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克食)、克化
北京土语中有两个词:克什(克食)、克化。据说这两个词是满语词汇的音译。咱们不懂满语,只知道这两个词应该是老北京的土语词汇。
旧时老北京人使用这两个词汇的频率还是很高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环境的变化,现在这两个词汇基本上没有人使用了,甚至了解这两个词的词义的人都很少了。
这两个词在清朝的京味小说《红楼梦》的书中就可以找到。《红楼梦》第118回中有一段记述:“忽见莺儿端了一盘瓜果进来,说:‘太太叫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克什。’” 《红楼梦》第11回中有这样一段记述:秦可卿说:“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现过了冬至,又没怎么样,或者好的了也未可知。婶子回老太太、太太放心罢。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吃了两块,倒像克化的动的似的。”
◆克什(克食)
什么是克什(克食)?
《汉语大词典》中记有:克什“2.指供品。《红楼梦》第一一八回:‘忽见莺儿端了一盘瓜果进来,说:‘太太叫人送来给二爷吃的,这是老太太的克什。’”
“克食”指的是在庙堂之上、陵寝之前,为祭拜神灵、祖先供上的祭品。更准确的说,是在祭奠仪式结束后撤下来的供品。 现在有的文章中解释“克食指的是帮助消化食物”。这是不对的,是“望字取意”了。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庙堂之上、陵寝之前的供品,经过仪式之后,这些供品便带有了神气,人吃了这些供品后,是可以消灾避难的。咱们老北京一直就有这样的习俗:吃撤下来的供品(克什),是可以消灾祛病的。您想想,《红楼梦》中的荣国府挥金如土,如果社会上没有这种风俗,王夫人怎么可能将给贾母上供的供品拿回来,送给宝玉吃呢。
旧时不但老百姓家是这样,就是皇家也是如此。当年紫禁城坤宁宫每日祀神祭肉用猪二口,祀神结束后,煮好的白肉都分给王公、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和其他大臣、侍卫。
当年皇陵里也是如此。我曾和清东陵的一位满族人王老汉聊过天,这位王老汉的祖上是守护东陵的五品官吏。王老汉在介绍过去守陵的旗人天天都要为逝去的皇帝做供品,老人讲:自古以来就是“上供人吃”。即祭品在供奉了祖先后,还是由守陵人吃了。老人还说了一句俗语:“烧香焚纸一堆灰儿,多上供享不吃亏儿。”
现在很多人在给先人扫墓时,会带去一些糕点水果祭奠先人。扫墓结束以后,很多人便把这些供品留在了墓地里。有些人这样做,是觉得上供的食品不应该撤下来带回家;有些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怕别人笑话自己小气。
按照传统,祭奠先人的供品是可以吃的,并且可以保佑吃食者消灾祛病的。所以在祭奠先人后,应该把供品拿回家,分给家中的亲人,大家一起分享。
如果您不相信人吃了供品后,可以消灾避难的。那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供品也应收拾起来,否则放在那里,风吹雨淋,不但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还污染了环境。
记住:咱们老北京的习俗,吃撤下来的供品克什(克食),可以消灾祛病的。
◆克化
什么是“克化”呢?
用现在的话来说,“克化”就是“消化”。例:年纪大啦,不敢多吃粘东西啦,克化不动啦! 估计那些将“克食”解释为“帮助消化食物”的专家,除了“望字生意”外,再就是将“克食”和“克化”这两个词弄混了。
估计现在北京城已经没有人使用 “(克什)克食”和“克化” 这两个词了,甚至了解这两个词的词义的北京人估计也不是很多啦。 由于这两个词基本上已经退出北京人使用的语言词汇当中, 所以在这里说了半天,已经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作用,只是让你了解一下这两个词的词义。在阅读老北京的相关书藉时知道这两个词就行了。
多说一句。那就是,家中有病人,在久病难愈时,可以到庙中,向庙里的宗教人员讨要几个供桌上的水果,拿回家来给病人吃了,据说这样可以祛病的。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这种理念,有点“迷信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