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鞍钢传奇:五百罗汉勇者之谜

  1931年,参加“反帝国大同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山东峄县县委书记,后任鲁南第四军分区政委。1943年,任运河县县委书记兼运河支队政委,与胡大勋、奚原筹划开辟“新交通线”。后安全护送陈毅等中央首长通过新交通线。 1953年,历任鞍山钢铁建设公司(简称鞍建)金属结构制造厂厂长,鞍建工程处处长、鞍建总工程师等职,期间亲身参与了鞍钢“三大工程”的建设。1959年,时任包钢党委副书记,陪同周恩来、叶剑英和乌兰夫等领导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彭雄、第八旅旅长田守尧等一批高级将领接到上级通知,赶赴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在乘木船从苏北赶往山东途中与日军巡逻艇遭遇,战斗中包括彭雄和田守尧在内的16名团以上领导干部壮烈牺牲。噩耗传出,惊动了延安。毛主席哀叹此事对我党我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时值奚原同志(新四军四师政治调查部研究室教育科长)在运河支队作调研,闻听噩耗,悲痛不已的同时更是焦虑万分。一日夜里,奚原同运河支队政委纪华、支队长胡大勋谈及此事,并分析了目前形势——当下正值延安整风学习运动,新四军华中苏北根据地陆续会有一大批党员干部赶赴延安。当时从苏北去往延安主要有海陆两条交通线:海上交通线是从苏北的盐城、阜宁地区乘坐木帆船到达山东,再辗转陆路去往延安;陆上交通线是从苏北淮海区越陇海线到山东滨海区,后西行去往延安。这两条线路都需要穿越大片敌占区,曲折迂回,危险重重,鉴于彭雄等同志牺牲的严重教训,如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今后定会再次出现类似问题。根据形势需要,开辟一条新交通线迫在眉睫。

  1950年2月,纪华,金刚夫妇在山东与老父亲、孩子们在一起。

  了解了当前形势,纪华寻思了好一会,随后翻出苏鲁边区地图与胡大勋共同商议对策。经过彻夜讨论后二人终于制定出一条在当时看来最为便捷且安全的交通线。看着地图上的新交通线,奚原频频点头,他握着纪华和胡大勋的手激动地说:“有了有了,新交通线有了!”

  随后,奚原在给新四军四师党委的报告中写道:所谓新交通线,主要指从华中邳县、睢县、铜县地区经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微山湖大队,前往湖西区(冀鲁豫),最终通往延安。从华中到达湖西区的这段路不足百里,一路上各支队可交替接应,是目前从华中经华北到延安最安全便捷的通道。

  新交通线的拟定很快得到上级批准,并于1943年7月最终确定下来。1943年12月1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奉毛主席电令从苏北赶赴延安,途经黄邱套根据地,由纪华与副支队长邵剑秋率队护送从黄邱套通过贾汪(现属徐州)封锁线最后到达杜庄山口(转铁道游击队护送)。

  1953年5月,纪华、金刚夫妇离鲁赴鞍前在山东济南,山东分局老战友欢送纪华、金刚。前排左纪华、右金刚。

  纪华,1914年3月出生于河南孟县吉利乡横间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中。生活虽穷苦,父母却省吃俭用,执意让纪华读到高中,期望他日后不再经受劳作之苦。高中毕业后,纪华到小学任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浪潮,那一年纪华参加了“反帝国大同盟”,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纪华担任孟县中心区区委书记。1937年9月,赴延安抗大、中央党校学习,后任山东峄县县委书记。因为纪华是河南人,口音与当地不同,所以他化装成传教士掩人耳目,在峄县涧头集镇的天主教堂秘密开展工作。

  1938年8月的一天,一名农民打扮的中年男子来到教堂 ,纪华一眼就认出这人是朱道南。二人近来一直在按上级指示商讨如何团结峄县一带的地方抗日武装,最大限度地孤立汉奸和顽固派。

  1958年,林伯渠视察包钢。右二为林伯渠、左三为纪华。

  当时,在峄县有孙斌全、胡大勋、孙伯龙和邵剑秋领导的四支抗日武装力量。其中孙斌全虽是峄县第六区伪区长,但为人正直,又与朱道南是老相识,是可以积极争取的对象。纪华心中盘算着,应去见一见孙斌全。

  11月26日晚,纪华来到峄县六区区公所。对于孙斌全的争取工作纪华心里不是很有底。而孙斌全明知道纪华和老友朱道南关系密切,心中却还是七上八下。纪华首先开了口,他对孙斌全英勇抗日的行为表示钦佩,对他担任伪区长的处境表示理解。渐渐地,孙斌全打消了顾虑,二人促膝长谈。纪华阐述了共产党的纲领、政策以及抗日主张,这些道理让孙斌全十分折服。当纪华询问孙斌全是否愿意加入共产党时,这山东大汉当即表示:“加,俺现在就加,俺早就想加了!”

