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激战正酣:扎马血战风云录

  姜程益

  公元前202年,持续多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即将接近尾声,罗马名将大西庇阿以超人的胆略和巨大的勇气变革了“拖延战术”,更以过人智慧率军“闯入”北非,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汉尼拔。

  “拖延战术”

激战正酣:扎马血战风云录  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维尔鲁科苏斯(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03)是罗马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罗马元老院拥有最高发言权,地位居于其他元老之上。他性格温和、说话缓慢,被称为如“羊羔一样的人”。正如他的性格一样,他是以“拖延战术”而出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面对汉尼拔率军直接杀入罗马本土的强势压力,费边力避与他发生接触和交战,只是率军尾随迦太基的军队,利用熟悉而有利的地形与其进行周旋,不断袭扰汉尼拔。此外,费边更是精准找到了汉尼拔孤悬海外、补给困难的弱点,他派兵至伊比利亚半岛、西西里岛等地作战,以断绝汉尼拔的后援保障。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与罗马进行决战的汉尼拔只得不断侵袭和掠夺罗马的各个同盟城市,这也使汉尼拔得罪了当地的人们。“骄横跋扈”的汉尼拔、“长驱直入”的迦太基军队与“拖延战术”的军事策略、“无动于衷”的盟友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给罗马在政治上带来了极大的被动,引起了元老院和各个同盟城市对费边的极大不满和对汉尼拔的无比愤怒,罗马许多人强烈主张以武力赶走汉尼拔。在激烈的舆论支持之下,费边把军权交给了执政官保卢斯与瓦罗。但不幸的是,在公元前216年,罗马与迦太基在坎尼地区便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坎尼之战”,以罗马惨败而告终。

  野心勃勃、充满智慧的名将

  罗马名将大西庇阿,号称“阿非利加征服者”,比汉尼拔小12岁,相当于是汉尼拔的“亲传弟子”。公元前218年,其父亲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在提基努斯河战役和特雷比亚河战役中被汉尼拔打败,而17岁的大西庇阿正参与了这些战争,目睹了迦太基统帅汉尼拔的指挥风采,也在暗暗向汉尼拔学习和积蓄力量。公元前211年,年轻的大西庇阿临危受命率军前往西班牙,以超凡智慧取得了罗马在西班牙的霸权。凯旋后,年仅30岁的大西庇阿在罗马的公民大会上凭借卓越的战功和压倒性的多数票当选执政官。在讨论是否进攻北非的问题上,较为保守的费边认为,汉尼拔深入罗马本土作战,在被切断补给线的情况下竟还如此顽强,即使罗马出兵进攻北非能够迫使汉尼拔离开罗马本土,然而回到北非的汉尼拔将在自己的地盘上得到充分的补给和保障,何以能够保证战争一定胜利?在与费边的论辩中,大西庇阿则认为罗马绝不能一味地等待如今只有41岁的汉尼拔自我消亡,况且不知以后到底要损失多少、耗到何时,他坚毅地说道:“战场不应该在卡拉布里亚(罗马南部)已经毁了的一半城堡,而是在迦太基!”普鲁士弗里德里希二世有一句名言,“强迫敌人做他本来不想做的事情,因为你的兴趣是恰好与他对立的”。事后发生在今突尼斯境内的扎马会战体现了大西庇阿主动出击的远见卓识与超人胆略,像中国古老而经典“围魏救赵”的战略智慧帮助罗马战胜了强大的迦太基。
激战正酣:扎马血战风云录
  公民大会后,大西庇阿前往了西西里任职,并得到了元老院授予的一个权力:如果有必要,可以率军进入北非。只不过,如果远征失败,责任仅在大西庇阿个人。父亲和叔叔相继战死沙场,志向远大、充满智慧、同样野心勃勃的大西庇阿誓死打败迦太基的决心已不可动摇。公元前205年,大西庇阿到达西西里后把原本被罗马没收的土地还给了西西里人,西西里人大为感动,这使得大西庇阿招募到了更多忠诚的士兵和船员,在此基础上大西庇阿立即着手组织和训练军队。之后,大西庇阿还迅速拿下了卡拉布利亚地区的海港洛克里,也进一步切断了外界对汉尼拔的增援。之后形势的发展令双方准备和谈,可是汉尼拔从罗马本土的归来让迦太基瞬间变得强硬起来,并导致谈判直接破裂。公元前202年,发生在扎马地区的战争成为一场名将间的对决。

