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泉州巷子:昔日香港街的传奇今何在?

  巷

  遇

  档

  案

  泉州市鲤城区豆生巷,东起中山南路,西抵厚德街,以前这里有人以育制豆芽(俗称豆生)为业,因此得名豆生巷。豆生巷位于古城南隅慈济铺紫江境,几十年前,豆生巷南侧是泉州重要的交通枢纽泉安车站,巷内有浇育豆生的、做乐器的、做油漆的、做裁缝的,还有商贩售卖各种走俏电子产品,属于城南的繁华地带。

  豆生巷示意图。(陈慧芬/制图)

  01

  豆生巷2号

  — 浇豆生,泉州人记忆中的古早味 —
泉州巷子:昔日香港街的传奇今何在?
  豆生巷2号陈家。

  豆生巷2号陈家历代以浇育豆生为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这也是豆生巷巷名的来历。陈氏后人陈顺辉介绍,浇育豆生对井水要求很高,陈家院中有一口豆生井,又名紫泉井,这口古井的井水清澈甘甜、久旱不枯。陈家用这口井育制豆生,远近闻名。以前陈家在中山路有4间店面,豆生有些拿到店中去卖,有些直接在家中批发。记得幼年时,井边有一棵大朴树,树下摆放上百口陶缸,爷爷奶奶每天在这里打水浇罐,育制豆生。如今朴树已经不存,紫泉井经过维修,完整保留下来。

  陈顺辉介绍关于豆生井的童年记忆。

  陈顺辉说,豆生分为绿豆芽和黄豆芽,泉州人喜欢吃绿豆芽,因此陈家育制的主要是绿豆芽。与如今市面上细长的绿豆芽不同,陈家当年的绿豆芽更为粗短,口感也更为清脆多汁,清炒时只需八分熟,就可品尝到陈家豆生的最佳风味。陈家育制豆生剩下的豆壳,制作成枕头,清凉柔软,很适合婴幼儿睡眠,以前常有人来家中讨要。

  豆生井井盘上用碎石拼成“紫泉”字样。

  豆生井另一侧有“卫生”的印章。

  陈顺辉回忆,上世纪60年代干旱,附近不少水井都干涸,豆生井却井水充盈,附近许多人家都来这里打水,后来卫生局、社区和陈家共同疏浚修缮古井。井盘上的“紫泉”二字意为“泉州城紫江铺”,当年井边还立有一块石碑。

  育制豆生的陶罐。

  陈家还保存了当年育制豆生的陶罐,陈顺辉回忆,育制豆生需要一周的时间,记得家中长辈清晨起来,将绿豆洗净后放入陶罐中,用稻草封口,再定时换水,防止腐坏,才能保证育制出鲜嫩饱满的豆芽。陈家的豆生在古城闻名遐迩,是老泉州人记忆中的古早味。

  02

  豆生巷6号

  — 泉州人自己的钢琴品牌 —

  泉州市乐器厂。

  豆生巷6号的泉州市乐器厂,这里曾是泉州古城墙边的一处池沼,叫做“后尾池”,北至金刚巷,南至侨光戏院,西至厚德巷,后来后尾池逐渐被填平,上世纪50年代建起群声戏院,巷中老人还记得当年这里经常表演高甲戏和打城戏。到了上世纪60年代,群声戏院改成泉州市乐器厂。

  泉州市乐器厂大楼。

  走进泉州市乐器厂,可看到一幢4层楼房,这里曾是乐器厂的车间和办公场所。据厂内工作人员介绍,乐器厂以前属于泉州市二轻局,1956年开始做乐器,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均有生产,如二胡、琵琶、笛子、小提琴等,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乐器厂发展到上世纪70年代,员工最多时有300多人,白天生产乐器,晚上还邀请城南泉州七中的音乐教师教市民学习乐器,厂子办得十分红火。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乐器厂从外地引进钢琴半成品,组装成“幸福”牌钢琴,成为那个年代许多人的乐器启蒙。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乐器市场生意难做,乐器厂开始没落,转型制作家具,一直到1998年停工,将厂房出租。

  03

  厚德巷1号

  — 这里的鲎勺还记得吗? —

  林氏洋楼。

  豆生巷不长,西侧是厚德巷,以前该巷居民多以削厚底木制的高跟鞋为业,被称为厚底巷,后雅化成厚德巷。

  厚德巷1号林家有一座精致的2层洋楼,林氏后人林诗景早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任教多年。据他介绍,厚德巷的居民以前制作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木屐,方便行人雨天出行。除了木屐外,厚德巷居民还制作鲎勺,以前泉州人用火灶大锅煮饭,用鲎壳制作的鲎勺舀水非常方便,如今鲎成为保护动物,这一厨具和木屐一样,都很少见到了。

  如今难得一见的鲎勺,用鲎壳制作。(施鸿/供图)。
泉州巷子:昔日香港街的传奇今何在?
  林家堂号锦马传芳,林诗景介绍林家故事。

  林诗景介绍,林家堂号锦马传芳,曾祖辈从永春迁来,林家几代人都在菲律宾经商,父亲林江铁早年跟随亲戚下南洋到菲律宾经营餐馆,抗战胜利后,1945年返乡建房。林江铁回泉州后,说自己回来主要做两件事,一是为家里盖起洋楼;二是捐建学校。他参与捐建紫江小学,并任该校董事会董事长,城南许多儿童都曾在紫江小学读书,上世纪90年代,紫江小学、溪亭小学、崇德小学三校合并为现在的鲤城区实验小学。

  林家慷慨为公的家风流传下来,林家曾有一对罕见的“天公灯罩”,前些年经专家鉴定后很有价值,林诗景将“天公灯罩”捐给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

  04

  — 拾遗 —

  豆生巷7号旁有一座楼房,无人居住,洋楼的山花保留下来,美观精致。

  据豆生巷中的老人们回忆,豆生巷南侧的侨光电影院远近闻名,夜晚人流如织。上世纪80年代初,处于闹市的豆生巷形成交易市场,有各种电子产品、墨镜、手表、花衬衫、喇叭裤在这里销售,一直延伸到对面的指挥巷,因此这一带被称为“香港街”。开放的大门为人们带来新鲜的气息,这里是引领社会潮流的风向标,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海滨城市的缩影。

  策划 ▏许志荣

  编辑 ▏杨莹 洪燕如

  文图 ▏王了

  视频 ▏杨屿峻 陈晓坤 谢游明

  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临江街道伍堡社区、陈顺辉、林诗景等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来源:泉州文旅(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