  1938年11月27日,在纪华的介绍下,孙斌全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所领导的队伍成为中共峄县县委所掌握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六区所辖的涧头集镇也成了峄县县委一个牢固的立足点。

  1939年11月,根据中央“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率部到达鲁南地区,建立起抱犊崮根据地。后罗荣桓指示峄县县委书记纪华,要迅速把苏鲁边界的几个抗日武装组织起来。

  接到指示后,纪华与朱道南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先后与孙伯龙、邵剑秋和胡大勋三支地方抗日武装取得联系,并得到积极响应。1940年1月1日,“运河支队(支队名称为罗荣桓所取)”在枣庄市周营镇正式宣布成立,全队1500多人,由孙伯龙任支队长,朱道南任支队政委。

  1959年,朱德视察包钢,并包钢主要领导合影。前排左三为朱德,右三为乌兰夫、后排右一为李超,右二为纪华。
鞍钢传奇:五百罗汉勇者之谜
  运河支队成立后,纪华调任鲁南第四军分区政委。1941年,纪华在鲁南特委妇女部长李汝佩的介绍下认识了时任运河县特派员的金刚,并与金刚结为夫妻。
鞍钢传奇:五百罗汉勇者之谜
  鉴于形势需要,运河支队成立后在黄邱套地区建立根据地。此地区是京杭运河鲁南段旁一块面积狭小的丘陵山区,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同时,黄邱套根据地是连接冀鲁豫八路军与苏北新四军的纽带,位于苏鲁重镇徐州和枣庄之间,京鲁铁路、陇海铁路和台枣铁路从身旁穿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40年2月,日伪军400余人突袭贾汪镇,刚成立一个多月的运河支队仅用两个排,不过40人兵力,坚守住了贾汪杜庄。随后,运河支队又取得了朱阳沟、弯树槐等战斗的胜利,打得鬼子心惊胆战。罗荣桓赞誉运河支队为“敢在鬼子头上跳舞的队伍”。

  1960年,纪华在包钢留影。

  1942年4月21日,运河支队在微山岛战斗中受挫,运河支队峄县大队副大队长褚雅青英勇牺牲。鬼子变本加厉,对黄邱套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经过敌军反复“扫荡”后,黄邱套根据地只剩不到10平方公里狭小活动区。不久后,地方党组织转入地下。运河支队五中队队长又在敌人的策反下叛变,支队士气受挫,部队生存岌岌可危。在这极端困难的局面下,鲁南军区党委决定派运河县委书记纪华兼任运河支队政委。赴任前,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找来纪华,亲自对工作作了具体指示。

  来到运河支队,纪华按照罗荣桓指示,积极发动群众、精兵简政、争取敌伪,这些举措取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极大地稳固了根据地,壮大了运河支队队伍,根据地地盘也得到迅速恢复。至1945年8月,运河支队已发展到3000余人,后编为山东军区警备第九旅十八团,成为地方主力兵团。

  在抗日战争中,运河支队历经大小战斗900余次,毙、伤、俘日军近千人,伪军4000余人,为主力部队输送兵员3000多人,并通过新交通线完成安全护送刘少奇、陈毅等1000多名党员干部的任务。陈毅曾称赞道:“运河支队可以写成一部大书!”而在此过程中,作为运河支队政委的纪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3年,为了纪念运河支队在抗日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徐州市贾汪区政府修建烈士纪念碑,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运河支队抗日烈士纪念碑”。2011年,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在贾汪区落成。2015年12月,抗战纪录片《运河支队》在央视播出。

  建国后,纪华历任中共山东分局农办室主任、山东局农村工作部土地改革委员会处长等职。1953年5月,纪华和金刚共同转入工业战线,进入鞍钢工作,纪华先后担任鞍山钢铁建设公司(简称鞍建)金属结构制造厂厂长,鞍建工程处处长、鞍建总工程师等职。金刚担任鞍钢职工医院党总支书记。1956年3月,纪华调任鞍建包头分公司经理一职,后历任包头冶金建筑公司党委副书记、包钢党委副书记、包钢建设公司党委书记。1964年,担任冶金部第二冶金建设公司党委书记。 金刚于1956年随纪华一同调往包头,后担任第二冶金建设公司组织部长。

  1965年5月13日,包钢领导欢送李超同志调冶金部工作。前排左一为段平山、左二孙冰水、左三纪华、右二林光、右三李超。

  包头冬天寒冷干燥,早年就患上了肺气肿的纪华在此加重了病情。平日里,他作个报告也不得不掏出氧气袋吸几次氧,可他从未因病耽误过工作。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分管后勤工作的纪华家中也有揭不开锅的时候。一次,包钢三公司将农场分给职工的玉米面多给他送了一份,纪华满心不快,婉言谢绝。随后他打电话批评三公司领导:“现在大家都困难,一般职工比我们更困难,谁也不能多送,我们当领导的要起带头作用!”后来,纪华又带头在下车间时与职工同乘通勤车,这在包钢干部职工中起到了表率作用,引发积极反响。

  1959年10月15日,周总理与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一起,专程来到包钢,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在这一历史时刻,纪华就站在周总理身旁。随后,在陪同周总理的日子里,纪华抑制着痛苦,悄声地咳嗽。细心的周总理察觉后,几次要求纪华去杭州疗养,并提出安排他到南方工作,可纪华都婉言拒绝了。

  1964年,由于纪华病情加重,冶金部决定让他离职休养。不久后,纪华写信给时任冶金部部长吕东,请求安排一般性工作。吕东回信说:“可去郑州,任中国铝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只是职务低了些,委屈你了!”纪华高兴地回信说:“我是个党员,讲什么职务高低,再低我也愿意!”

  “文革”期间,纪华和金刚被错打成 “走资派”。在批斗中,金刚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于1968年含冤而去。纪华因病情恶化,于1970年10月去世,年仅57岁。纪华病重期间,他和金刚的冤情得到平反。

  如今,纪华曾用来作为身份掩护的天主教堂依然伫立在涧头集街道旁,办公处已被厚厚的尘埃所覆盖。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七十多年前,这里有一名面容清癯的共产党员为组建运河支队立下汗马功劳,为新中国钢铁事业创下不朽功勋。

  王帅 撰文 智春山 杨伟平 史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