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15日讯(通讯员 罗思敏 摄影 严伯霖)11月13日至14日,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谭谈携近期出版的典藏版《山道弯弯》,回到《山道弯弯》的“原乡”——金竹山煤矿。参加活动的还有部分从金竹山煤矿走出的老工友、企业界、文艺界人士。近日,贵州民族出版社将《山道弯弯》重印,制作成典藏版的《山道弯弯》,经典致敬,回味文学初心。
金竹山煤矿位于湖南省冷水江市,始建于1951年,2002年3月与冷水江煤矿合并,成立湖南省煤业集团金竹山矿业有限公司。金竹山煤矿,曾是湖南著名的煤矿,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十分红火,受世人注目。
金竹山煤矿是谭谈的人生驿站,也是他的文学故乡。曾在金竹山煤矿土朱矿井工作的他,对这里有着独特的感情。火热的矿山生活,犹如一团焊花,溅开在他的心头。他拿起笔,写下一篇一篇反映矿山建设成就、先进人物的长长短短的通讯,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工人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同时,也写出了《目标》《出师》《胸怀》《催春煤》等一批小说、散文作品,发表于报刊。
1980年9月,已在《湖南日报》文艺部做副刊编辑的他,到娄底地区在新化举办的一个业余作者改稿班看稿、选稿。部领导考虑到他当时的家还在涟邵矿务局没有搬,便通知他提前回家几天,处理一下家里的事,然后去新化改稿班看稿、选稿。
这时,恰巧有一部中篇小说的构思,在他心里“活动”好久了,这下开笔的机会来了。触动他写这部小说的,是一个辛酸的故事。他刚从部队复员回到金竹山煤矿土朱矿井时,矿里出了一个大事故,牺牲了十一个人。其中有一位湘西凤凰的苗家汉子。矿工因公牺牲,矿里是可以派车送回老家安葬的。当矿领导征求他妻子的意见时,她却平静地说:他是为矿山建设牺牲的,他生前爱这个矿,死后就让他留在矿上吧,我们母子守着他。再说,送回老家,矿里花费太大啊!几年后,这位矿工的妻子,成为了全国煤矿战线著名的劳动模范。
当他决心要写那些平平常常的矿工妻子时,要将在《涟邵矿工报》做记者时听到的许许多多平凡而伟大的矿工妻子的故事写成小说时,这些故事潮水般地往心里涌来了。
五天,他就写成了这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山道弯弯》。作品中的主人公,她取名为“金竹”,使她成为一个隐含金竹山煤矿的形象!
《山道弯弯》在1981年第一期《芙蓉》发表后,迅速引起巨大反响,甚至一时间在国内掀起影视热潮。随后,他在自己熟悉的矿井里不停地掘进,相继写出了反映煤矿生活的中篇小说《你留下一支什么歌》《男儿国的公主》《小路遥遥》、长篇小说《风雨山中路》《山野情》,以及大量的散文作品。2000年10月,涟邵矿务局授予他“终身矿工”荣誉称号。
回到“娘家”的谭谈,和老工友、企业界、文艺界人士一起参观了金竹山矿区托山矿井、土朱矿井、一平硐矿井,向矿区图书室与老工友赠送《山道弯弯》典藏版的新书,还与他们进行座谈交流。
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们感叹时代变迁,采煤综合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煤炭作为重要能源为现代工业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支撑,煤矿采煤工人的形象早已焕然一新。
座谈交流时,他动情讲述了《山道弯弯》从金竹山这块土地上“拱”出来的故事。谭谈表示,时过境迁,这块热土“冷却”了下来,他想通过这次活动,媒体宣传报道,文艺家创作作品,让金竹山重回大众视野。
老工友纷纷讲述着过去峥嵘岁月,特别是《山道弯弯》发表后对金竹山矿区和矿工的影响。他们认为,《山道弯弯》是矿工精神的代表与缩影,更是金竹山矿区人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不仅鼓励着当时的他们艰苦创业、吃苦耐劳,并且在新时代的煤矿采煤工人中得到了传承与弘扬。
冷水江市还举办了一场以“品读经典作品·建设精神家园”为主题的谭谈作品赏读座谈会,共同探讨和赏析《山道弯弯》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谭谈深情回顾了在金竹山煤矿工作的经历,展示了如何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出真实感人作品的方法。他表示,在他几十年的文学生涯中,冷水江是他的文学富矿。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感悟生活的能力是作家不可或缺的素养,他鼓励作家们要勇于面对挑战,坚守文学阵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与会人员从多个维度,畅谈了感想、作了交流分享。作家邹劭玲在发言中说,“这片热土滋养了我们,也孵育出《山道弯弯》这部优秀的作品,它是金竹山的孩子,也是金竹山的荣光,当年它引起的轰动,带给心灵的抚慰,对金竹山人来说,无与伦比。”
“从面世到今天,《山道弯弯》已走过四十多个年头,充分经受时间的考验,我再次与它相逢,胸中仍满溢感动,久久不能消散。”作家叶尘在发言中说,“《山道弯弯》的质朴美是不会随那个时代消失的,这也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它能跨越时空,给予不断的意义并延伸下去。”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