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0天的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今天落下帷幕,与众不同的是,闭幕式放在了汾阳路150号的百年建筑白公馆,以一场沉浸式的沪剧交响演唱会为沪剧节收官。白公馆里的传奇故事历经百年仍旧鲜活,上海沪剧院入驻后不仅为其增添了活力,也让更多舞台故事有机会在这里续写。
建筑虽然是凝固的,有了人气、有了情感、有了戏剧,沉默的建筑便也有了悲欢离合、有了温度。闭幕式上,这座邬达克设计的古典花园洋房装饰着红色镶边的金丝蝴蝶结,花园间高耸的树木上缠绕着灯带,观众席沿草坪步道而设。交响乐队落座的露台在修缮中恢复了百年前的风貌,演员们或从二楼的主楼梯缓缓走下,或从一楼的沪剧传习馆徐徐走入花园,为观众上演一幕幕沪剧史上的精华片段。
图说:《雷雨》 祖忠人 摄
此次闭幕式不仅有上海沪剧院的名家新秀,还有勤苑沪剧团、文慧沪剧团、紫华沪剧团以及新东苑沪剧团等民营院团的加入。演员们在《大雷雨》里“人盼成双月盼圆”,时而在《董梅卿》里“送情郎”,时而在《石榴裙下》里“花园诉情”,时而在《雷雨》里“花园会”。当演至《璇子》时,紫华沪剧团团长王彩珍和青年沪剧演员朱麟飞在白公馆三楼推开了窗,用唱段“金丝鸟”诉说着对远方的向往,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则在台阶上提起了一只金丝鸟笼,轻轻拉开笼门,还笼中的金丝鸟自由。当终曲《魂断蓝桥·烛光圆舞曲》响起,全体演员来到花园里翩翩起舞,也带动了现场观众起身共舞一曲。
图说:茅善玉放飞笼中的金丝鸟 祖忠人 摄
西装旗袍戏是沪剧的艺术特色,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今,沪剧共诞生了250多出西装旗袍戏,这些剧目继承发扬了早期沪剧说新闻、唱新闻的特色,留下了不少风格迥异、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它们也都和上海的弄堂、洋房、花园息息相关。本届沪剧节闭幕式结合白公馆的建筑气质,给观众呈现一个建筑与演员、建筑与艺术交相辉映的“派对”之夜。
今后,沪剧院将把白公馆打造成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有机融合的新文体展示地,为上海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明年,位于白公馆一楼的上海沪剧传习馆将正式面向广大市民开放,道具仓库里的沙发、椅子等也将搬进洋房营造沪剧氛围。茅善玉表示:“我们不仅将在这里演绎贴合情境的西装旗袍戏,有机会还会为这幢洋房打造一部原创新戏。”建筑不仅可以阅读,更可以拥有行走之处皆是戏的沉浸式体验,让人期待不已。(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