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毛选》助力翻译家绽放人生传奇

  《毛选》是如何打开了一个著名翻译家精彩的人生之门?

  文/曲歌

  他曾为来访的英国首相卡拉汉,美国总统卡特、副总统蒙代尔、国务卿基辛格等2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等政要作过口译,翻译出版过多部著作;主编出版了大型工具书《汉英经贸手册》;从七十年代末,他开始致力于中美关系史及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和海伦·斯诺生平的研究及其著述的译介至今,先后翻译出版了海伦·斯诺的《七十年代西行漫记》、《延安采访录》、《我在中国的岁月》、《毛泽东的故乡》、《中国为民主奠基》(合译)等著作;撰写出版了《忘年之交》、《斯诺评传》(合著)、《伟大的女性》、《架桥》、《交接火炬》、《人民不会忘记》、《海伦·斯诺研究文集》等论著。他在斯诺研究方面的发现和创新,被文学界公认为“对研究鲁迅的思想、人格、学术观点和创作,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他还积极协助政府和民间建立友好城市、友好学校关系,先后被授予斯诺故乡“堪萨斯城荣誉市民”,海伦·斯诺故乡“锡达城荣誉市民”称号,荣获美国“二十世纪终身成就奖”,被美国枫林学院聘为荣誉教授;从政府部门退休后他仍退而不休,在积极开展中美两国民间文化、教育交流的同时,致力于农村基础教育及社会公益事业,担任家乡的村党支部书记达7年之久,进行以”民主政治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他就是现已年逾八旬的著名翻译家安危。

  《毛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毛泽东选集》的简称。今年春节刚过,我收到安危寄来的文集《难忘友情》和一本英汉双语画册《闪光的青春》,其中揭开了《毛选》是如何打开他精彩的人生之门的“秘密”,今天我就向朋友们揭开这其中的“秘密”。

  据《难忘友情》一书,安危出生在陕西宝鸡市扶风县安上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他在县城上高三临近高考时,由于家里断顿,他不忍看到全家人挨饿供他上学,便决定辍学。他的班主任鲍铁汉老师来到他家,承诺想法借些饭票,让他继续上学。在陪同他步行到县城的20里路上,鲍老师一路帮安危分析全省高考形势,建议他报考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并在快到校门口时对他说:“上大学,将会改变你的一生!” 1962年高考录取人数之少,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但安危正像鲍老师预测的那样,考取了西安外语学院。

  散文大家梁衡在他的《人生谁能无补丁》中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低谷、叹息、哭泣与遗憾,但这就是人生,是值得记录的人生。”他把大学毕业后到艰苦的河套地区“锻炼”,乐观地描述为“人生旅途漫长,但只要你曾经穿越过风涛沙浪,就懦者勇、弱者强,男女皆可为壮士。”

  以上图自网络
《毛选》助力翻译家绽放人生传奇
  安危也曾与梁衡先生有着相似的一段人生经历:一场“文革”打碎了他的“留学梦”,毕业后被改派到省外办,2年后又被下放到延安南泥湾“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在“臭老九”和“知识无用论”成为当时社会舆论主旋律的背景下,贫苦家庭出身的安危却深知专业技能的重要。他不仅利用“天天读”,将《毛选》四卷和《毛主席语录》英文版通读了3遍,将“老三篇”、“老五篇”几乎全能背诵下来;不仅使他的英文大有长进,而且因为英文版对好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做了详细的脚注和文末注解,使他对许多历史事实,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从而使他又被抽调到延安,参与纪念馆陈列内容的调整工作,负责撰写讲解词,有了进入图书馆的机会,使他第一次读到了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尼姆·韦尔斯的《续西行漫记》。

  安危在《难忘友情》一书中描述他读这两本书的心情道:“第一次看到外国人撰写的关于中国革命的著作,兴奋自然倍增,由于自己对背景知识有所了解,读起来更感亲切。韦尔斯的书更具特色,她那传奇般的西北之行,比电影故事还要精彩!我对这两本书简直是‘一见钟情’。读完这两本书,才得知两个作者还是夫妻,韦尔斯的真名实姓是海伦·福斯特·斯诺。”