  努米底亚骑兵被双方相互争夺

  骑兵在古代战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与步兵相比机动灵活,调度和行进速度快,能够从多个方向寻找并攻击敌人的薄弱位置,更有强大的动能冲击可以造成敌方阵型的崩溃,因此骑兵尤获青睐。努米底亚,位于今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恰恰以拥有优秀的骑士而著称,这也就成为了迦太基和罗马双方争夺的重要盟友。

  努米底亚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马西里王国和马萨西里王国。马西尼萨是马西里王国国王。西法克斯是马萨西里王国国王,实力也最为强大,在马西尼萨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成功夺走了西法克斯的努米底亚王位。为了防止西法克斯倒向罗马一边,迦太基先下手为强,把本已约定好要嫁给马西里王国国王马西尼萨的索福尼斯巴(迦太基将领吉戈斯的女儿)嫁给了马萨西里王国国王西法克斯,以联姻的方式成功地把他拉到了自己的一边。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被夺走王位和妻子的马西尼萨与罗马结盟,力图一雪前耻,恢复往日的一切。大西庇阿率领的罗马军队登陆北非后,马西尼萨就与大西庇阿在夜袭迦太基的战役中取得胜利,迦太基和努米底亚被打得狼狈不堪,疯狂逃窜,共计损失约3万人。马西尼萨也重新拿回了努米底亚的王位宝座,并在后期抓住了西法克斯,移送给了罗马。更为重要的是,努米底亚彻底倒向了罗马的一边,也意味着汉尼拔将在骑兵实力上遭受重大削弱。失去了骑兵的汉尼拔就等于“获得”了两翼暴露于敌军的步兵,事后证明这是迦太基一个相当致命的错误。

  汉尼拔的战争预设

  汉尼拔·巴卡(约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83年),是迦太基(今位于突尼斯北部)的名将,被誉为“战略之父”,也是以少胜多“坎尼之战”的军队指挥官。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他率领迦太基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后直接进入意大利,把战场推至罗马本土,并连续取得了重大战争的胜利,但罗马将界新星大西庇阿的主动出击迫使他最终不得不返回北非,也是与大西庇阿的对决造成了汉尼拔军事生涯以来的最大败绩。

  汉尼拔率领的迦太基军队有46000名步兵、4000名骑兵,还有80头战象。经过深思熟虑,他把80头战象排列在了阵型的最前方,利用它们无畏冲锋,踩踏并冲毁敌军阵线,然后步兵可充分利用战象冲开的阵线向前厮杀;部署在第一列的是12000名混合雇佣兵,主要用于疲劳和消耗敌军;部署在第二列的是刚刚征募的少数迦太基新兵和来自非洲和马其顿的雇佣兵,共计19000名,他们的主要作用也是消耗对手;部署在最后面的是距离战场200米后的15000名非洲老兵,他们是汉尼拔最值得信赖也是战力最为强悍的柱石,根据战场情况可随时从敌军两侧发起“钳形”攻击。汉尼拔在步兵数量上多于大西庇阿,也有战象加持,但是骑兵数量上却劣势明显,只得把仅有的4000名骑兵配置在两翼。

  先胜而后求战的大西庇阿

  罗马军队的总指挥官是大西庇阿,他拥有34000名步兵和6000名骑兵。其实,汉尼拔尤其擅长使用骑兵从两翼包抄敌军,坎尼之战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此次相比之下,以汉尼拔为“师”的大西庇阿却在骑兵方面占据了明显优势,并已跟着汉尼拔学得炉火纯青。

  面对强敌汉尼拔,大西庇阿战前看起来早已定好了精准应对之策,他创新大胆地改变了以往的兵力部署方式,采取了以逸待劳、避敌锋锐的方法。此次,大西庇阿把步兵分为了两大部分,部署在后面部分的是由分为三个梯队的新兵、主力兵和老兵组成的重装步兵,每个梯队中各设10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又分为许多个由60人到120人不等组成的小队,在各个小队之间拉开合适的间距,前后的小队又相互对齐,这样精心的设计就给迦太基的战象留出了冲击的通道。大西庇阿排兵布阵的另一个奥妙之处是部署在最前列的轻装步兵,他们也被分为了各个小队,然后安插在重装步兵各小队之间,一方面用以增补重装步兵的力量,另一方面,这样的部署使得迦太基军队在对面看罗马的军队仍为一条连贯的横线,小队之间并没有什么间隔。在骑兵部署上,大西庇阿把6000名骑兵安排在阵列的左、右两翼,分别由马西尼萨和雷利乌斯指挥。

