽力,要把所有在临床上学到的知识用在自己的病人身上。
(左)张秀秀把王俊的名字写在防护服背后,鼓励他积极治疗;(右)张秀秀和18岁保洁志愿者合影
射进水底的光
来武汉的第二天,为了记录在武汉的经历,张秀秀给自己注册了微博,取名为“希望世界和平的天使”。“可怕的生命边缘!那种感觉,让我刻骨铭心,也让我毛骨悚然。”这是她在微博上对第一天进入“红区”的描述。
这条发送于2月22日凌晨3点21分的微博,至今收到了1.3万条评论和13.7万个赞。在微博上,她听到的最多的话是“谢谢”,然而在那个夜晚,其实是这些屏幕后的人们,为她在绝望中带来了一束光。
还有一些光来自那些即将出院的病人。她仍记得第一次病人出院的场景,“患者阿姨”兴奋极了,拉着护士们一起照相。张秀秀想着把这个消息赶快告诉其他的病人。送饭时,她推开一间病房,对里面的病人们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
“明天就有病人出院了,你们肯定也快了,慢慢大家都能出院了。”
病人十分开心,其中有一位正好在视频,听到这个消息,赶快把这件事告诉了屏幕里的家人。张秀秀正走到门口时,听到身后传来病人的声音:“马上就能看到希望了,你就在家等着我”。
张秀秀为他们感到高兴,但又有些不舍,“想想估计以后也见不着面了,但是没办法,必须得让他们回家。”
她不太适应病人们叫她“护士”。在天津肿瘤医院,患者们都直接叫她秀秀,还有人看她身材娇小、做事麻利,叫她“小精灵”。
这次到武汉来,她特意在发朋友圈时屏蔽了原来的患者,怕他们因担心造成情绪波动,影响病情。但这个消息还是被一名叫王俊的病人通过张秀秀的同事知道了。在这之前,王俊已经因病情加重昏迷了两天,苏醒后,得知张秀秀去武汉,他非常心疼,哭了很多次。为了鼓励王俊继续治疗,张秀秀拍了几段视频给他,视频里她告诉他:“积极配合大夫治疗,自己要有信心,我还在23楼护士站等你!”
照顾病人是张秀秀的日常。那些被她称为“黑白格”的日子,其实也藏着“一抹红”。
她护理过上千名患者,因为肿瘤患者的病情特殊,心理方面的护理格外重要。“得什么病,心理状态都要占50%。”这是张秀秀的经验。为了能更好的护理病人,她会详细了解每一位病人的家庭情况,摸清对方的脾气秉性。为了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她还特意考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也许就是这种在平时练就的交心的本事,让她在武汉也能和病人走得近一些。有一天,张秀秀发现护士站对过有个病房开着门,三位阿姨正一个个试探着走到楼道里,开始晃动胳膊、踢踢腿。她走近,发现旁边病房的阿姨听到门口有动静,也探出脑袋,向走廊里瞧着。
“小美女,我们想做操,教我们做操吧。”一个患者说。张秀秀笑了,这是她在“红区”第一次有了和“护士”不一样的称呼。她把阿姨们带到各自床前,自己站在病房门口带着她们活动了几下,但马上就因为防护服的包裹而上气不接下气。
让她在这层闷热的装备中坚持下来的,是一个不断给她输送善意和能量的“网络”。这个“网络”中,有在武汉的同事、家人、网友、原科室的“姐妹”,也有让她心疼的志愿者。
大学寝室四个人,两位都在武汉抗疫一线。在那些日子里,另外两个人就天天给“援汉”的姐妹讲笑话、逗闷子。其中一个人开玩笑说:“秀,我告诉你,你在微博上也别提什么要求,你就告诉他们,疫情结束之后别再伤害护士就行了。”
父母那边最终也没能瞒住。3月8日,父亲在家庭群里突然问起姐姐家的孩子:“大姨去武汉了,你知道吗?”她拨通电话,问父亲怎么发现的,原来是因为自己给一篇医院公众号上对自己的报道点了“在看”。这时候,母亲拿过电话:“你去武汉怎么不告诉我一声”,说完便哭了起来。张秀秀还是没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只说自己就在护士站呆着,不接触病人。
转天,她发现母亲给那篇公号文章写了留言:“知道你怕我们担心不告诉我们,只希望你好好照顾好自己,我们在家等你平安归来”,后面还加了两个加油的表情。从小到大,母亲在她的成长中始终是个“严厉的角色”,她们少有情感上的交流。看了母亲的留言,张秀秀想,回家之后要和母亲好好聊聊,讲讲自己在武汉的故事。
“红区”里有一些人和张秀秀的“装扮”相同,但他们并不是医生和护士。张秀秀曾在护士站看到一个不熟悉的人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的双手垂下,露出防护服前手写的两个字:保洁。
防护服里是一个18岁的男孩,来自甘肃,高中毕业后出来闯荡,因疫情滞留在武汉。他到医院来的理由并不那么伟大。他告诉张秀秀,自己在出租屋里无聊,只能躺着玩手机,房租也不能断,就来当志愿者了,每天在医院里呆一整天。“要扔垃圾的话,你就喊我。”男孩对张秀秀说。和张秀秀一样,他也没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张秀秀看着这个少年,心疼,反复嘱咐,“一定要把防护服检查好再进红区”,“给父母带一个健康的好孩子回家”。
