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派记者 刘军国 林娜】“风铃”“团扇”和“凉面”是日本人传统的消夏三宝。近日,在日本繁华的东京车站前广场,举行了一场别致的夏日风铃展。主办方举办此次展览,一是为了对身处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表示感谢,二是希望新冠疫情早日结束,计划在展览结束后把挂有表示感谢和鼓励字条的风铃赠送给一线的医护人员。此次展出的2020个风铃来自日本全国各地,材质不同,造型各异,在微风中发出一阵阵美妙的声音。
隋唐时期传入日本
据说,日本风铃来源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在中国古代,寺庙、塔的檐下所悬之铎,大风吹动铎舌碰击铎体而发音,称为“风铎”,主要用于占卜,有人也用它判断风向。相传,中国的风铎被隋唐时期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带回国。14世纪,日本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法然上人把风铎改叫“风铃”。起初,风铃被日本贵族作为辟邪物悬挂于房前屋后。当时人们认为,在可以听到铃声的范围内,邪魔鬼怪都不能近身。当时,风铃价高难求,一般百姓可望而不可求。风铃也成为日本文人吟咏的对象。
现在一提到风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也是玻璃风铃。玻璃风铃也被称作“江户风铃”。日本最开始的风铃主要是青铜铸造。到了江户时期,大约在18世纪,荷兰人把玻璃制作法传入日本,开始出现玻璃风铃。最受喜爱的玻璃风铃花纹是“金鱼”和“山茶花”。当时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买一个玻璃风铃的钱抵得上一年多的生活费了。
目前,制作江户的风铃只有两家,这两家依然按照300多年前的方法制作。这种纯手工吹制的玻璃风铃厚薄不一,呈现多种声音。
日本特有的风铃文化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西方玻璃制作技术的引进,风铃可以大量生产,才在日本民间普及,成为夏日必不可少的时尚用品。
日本的风铃主要分为三部分。外面的“钟”,里面的“舌”,挂在舌下面的“短册”。这三部分有机结合,产生了最美妙的声音。风铃最大魅力莫过于声音。很多日本人认为,风铃的声音隐藏着意外的力量。风铃的声音单纯素朴缥缈,日本人认为,这正符合他们崇尚淡泊素雅的审美心理,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
如今风铃成为日本人夏天感受凉爽的一种方式,也形成日本特有的风铃文化。对不少日本人来说,风铃是度过湿热夏季的不可或缺的物件。在日本的诗歌中,风铃被称为“夏日的风情诗”。在郁闷烦躁的夏日,耳边都是嘈杂的吱吱蝉鸣,只有微风吹来时,风铃清脆的叮当声,有时似黄莺鸣叫,有时似乳燕低喃,在炎炎夏日听来,使人心旷神怡,暑热不知不觉减了几分。日本人常常在夏季里穿浴衣,手摇团扇,在窗户上吊着风铃,从风中摇动的风铃声中感受到“凉意”,让心神更加安宁。
风铃是特色旅游纪念品
现在各地都有一些各具特色的风铃,比如岩手南部铁风铃,以音色美妙著称,声音轻柔悠长,余韵隽永。它是由岩手县生产南部铁器的地方制作出来。与玻璃风铃声音清脆不同,南部铁风铃声音浑厚,穿透力强。会津喜多方风铃是传统的漆器工艺,在玻璃风铃内部进行绘画,半透明的风铃的花朵的图案好像浮在表面,音色沉静悠远。小田原风铃虽然知名度不高,但也拥有很多粉丝。小田原风铃用铜锡合金制作,余韵悠长。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非常喜欢小田原风铃,曾在电影《红胡子》中展现了小田原风铃的镜头。风铃也成为各地的特色旅游纪念品,不少人去外地旅游时都会购买当地的特色风铃。
如今,除了家庭会把风铃挂在房檐下,一些寺庙和神社也会举办风铃展,吸引着民众前去纳凉参观。因为疫情原因,今年日本各地很多风铃展取消了。但不少寺庙和神社比往年多了些装饰风铃,让风铃回归除魔消灾的作用,祈求早日战胜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