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大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殊不知,在明清时期,就有皇帝在紫禁城及皇家苑囿里摆摊搭棚买卖东西。当时,它们被称之为“宫市”,宫市里的人都是由宫里人扮演,以供皇帝感受民间的乐趣。不过,当时也有真正的市场,为威严的皇城带来一些生机。
《圆明园四十景》之“坐石临流”(局部),画面中间的长街即为买卖街。
清代宫市的历史记载,在民国年间燕北老人所撰的《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一书中可以见到。燕北老人在书中主要记述清代乾隆年间圆明园内的宫市。圆明园系万园之首,乾隆皇帝生前几乎每年都到圆明园里住些日子。乾隆在游山逛水、游戏娱乐方面是前清诸皇之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在圆明园开个宫市,自然是他乐趣所在。
燕北老人在书中说:“若宫中设市者,唯高宗(乾隆)乃实行”,“每届新岁,特于园中设买卖街,及古玩、估衣以及酒肆、茶炉,无一不备,甚至携小筐售瓜子者,亦备焉”。而且在这里经营买卖者“俱以宦者为之”。那些太监,穿上商人的衣服,摆出店主的架势,可以讨价还价,与那些来此闲逛的妃嫔宫女、王公大臣做出主人的派头吆五喝六,甚是有趣。
圆明园的宫市,称“买卖街”,但不是真正买卖,而是游戏项目,宫市内“言明价值,具于册,售去者,给价值,存留者,还原物”。虽然是假戏真做,但允许进宫市的王公大臣、宗室们则认为是“皇恩浩荡”,是皇上对他们的信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因此“各大臣入园游览,皆竞相购买,或集酒肆啜哺,与在外等。”王公大臣们在买卖街买东西是交易,买东西要花真正的银子,明知宫市的货物比街市上贵多少倍,但为了取悦皇上,大家都喜欢慷慨解囊,做出欢天喜地的样子。
据记载,乾隆本人也到宫市中闲逛,他“步行过肆门,则走堂者呼菜,店小二报账,司账者核算,众间杂沓,纷然并作”,做的与真事一样。圆明园的宫市设在园中福海的东边的同乐园里,为了使宫市逼真,据说仅宫市中的招牌、幌子等就制作了165件之多。
乾隆对逛宫市兴趣盎然,圆明园宫市让他兴味未尽,于是又在清漪园(今颐和园)里也办了宫市,也称买卖街,又称苏州街,设在后湖地区。据记载,这里的买卖铺户有几十家,而且还有当铺、钱庄。小桥流水的伴依下,模仿江南风情的茶馆、酒肆、杂货店、饭馆、绸布店等,比比皆是。
据《清宫词》云,有一次乾隆带着最小的固伦公主一同游苏州街,固伦公主“游买卖街,见大红呢袍,爱之”,但乾隆不想掏腰包,对女儿说:“汝向汝丈人要。”那时这位公主已许配给和珅之子丰绅殷德,按清代习俗,“当未嫁时,呼和珅为丈人”。乾隆知道和珅家中富可敌国,把牌甩给了和珅。和珅平日一文钱也不舍得花,但在乾隆面前他只能臣伏,“以二十八金买与之”,并留下了“固伦公主惜红袍,买卖街头价值高。乞取章身天不应,怜娇还是丈人豪”的宫词。
清末,“西太后”慈禧以“宁赠外邦,不与家奴”和“量中华之国力,取与国之欢心”为执政理念,在割地赔款后取得暂时稳定时,依然骄奢淫逸,她效仿乾隆皇帝,也打起了宫市的主意。她让内务府在团城上设一个买卖街供她玩乐,于是团城承光殿旁“设列市肆,罗陈百货”,太监、宫女乔装打扮成商贩和游客穿梭于此。慈禧在李莲英搀扶下,装模作样“亲往问价,以考商贾之情”。
不过,皇家的宫市也并非全都是“弄虚作假”。从史料上看,确实也有真买真卖的宫市。以清代妃嫔、宫女等为例,有些失宠的妃嫔和年老色衰的宫女,生活其实是很艰辛的。“每月分例银至薄,不足自给,往往作针黹(zhī),令太监鬻于市”,“先朝妃嫔,贫者多以断绫碎锦刺宫绣,以谋生活”,她们在紫禁城里搞起了个体经营。在《春明梦录》中,也有类似记载:“宫人之不得意者,多自制荷包,令太监售之于外,每套得银四两,其针黹极密致”。当然,她们的这些小买卖是偷偷摸摸的,不敢声张,有时还会被狡猾的太监蒙骗。
威严的紫禁城也有光明正大的“宫市”,它为王公大臣们服务,这里的商业行为,几乎与民间一样。比如,在军机处门外隆宗门,就有饮食摊点。明清时期,宫中早朝时间很早,上朝的文武百官天不亮就要进宫。他们无法吃早饭,而皇上又不管饭。于是隆宗门的小吃摊就应运而生,近代文人寿森在《忆江南词百首》中,就有“前朝忆,忆得出隆宗。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花浓”的描述。生活于清末时期的何刚德在《话梦集》中也有隆宗门小吃摊的记载:“军机处阶前,每晨必列烧饼、油炸果数件,备枢臣召见后作为点心,可谓俭啬极矣”。
隆宗门外小吃摊的经营者以太监为主,包括一些宫中杂役(苏拉),他们服务的对象是王公大臣,这些人不少是吃的行家,太监自然不敢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至于价格也不会太低。宫中的太监是人下人,他们中除李莲英、崔玉贵、小德张等人外,大多贫困,忙里偷闲在宫中做些小买卖,挣些小钱。有一太监名为“狗儿张”,专门做宫狗的买卖,为上等太监和妃嫔们提供小狗。虽然要价高,一年也能卖出好几只。据晚清太监信修明所著《宫廷琐记》云,在紫禁城中还有一位“苏造肉周”,专营苏州风味的肉,此人在宫中升平署为役,“后在内右门外之西墙卖肉,专备内务府堂上人们吃早点。肉汤煮面火烧,加肉,香美无比,亦为大内之浮摊买卖”。有人考证,此苏造肉系今日市面上的卤煮火烧的前身,因在宫中经营时是以肉为主,到了民间则以猪肠等下水取代了。在苏造肉外,还有“苏造丸子”在宫中售卖,这种丸子“口味极美”,“乃升平署之出品也”。
升平署是皇家戏班子,较其他部门略有消闲,故搞起了许多副业,除了苏造丸子,还卖“苏造酱”。这酱“由四月至八月,约百日而酱告成。升平署除进贡外,卖以内廷之有钱者,或卖与王府,肆间无此酱也”。
清末在紫禁城曾有“专做内务府及太监之买卖”的四合义饭铺,开在“禁内西河沿”,开办者系一王姓杂役(可能也是太监)。当年内务府的官吏不便外出,即在四合义吃饭,太监有嘴馋者,到四合义吃顿酱肉卷饼,一碗豆儿粥,花钱不多,可以解馋。有时后妃也会叫太监到四合义买酱肉卷饼。四合义主营“猪羊二荤,大饼炒菜,无上等菜”,与皇城外的“二荤铺”相似。四合义饭铺物美价廉,来这里就餐的人不少,让紫禁城内有了些许生机。
来源:北京晚报·城迹 作者:张双林
流程编辑:洪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