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宇鹏(陕西商州)
“商州道中,布衣粗食,一根手杖行天下;长安城内,锦心妙笔,八里情仇撼人间。”晓雷先生的挽联,形象地概括了京夫先生做人为文的影响力。京夫先生离开我们十三年了,熟悉他的父老乡亲都很怀念他。他为人敦厚随和,处世谨言慎行,做事低调勤奋。他无论身份和工作关系怎样变化,身上始终保持了山地人特有的禀性:亲和朴实,顽强有为。
京夫原名郭景富,他的名字寄寓了贫苦家庭对美好安康生活的向往。商雒曾是贫瘠苦焦之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穷则思变,造就了商洛人有韧性、能吃苦,向往美好生活的顽强生存的禀性。他出生于商县腰寺(市)马角双庙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懂阴阳,常服务于马角方圆几十里的民俗活动。商县解放后,7岁的京夫被父亲送到五里外的双庙子小学读书,学校当时没有课本,老师自己写文章编教材,他们出神入化地讲解将小景富带入了非常美妙的艺术境界。这种启蒙教育让他很小就向往山外的大千世界,这为他后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埋下梦想的种子。
1959年秋天,17岁的郭景富从商县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商县腰寺民办中学当体育教师。他清新率真,留个小平头,一袭洁净的白衬衫别在裤腰里。篮球场上常有他英姿飒爽的身影。傍晚时分,他房子里会飘出罗斯民歌小调,这让他和那些工农兵老师有了天然鸿沟,有人背地里称他脱离社会生产,具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1960年他被调到“亘斗湾”小学,因寺垭岭呈牛亘斗形而得名,此小学也就是后来的腰市中心小学。郭景富平时沉默寡言,少与人交流,但他善于观察沉思,喜欢将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体察认识形诸笔端。郭景富想通过文学为自己构建一个思想精神的理想王国,他想通过写作来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1962年国家经历罕见的天灾,人民群众,特别是山区人民缺衣少食,生活极端贫困。当时右倾路线斗争十分严重,中央七千人大会后,周总理提出“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在此思想指导下,政府救济革命老区商洛工作深入开展。贫救会分给亘斗湾(寺垭)小学一身绒衣,让校长主持分给无棉衣过冬的教师。该小学十几名教师集中在校会议室研究讨论分配方案,大家分组讨论六、七次,到了晚上十一点半还没个结果。冷冬时天,人们双着手,瑟瑟发抖,眼巴巴地散了会。郭景富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内心苦啊,因此他信手在教案本上撕下一张纸,写了一首小诗:
一校十数人,照顾一两身。
谁应谁不应,难煞主持人。
在那个讲阶级斗争,上纲上线的特殊历史年代,因为郭景富老师不善言辞,做事讲原则,难免被人误解为孤傲冷漠,具有小资产阶级倾向。他写好的小诗还未来得及收拾,就被游门子的闲人看着了,告发了校长,说他对社会主义路线不满,报请腰寺革委会,郭景富老师随即被定为“右派”,这个帽子压得他更加抬不起头。在当时开展“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过程中他经常被当作典型批斗。郭景富老师人生刚起步便蒙受重大挫折和羞辱,这使他在后来的处世做人和写作中更加谨言慎行,始终保持着坚定鲜明的政治立场。他常常思考人生、社会,同时他把个人命运融入到时代发展之中。他敏锐地体察着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我们看他的作品,根本看不出他失衡的消极的心态,而体察更多的是他的人民立场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他把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1969年修庙湾水库,郭景富老师被抽到庙湾水库政工组写材料,搞宣传。他为了获得直接工作经验,体察一线工作的危险艰辛,便冒险爬上断岩绝壁,用绳索将自己悬在半空中来感受惊心动魄的飞岩打钎工作。这一时期,他发挥自己的写作专长,写出了一些歌颂群众英雄先进事迹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他集思广益编快板,并热情洋溢地在工地演出。他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歌颂社会主义好、歌颂人民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他还编写通俗易懂的《施工安全手册》和朗朗上口的安全歌诀,这些安全范本后来在各战斗营里被学习推广。这段时期,郭景富老师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成绩显著,被庙湾水库建设指挥部评为先进宣传战斗员。
1970年前后郭景富老师被调入大荆中学任教,小有名气的他,被大荆区宣传干事(后任大荔县公安局干部)委派到西峪南泥湖实地了解整理该村支书王志余农业学大寨先进事迹,为全区农业学大寨树典型、立榜样。郭景富老师脚穿草鞋,跋山涉水,三个往返步行二百七十余里,他深入群众家中,走访民众十二户、二十余人。他从百姓视角写王志余支书如何以愚公移山之志带领群众开山修路,遇水架桥,兴修水利,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郭景富老师从多个侧面了解王志余在自家揭不开锅的状态下,带领群众冒严寒、啃冰碴糊汤块,不舍昼夜地打通灞源岭。
