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境内保存较好的牌坊,茶陵县秩堂镇皇图村龙家祠前的中宪大夫牌坊要算一个。
中宪大夫坊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与龙家祠同时建造的,至今有近500年历史,牌坊保存得如此完好,实属罕见。中宪大夫牌坊有五层高约12米,全用石料砌成,榫斗穿凿丝丝入扣。坊座石质粗糙,石额质地细腻。整个造型庄重大方,雕刻精秀。石额浮雕内容以《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关公挑袍》《长板坡》《甘露寺》《空城计》等三国故事为主,体现“忠孝节义”主题,浮雕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图案疏密有致,极为工细。
在秩堂镇东首龙姓中,明清两朝先后有四人敕封或诰封“中宪大夫”衔。他们是龙文明、龙汝荩、龙德中、龙天鸾。龙文明,明万历巳丑年(1589)进士,历任莱州知府、山东按察使、海防兵备道察副使,敕封中宪大夫;龙汝荩,字委生,曾任莱州知府,敕封中宪大夫;龙德中,字不倚,清康熙乙亥年(1695)进士,敕封中宪大夫。还有攸县人龙天鸾因其子是明嘉靖戊戌(1538)进士而诰封中宪大夫,他也是石砻龙姓的裔孙。因为出了这么多“中宪大夫”,清嘉庆二十三年,重修龙家祠石牌坊时,更名为中宪大夫坊。
石砻龙姓确是人文蔚起,除了有四位中宪大夫外,还有不少显赫人物。明清时有进士四人:龙需、龙得晃、龙安国、龙大有。其中名气最大的为龙大有,历任粤西兵备道按察使、河南知府、都御使、大同巡抚、兵部少马司(侍郎)。
中宪大夫坊在石砻龙姓族人心目中是神圣的,他们引为自豪。在”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运动中,人们用石灰粉涂刷遮盖了“中宪大夫”等文字,使之保存下来,成为省内外少见的古牌坊,引起了文物界专家的重视,对研究明清时期的牌坊建筑风格留下了活化石。
2002年4月,茶陵秩堂的中宪大夫坊被湖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保护文物。
特约撰稿人丨牛八
编辑丨青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