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是小编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
徐志新的发声让我想起了老家那熟悉的年味。每到腊月,村里总会飘来阵阵杀猪声,那是农家最热闹的时刻。可如今这份传承百年的年味,却要被一纸规定打散了。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深知农民杀年猪的不易。大清早起来,请上几个帮手,忙活一整天,才能把一头猪处理妥当。要是按新规定,大老远把活猪运到城里屠宰场,这不光是路途遥远的问题,更是要了农民的老命。
记得去年冬天,我回老家看到邻居王大爷为了遵守规定,天不亮就雇了一辆三轮车,把养了大半年的猪往县城送。谁知半路下起大雪,车子打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猪送到屠宰场。等处理完回到家,天都黑透了,光车费就花了好几百。
徐志新作为一名基层代表,道出了农民的心声。农村杀年猪,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俗,也是农民过年必不可少的仪式。大家凑在一起,有说有笑,趁热打铁做腊肉香肠,这份乡情乡韵,怎能轻易被冰冷的条文否定?
规定出发点是好的,要保障食品安全,但也要考虑实际情况。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很多地方连像样的公路都没有,更别说把生猪运到几十里外的屠宰场了。
在恩施建始县业州镇这样的山区,村民养猪本就不容易。如果强制要求集中屠宰,只会让更多农民放弃养猪。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还会打击农村养殖业的发展。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保障食品安全固然重要,但也要顾及民生疾苦。与其一刀切地禁止农村杀猪,不如建立更科学的监管机制。比如在村里设立定点屠宰点,派专业人员指导,既保证了卫生安全,又方便了农民。
规章制度是死的,人情世故是活的。治理要靠法,更要靠情。徐志新的发声,不仅是为农民说话,更是在提醒我们:任何政策都要接地气,要从实际出发,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农村的年味正在慢慢淡去,传统习俗在一点点消失。但愿相关部门能听到徐志新这样的声音,在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民间传统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农民能安心养猪,让农村依然飘着年味,让乡愁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人在基层,更懂基层。徐志新作为一名有着32年从业经验的律师,他的观点来自于对基层的深入了解。我们期待有更多像徐志新这样的代表,为民发声,为农民谋福祉。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杀猪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如何平衡现代化管理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问题。在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既要与时俱进,又要尊重农村的实际情况,让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