他白天与群众一起劳动,体验吃糠咽菜的困苦日子;晚上和王志余溜光席、畅谈改造自然、修建梯田的困难和应对办法。在支援庙湾水库筹劳过程中,郭景富老师不遗余力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王支书一起深入农户,给老百姓想办法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解决青壮年支援国家水利建设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郭景富老师深入体察群众疾苦,回校后写成农业学大寨典型材料《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好党员---王志余》。他满含热泪地向大荆区委书记汇报了山区民生之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该典型材料后来被上呈县上和地区,王志余被树立为商雒地区农业学大寨模范。
同年郭景富老师被抽调到二龙山水库搞政工宣传,他既是民工,又是技术员,晚上还要写稿、改稿、组稿编写宣传材料,并完成组织交给他的临时上报材料。他和民工睡工地窝棚,北风呼啸,脊背皴裂;白天还要饿着肚子、勒紧裤腰带打炮眼、填充炸药,负责安全警卫。这一时期,他以商县人民修麻街岭公路为题材写成了散文《破天篁》,该散文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英雄的商县人民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这一时期他还创编《二嫂缴猪》的话剧本,塑造二嫂一心为公,不计个人恩怨的勤苦农村的妇女形象,在当时引起不小反响。
随着郭景富影响力扩大,1972年他被调入商县文创室创编戏曲节目,期间又重新开始小说创作。1976年他被借调到省《延河》编辑部协助审稿。“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郭景富似乎感知到自己生命和文学的春天即将到来,他将彭真在商县草庙沟老干所的经历感受构思成短篇小说《手杖》,该小说于1980年在《延河》杂志以笔名京夫发表,同年获优秀短篇小说奖,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该作品规避了敏感的政治问题,从一个樵夫为彭真首长送柴、首长和百姓互相关怀的视角,写出一支手杖支撑首长彭真走出艰难困苦岁月的干群鱼水深情。《手杖》的成功,让京夫的小说创作踏上了稳步攀升的阶段,并在80年代初进入爆发期、丰收期,他的文学创作也攀跃上一个崭新的历史新阶段。1985年,京夫由原商县文创室调入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后,开始了中、长篇小说的创作。
后期他的创作始终如一地坚守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和人民立场的大方向。1993年,“陕军东征”之一的实力派小说集《八里情仇》发表,该书将社会中复杂的人性斗争客观再现,京夫对人物塑造坚持冷峻的现实主义原则:既注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又尊重人物思想性格和命运发展的逻辑,不拔高,不贴标签。他始终以人民认同赞誉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来塑造人,不回避人性中的消极阴暗的一面。他塑造的人物能从我们身边找到影子。他的作品具有浓厚扎实的生活积淀,读之真切、真实、富有真情。京夫的作品多表达弱者对命运的抗争,也寄寓着他美好理想的人格的追求。升华。
一些作品细腻真实再现地域生活的神秘,体现着他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人物命运深刻的省察。京夫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厚深沉,思想内蕴深、思辨性强,塑造人物手法精准灵活,有较强的驾驭语言能力。他对作品中涉及的商洛、汉中等地域文化和民俗民情了然于胸。他的作品从来不回避人的思想心理和文化冲突,充分塑造多面性立体化的人,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后期他的大多数作品的主题情调昂扬,对人物的褒贬是非任读者在品鉴中去理解丰富。读京夫的作品,您会被真切的生活场景和微妙精微的人物心理活动所震撼,精彩之处无不让人击节赞叹,我们的精神世界会受到作品的人文熏陶和思想升华。
京夫是贫瘠山地长出的顽强青松,他高洁质朴的品性源自于党的教育和苦难生活的磨砺。他作品开掘的思想深度源自于他坚定的人民立场和切肤的生命之痛,他受过整、挨过罚,命运的捉弄让他对人性的复杂性有痛彻的体验,愈是如此,他愈能在自己的作品里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弘扬高昂的人道主义精神。
斯人已去十三载,可他传世的400多万字的丰厚作品,成为商洛文学创作的里程碑。我们怀念他,愿我们后来者能秉承他高洁的人格品性,像他一样具有厚朴的平民情怀,顽强地扎根于商洛这片得天独厚的文学沃土。
作者简介
王宇鹏,70年代生于陕西商州,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高级教师,《作家摇篮》杂志签约作家,中国作家网会员。有80余篇诗歌、散文,文论在“中国作家网”《作家摇篮》《阳光报》《商洛日报》《九天文学》《作家在线》《当代作家》《作家》《当代文学家》《陕西文谭》《九州作家》《读写联谊》《作家联盟》《作家家园》《长江诗歌》《西府文学》《商洛作家》《商洛写作》《纪录商洛》《商洛文苑》《商洛百草园》《纵横秦岭》《天竺山》《禹平文学》等报刊、杂志或平台发表。工作之余常随性练笔,善于将个人对生命和生活体悟思考行诸笔端,喜欢在平淡生活中淬炼个人文学情趣,以文会友,丰富精神世界。愿走进文学百草园,让心灵得以慰藉。
发布编辑|贡嘎 李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