  战场上的对决

  战争开始,汉尼拔率先出击,他投入了全部的80头战象,浩浩荡荡地冲向了罗马军队,卷起了滚滚烟尘。然而,罗马军队在大西庇阿的指挥下镇定自若,从容应对。首先,轻装步兵的各小队按计划进入了重装部队的各小队中,看起来是连贯横线的罗马军队出现了为战象预留的各个通道。此外,罗马军队的号手吹响了号角,尖锐刺耳的噪声让战象惊慌失措。

  有的战象停滞不前,有的战象竟然掉头向迦太基的阵营乱窜,其余的战象则在赶象人的驱赶之下从罗马军队预留的各个通道中向前冲去,等待的是投射向它们的标枪。就这样,汉尼拔的第一波攻势即被摧毁,还遭到了战象的“反噬”。机不可失,大西庇阿抓住有利形势,下令马西尼萨和雷利乌斯指挥左右两翼骑兵果断出击。本就处于数量劣势的迦太基骑兵很快被击败然后逃散,罗马的骑兵也跟着追击而去。

  接下来只剩在步兵战场上的决斗了。良好的战争进展让大西庇阿兴奋不已,他命令第一梯队从三个方向攻击迦太基的步兵。经过战斗,迦太基第一线战力较弱的雇佣兵就抵挡不住,企图后退。为了阻挡这些雇佣兵退却,更为防止其冲乱己方阵型引发混乱,严酷的汉尼拔随即下令要求后面的部队向他们投掷标枪,这才使得他们重新向前拼杀。经过激烈的战斗,迦太基第一梯队的步兵伤亡殆尽,第二梯队的步兵开始正式发力,较为强壮的他们迅速稳住了阵脚。随后,大西庇阿也命令投入了第二梯队的主力兵,这样他们的攻势逐渐占据了上风。待汉尼拔见罗马军队已被前两列的雇佣兵疲劳和消耗得差不多,终于轮到雄赳赳的非洲老兵登场了,他们以强大的压迫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使战场形势发生了逆转,大西庇阿的步兵部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

  战况焦灼,尸横遍野,冷静聪慧的大西庇阿突然下令让步兵停止进攻,调整阵型,养精蓄锐。可能因为战斗太过惨烈,自信的汉尼拔竟然也下令停止了攻击,选择打扫战场,准备稍作休息后凭借非洲老兵即可顺利地击败敌军。然而,汉尼拔的“暂停”却导致了一个最为严重的后果——大西庇阿骑兵的归来。当汉尼拔从容自得地整理完部队,准备再次进攻时,马西尼萨和雷利乌斯指挥骑兵部队赶回了主战场,突然出现在了迦太基步兵的两侧和后方,罗马步兵也因此大受鼓舞,全力攻击。最终,汉尼拔依仗的英勇无畏的非洲老兵在敌军的步兵和骑兵夹击之下无力回天,惨遭绝杀。

  扎马会战的结束标志着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束,之后,迦太基已无力与罗马抗衡,被迫接受了罗马的谈判条件,签订和平条约。大西庇阿经过此战,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汉尼拔,被人们尊称为“阿非利加努斯”,意思就是“征服非洲的人”。后来,大西庇阿的儿子小西庇阿也战功卓著,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彻底击败了迦太基,也获得了“征服非洲的人”的称号。

  结语

  虽然汉尼拔在扎马落败,但绝不可否认他仍然是古代西方最为优秀的将军之一,他伟大的战略思想、出众的军事才能、威严的领袖气质等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迪,甚至是传奇。无奈的是,一方面,迦太基国家的人民更擅长商业贸易,而不是参军打仗,交给汉尼拔的大多数士兵只能是缺乏训练水平、作战能力、战斗精神的雇佣军;另一方面,迦太基得罪了马西尼萨,加之西法克斯的失败而导致骑兵数量严重不足,本已处于劣势。但作为“常胜将军”的汉尼拔似乎因为有非洲老兵和战象的存在仍然“气定神闲”,没想到大西庇阿用通道和标枪化解了汉尼拔战象的优势,以骑兵冲击和四面合围破解了汉尼拔非洲老兵的攻势。《周易》的《需》卦卦辞说:“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是来自古老东方的军事哲学智慧,意思是进行征战就要选择时日,发起进攻就要等待时机。大西庇阿正是利用停止步兵攻击的机会赢得了时间,掌握了主动,等待到了骑兵的支援。相比之下,汉尼拔却没有利用好大西庇阿骑兵追击而去、不在战场的机会,坚持使用非洲老兵一鼓作气击溃大西庇阿的步兵。所以说,战争需要深刻洞察,把握已到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