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19日讯(记者 夏淑媛) 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大有可为,行业要找准保险业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一是聚焦创新发展,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二是围绕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三是着眼安全应急,持续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深化改革增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动力。
其中,在提高经济韧性、增强市场活力方面,李云泽指出,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保险资金作为市场稀缺的“耐心资本”,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在资产端,险资要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坚持长期价值投资,获取穿越周期的收益率。
针对新市民、灵活就业人员量身打造保险产品,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博士、北京城市学院副教授周玲建议,险企要深入研究保障对象的多元需求,加快培养与建立普惠保险专业人才队伍。
在上海再保险交易中心建设方面,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专家朱少杰建议,保险业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窗口机遇期,确立起数字化再保险交易的竞争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的交易支持功能,让上海成为引领全球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示范高地。
壮大保险资金,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李云泽介绍,从金融结构看,保险业资产仅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7%,而国际平均水平在20%左右。因此,加快发展保险业,有利于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
一方面,从资金供需看,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从保障范畴看,保险保障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与时俱进树立大保险观,能更好地为经济稳健运行提供有效缓冲和风险屏障。
聚焦创新发展,李云泽指出要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要加大保险资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支持力度。
周瑾表示,保险资金作为市场稀缺的耐心资本,能够很好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为科创企业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在他看来,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险公司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
周瑾建议,从负债端看,保险公司要做好产品定价和承保风险的管理,充分考虑到利率环境和资本市场的趋势,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资金成本;从资产端看,险资要发挥“耐心资本”优势,坚持长期价值投资,获取穿越周期的收益率;从资产负债的匹配联动来看,要处理好久期匹配、成本与收益匹配、现金流匹配的关系,综合平衡资产负债匹配对利润、价值和偿付能力等目标的影响。
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针对新市民、灵活就业人员量身打造保险产品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保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保险保障,大病保险覆盖人群达到12亿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
李云泽表示,将推动加快补齐第三支柱短板,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保障和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提高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推动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针对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量身打造保险产品。
周玲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以普惠保险为例,保险公司产品丰富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其次,要深入研究保障对象的多元需求,积极强化综合性服务能力,包括保险+医疗健康服务、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保险+金融教育等,增强普惠保险与服务对象的链接、提升客户的价值感和信任度;再次,需要建立适合不同目标群体的普惠保险产品宣传推广和市场营销渠道;最后,加快培养与建立普惠保险专业人才队伍。
推动健全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指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类灾害易发多发。据悉,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
李云泽表示,保险业在完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方面,完全有潜力、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将推动健全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保障体系,指导保险机构发挥风险管理专业优势,做好事前防灾、事中减灾、事后救灾。
加快发展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领域责任保险,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损失补偿和事故预防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拟出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实施意见,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落地
李云泽表示,近期将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
积极探索保险资金试点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合约及相关产品,放宽临港新片区非居民并购贷款限制,鼓励中保投资公司在沪更好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功能,支持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落地。
今后,将推动更多金融开放举措在上海先行先试,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朱少杰指出,目前,虽然已有15家境内保险公司的再保险运营中心、3家再保险经纪公司入驻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但尚未有境外保险机构以“交易席位”形式入驻。
在朱少杰看来,当前上海国际再保险交易中心吸引的交易主体还不够多,致使交易规模不高。尽管我国保险市场庞大的业务体量能为再保险市场提供厚实的发展根基,但市场要素和交易机制完备与否是再保险交易中心能否壮大的先决条件。吸引境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包括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等)入驻再保险交易中心,成为完备市场要素的关键一招。
“只有聚集了足够多的市场主体,保险风险、保险资金等市场要素才能跟进集聚到上海,高度活跃的再保险交易才能形成。”朱少杰表示。
朱少杰建议,上海再保险交易中心建设需要抓住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窗口机遇期,确立起数字化再保险交易的竞争优势,通过不断完善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的交易支持功能,让上海成为引领全球保险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示范高地。
本文源自财联社记者 夏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