  真道是: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8年9月,海伦·斯诺一行受全国友协邀请,来西安、延安访问。当海伦发现安危不但英语好,了解30年代中国的革命历史,还了解她在中国的传奇经历,便主动请安危与她同乘一辆车,做她的翻译。使安危获得与海伦零距离接触,并建立了友谊。安危在书中兴奋地写道:“这年金色九月,就成为我与尼姆·韦尔斯忘年之交的开始,也成为我人生追求的真正起点。”

  安危先生是山地凤县人熟知的翻译家、作家。1993年8月22日,我与安危陪同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一行中外来宾,来到曾被人们称为“工合天堂”的凤县双石铺,参观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曾在这里领导工合运动达6个春秋的故居,及《路易·艾黎在凤县》大型展览时初识。多年来,他始终关注着双石铺在“工合”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故居的保护和在双石铺建立“工合”纪念馆呼吁和操劳。使我这个写作迷对“工合”及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海伦·斯诺

  以上图自安危赠作者的《难忘友情》一书。

  安危的《难忘友情》一书,则以大量的篇幅,披露了这方面的许多具有史料价值的“内幕”,不但加深了我对工合的了解,而且体现出安危严谨、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及其人格魅力:1982年9月,他首次探访居住在康州麦迪逊一座破旧农舍的海伦,亲眼看到海伦由于麦卡锡的政治迫害,成为美国最穷的人,与自己的预想截然相反,使具有悲悯情怀的安危受到深深的触动。此次,他还掌握了一些证明30年代海伦首先提出“工合”创意,以及她作为中国工合创始人之一的第一手资料。

  尽管几十年间,国内学界用中国传统的观念,理解和看待斯诺和海伦的分手,提起30年代建立工合,都将海伦排除在外。而且由于历史、政治、文化差异及人际关系等诸多原因,想在学术界为海伦说句同情的话,都是犯忌讳的。何况当时安危的主要职责是担负口译任务,搞资料翻译是自讨苦吃。但安危仍然于1985年7月,在呼和浩特召开的“斯诺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试探性地把海伦与斯诺之间的十多封信散发给与会者,当时就遭到有些同行的非议和激烈批评。但出席此次研讨会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中国三S研究会会长黄华,得知安危将要赴美访学一年时,让安危与三S研究会秘书长刘力群联系,安排安危赴美前见他。9月,黄华副委员长在接见中嘱托安危见见海伦,如果健康允许,打算接她来中国生活和写作,还让安危就西安与堪萨斯城建立友好城市做做工作。

  以上图自安危赠作者的《难忘友情》一书。

  安危牢记黄华副委员长的重托,在康州哈特福德市特尔尼蒂大学一年的讲学期间,几乎每个周末和假日,都到麦迪逊帮助海伦整理手稿、资料,了解海伦的经历,乃至观察她的生活细节,并对她重要的谈话都录了音,使他对海伦有了较全面的了解。1987年3月5日,“三S及国际友人在上海”研讨会上,安危当着路易·艾黎、洛易丝·惠勒·斯诺、卢广绵等当事人的面,做了题为《工合之初》的发言,使海伦是“工合创意第一人和创始人之一”的地位,得到当事人难得的默认和中外代表的喝彩,使安危成为这次会议最注目的新闻人物,被代表们誉为“用斯诺精神研究斯诺的人”。

  安危还将收集到的斯诺和海伦有关的139项资料和实物,托交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简称“八办”)纪念馆,促成了《“杰出的女姓”海伦·斯诺在中国》大型图片实物展览,于当年7月10日在“八办”隆重开幕。海伦30年代的老朋友、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先后发来贺信、贺函和传真,对展览开幕表示祝贺,高度赞扬海伦对中国革命和中美友谊做出的贡献;9月20日,中国三S研究会邀请由19名美国友人组成的“中国之友”访华团访在西安、延安,并在西安举行了“庆祝海伦·斯诺80寿辰”报告会及盛大宴会……安危兴奋地将这一年称为“海伦·斯诺研究的元年”。