她想和男孩合张影,男孩不好意思地用手挡住胸前的“保洁”,她告诉他不用挡,“我们没有高低贵贱,都是最有勇气的人”。正式的医护人员会在防护服正面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医院的简称,他通过医院物业招进来,一天五百块,“保洁”下面写着“天水”。
张秀秀要出“红区”了
出“红区”
头晕、乏力,体温计的数字显示37.3摄氏度。发烧,这是新冠肺炎的初期症状。张秀秀试图让自己冷静。把情况上报后,她躺下来,却根本睡不着。脑中不停检索着在“红区”一个月来的种种画面,试图找到那个答案:什么时候感染的?取血?喂饭?导尿?还是换防护服时的操作失误?哪一步?脱隔离衣时手套接触到了衣服?换衣服时有其他人经过带来了病毒?她频繁地测量体温,37.4、37.2、37.1、37.2……
在弥漫着病毒的空气里,可能导致感染的事情太多了:与患者靠得太近、脱防护服时碰到身体,或者在“红区”抬头时将脖子暴露于空气……每次在医院的7个多小时里,她的神经必须时刻紧绷。领队在出发时也叮嘱过他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把自己当作疑似患者看待,医护人员感染的后果相当严重,一点症状都不能放过。
张秀秀不想在这个时候再“掉链子”。来“红区”一个月了,大部分的病人已经出院,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不能给大伙儿拖后腿”,从出发开始,她一直用这句话叮嘱自己。“最后一哆嗦了”,她努力安慰自己,“不会这么‘幸运’的,4.2万分之一,如果中了那我得买彩票去了” 。
3月12日,发烧第四天,CT影像显示她的肺部没有问题,血常规也正常。3月14日,核酸检测结果出来,阴性。
“那感觉像重生一样,突然间觉得这世界太美好了。”张秀秀在微博上写到。
在发烧的四天里,她体会了这些天里她所护理的新冠肺炎病人们的感受。这些人里有说着她听不懂的“武汉话”的阿姨,有不配合治疗的爷爷,有一份盒饭吃不饱的叔叔……她觉得,每一个在“红区”中的病患和医护,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而又普通的人。在病毒面前,每个人都用在一切方法表达着对“生”的渴望,“好像人活着就是不太容易,想尽一切办法生存。除了生死,其他都不叫事”。
作为“援汉护士”,张秀秀在微博上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注。她对微博上的那个自己很“有要求”——希望她是一个始终怀着希望去积极救援的护士,这个“人设”不能崩坏,因为“如果自己消沉了,那看微博的人也会感到失望”。她甚至觉得,从武汉医院的“红区”里传递出一些积极的信息,是和治病救人同样重要的事。
在武汉,张秀秀曾收到科室“姐妹们”从天津邮寄来的一个“大包裹”,里面有各种酱料、煎饼果子等食物补给,还有她们亲手叠的千纸鹤和幸运星。她录下视频,把这份温暖分享在微博上。
3月21日,张秀秀所在的天津援鄂医疗队第八批队员返津。在武汉天河机场,志愿者周慧为离汉的医疗队送行,张秀秀突然跑到她面前,将手中的盒子塞给了她。还没等周慧反应过来,张秀秀已经跑回了队伍。打开盒子,周慧看到千纸鹤和幸运星,瞬间“泪奔”。盒盖背面,是张秀秀手写的祝福:“风雨同心,我们安危与共……祝福一切美好与你环环相扣!再见了!”
离开喧闹的“红区”,回到天津的隔离点,一切都重新安静下来。卸下那件让她“又爱又恨”的防护服后,张秀秀曾在镜子里看到的那圈“白衣天使”头上的“神圣”的光环似乎也一并消散。
如果说在武汉“红区”这38天的经历,是那件在将来“值得讲述的事”的话,张秀秀现在更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讲述:“只是换了个地方,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新的病人身上。”
眼下,天津肿瘤医院C楼23层的“高级病房科室”重新收满了病人。短暂休假后,她那份“平平淡淡”的工作又要开始了,只不过,在科室走廊上繁忙细碎的脚步声中,“一种新的理解”将陪伴着张秀秀——她从年少时就不断眺望的那种“伟大”,其实总在庸常中发着光。
在“红区”,她最后悔的事,是因为自己生病错过了病人们的出院,没能和那些叔叔阿姨完成一个正式的告别。“回来之后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张秀秀说,“要是还能去一线,一定不能发烧了。”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北青深一度】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首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