  1995年暑期,安危在明州美中友协主席的家里,偶遇一位在美国民间组织“环球志愿者”办公室工作的姑娘。当得知这个组织的宗旨是“自己花钱,为他人服务”时,一心想为中美友谊做事的安危,便与正在埃德加·斯诺故乡堪萨斯城讲学的夫人牛曼丽,两次到环球志愿者总部同巴德主席交谈,积极建议在西安设立一个服务项目;并向他讲述了宝鸡在抗战时期,作为工合运动发祥地的历史。终于促成巴德主席一行,对西安外语自修大学等院校和宝鸡工合旧址、宝鸡文理学院的考察后决定,在西安设立“美国环球志愿者中国服务项目”,1996年4月开始向西安派遣环球志愿队,先从英语教学开始,每个服务队义务服务三周

  以上图自《闪光的青春》

  受安危及家庭环境的熏陶,安危的女儿安琳自小就乐于助人,同情弱小,做事认真,踏实细致,喜欢学习,酷爱英语。读小学二年级时,就学完了香港小学英语课本第5册。大专毕业后在西安外语学院夜大学专攻英语。从环球志愿者中国项目开始,她便参与其中,获得巴德主席和环球志愿队的好评。不幸的是1999年11月26日,在美国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生命,年仅28岁。

  以上图自《闪光的青春》

  安琳遇难后,350份唁函唁电像雪片一样飞到西安,既有美国普通公民和环球志愿者;也有3位州长、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和前总统吉米·卡特;美国朋友有的建议设立“安琳纪念奖学金”,有的建议成立“安琳纪念基金会”;环球志愿第一队一名队员建议修建一座“安琳纪念图书馆”,并带头捐出二万美元;美国环球志愿者总部即启动了“爱心友谊工程”,英文名称为Project Peace,意即“和平工程”(“和平”即“安”),意为“纪念安琳的工程。安琳遇难后,永远安息在美国明尼达州圣保罗市埃尔姆赫斯公墓,她的墓地面朝东方,表示她那颗火热的心永远思念着家乡,人们也以各种形式纪念她。《闪光的青春》将这些记录下来,让她活在更多的人们心中。

  安危的女儿安琳
《毛选》助力翻译家绽放人生传奇
  以上图自《闪光的青春》

  面对这天崩地裂般的灾难,安危和夫人在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悲痛,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短促和宝贵后,并没有从此消沉,而是选择了以拼命工作,努力奉献,把对女儿的思念和深厚的爱,变为更大范围的爱;将服务他人,快乐自己,作为生活的主旋律。“只有这样去生活,才能继续活下去。”安危如是说,也这样做:他退而不休,从2003年3月起,应当地政府邀请,担任起安上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9年;他还多次陪外宾来凤县参观,并对保护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故居提出宝贵的建议。尤其是国家主席在访英中赞誉乔治·何克参加双石铺工合运动,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后,安危更加关注宝鸡和凤县的“工合”研究和宣传,先后参加了在凤县召开的“工合国际研讨会”、“工合运动在凤县双石铺交流研讨会”等重要活动,还与专家和美国友好人士,在凤县组织了以海伦·斯诺的“工合”思想以及“架桥沟通”理念和以英语为交流语言的“海伦桥国际夏令营”活动,对凤县中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公益培训,和对中小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训练,同时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促进中美人民友好。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我相信,安危和他的女儿安琳的精彩人生将激励更多人去追求人生的深度价值。

  2013年,安危(左)和作者(右)陪同海伦•斯诺的侄子埃里克•福斯特(中)参观路易•艾黎和乔治•何克旧居。

  作者简介:曲歌,本名张革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供职于陕西凤县广播电视台,为主任编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散文.报告文学集《山地风流》、童话集《少年奇遇记》、长篇小说《山地子孙》、散文集《凤州漫记》《五十年追梦》等文学作品;曾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优秀奖及多种征文奖,作品入选省文联《陕西百年文艺经典》和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等国家、省、市报刊和新华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的合集中;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各类新闻作品万余篇,先后获陕西新闻奖好标题,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二等奖,摄影铜奖;“中国世纪大采风”征文金奖、银奖等,并被授予“金奖作家”、“全国百佳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先后被授予“宝鸡市优秀记者”、、“宝鸡市最美老人”、“宝鸡市社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现为凤县老年学学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县老科协顾问、县关工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