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张家口沽源县城的郊外,有一栋神秘的高楼。
此楼孤零零地矗立在草原上,四周没有任何建筑,内里也是空荡荡的,不知何人何时所建。很多人从呱呱坠地时就见过它,然后直到老死那楼还是一成不变地立在草原上。
张家口梳妆楼,孤零零地独自立在草原上
从整体看,此楼坐北朝南,通高约15米,楼体为青砖垒砌而成,墙面上开有孔洞,正面看起来倒是像座碉楼。可若是古代碉楼,又岂有孤零零只建它一座之理?至少周围也该有点附属建筑吧。
这楼奇特神秘也就罢了,关键是它还历史悠久。在清代乾隆年间编制的张家口地方志《口北三厅志》里搜录了一首诗,叫作《过察罕格勒》,原诗如下:
號虢河流岸草春,画楼金粉已成尘。
青山不管兴亡事,依旧崎岖送路人。
在此诗“画楼金粉已成尘”一句的后面,有注释“传之为辽后梳妆楼遗址”,这是有关梳妆楼最为明确的文字记载,由此可见早在几百年前的乾隆时期,就已经有人见过它。
而诗中注释的“传之为辽后梳妆楼”一句,则是指当地民间流传的一个传说。
《口北三厅志》
数百年来,当地民众一直称此楼为辽国太后萧绰出行时所建。相传萧太后巡视到该地,身体乏累,便命人特意修了这么一座楼以作梳妆打扮、休憩沐浴之用。
此番说法的来源已不可考,只能算是民间传闻,不过由于其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时,张家口晋剧团以此楼传说为基础,导演排练了一出历史故事剧《梳妆楼》,屡获戏曲界大奖,创下不少佳绩。
除此之外,沽源当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说此楼地下暗藏密道,通往5公里外元世祖忽必烈修建的察罕脑儿行宫遗址,密道中则藏有蒙古铁骑从世界各地抢夺而来的无数金银财宝。
这个传闻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这栋楼的里面虽然早已空空如也,只剩一个青砖铺就的大小为100平米左右的厅堂,但人若站在厅堂地面使劲跺脚,青砖下方就会发出“通…通…”的闷响,似乎表明青砖之下还另有空间。
梳妆楼内部地面青砖
当地有关”梳妆楼”的传说可谓是层出不穷,但传说终究是传说,要想真正探究此楼的来历,还是要有可作实证的考古发现才行。
为此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1999年组建了一支精干的考古队,开始对梳妆楼全面勘查,若此楼真与传闻中的辽代萧太后或行宫密道有关,那无疑是国内考古学上的一次重要发现。
然而令考古队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去,却是得到了一个比“萧太后梳妆楼”意义更加重大的考古成果,并彻底揭开了这座怪楼内隐藏了近千年的惊人秘密!
在考古队正式进驻梳妆楼后,立即对楼体及楼的四周进行了初步勘查。
很快考古队员们就发现梳妆楼的西侧也曾存在过一个建筑,在距地面半米深的土层里,还遗留着该建筑的青砖地面,而青砖地面旁边还残存着一段墙体,上面的砖块垒砌方式与梳妆楼完全一样。
这个发现令考古队员们颇为兴奋,此建筑残迹的出现,表明梳妆楼并非是单独的一个建筑,当初这片草原上至少存在着一片建筑群。
梳妆楼旁边发现的建筑遗址
在接下来半个月内,考古队又发现了其他3座类似梳妆楼的建筑遗址,确切证明了此处曾有一片古建筑群存在。
考古队此时初步作出判断,梳妆楼所在地应是一处古城遗址,兴奋不已的考古队员们接着又扩大了探沟范围,试图找到更多的建筑遗迹。
然而接下来的考察让考古队失望了,他们发现除了梳妆楼以及它周边的几处遗址外,竟然再也没有其他建筑残留痕迹的存在,换言之,这个地方当初就只有梳妆楼及挨着它的几栋楼,其他地方居然都是空荡荡的一片。
这个情况令考古队感到很不可思议,古人为什么要在荒无人烟的草原上孤零零修几栋楼呢?他们修这楼究竟有什么作用?
由于情况太过匪夷所思,加之梳妆楼周围的发掘工作也基本结束,考古队便将发掘重点转向至梳妆楼内,希望从楼的内部打开突破口,以解开梳妆楼之谜。
前文早已讲过,梳妆楼的内部是一间面积100多平米的厅堂,青砖铺地,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完全就是个空房间。
所以想要有发现,就只能是揭开青砖向地底发掘,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
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同意,考古队对梳妆楼内部厅堂的地面进行了试掘。
由于梳妆楼本身就属文物,若没有一定把握是不太适合大规模发掘的,所以考古队先揭开了几块青砖,接着用洛阳铲往下打洞查看土质。
考古队在梳妆楼内施工
队员们检查完洛阳铲带上来的土后,发现这些居然都是熟土,而且其中还夹杂着些许碎砖块,考古队当即沸腾了,这种土质充分表明——厅堂地下的土是回填回去的,下面很可能埋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东西!
这时考古队员们的脑子瞬间冒出来的是当地流传的“梳妆楼密道”传说,难道这下面真是一个通往其他地方的密道?
在种种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中,考古队在厅堂的正中开了一个1.5米见方的探坑,当挖掘到30多公分的时候,一些奇特的东西出现了。
这些东西看起来很像是建筑物的砖块,颜色呈红色,上面还绘着云纹图案和挂有绿釉,难道这就是那个“密道”顶壁上的砖头?
考古队在楼内打的探坑
考古队大惑不解又满怀期待,接着又继续往下挖去。不久之后,探坑中果然又出现了两个物品。
就是这两个物品,不仅让考古队彻底明白了梳妆楼的作用,也让考古队不再试探,而是立刻开始了对厅堂内部的大规模全面发掘!
出土的两个物品说来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体,而是考古人员经常都能见到的东西——2根10多公分长的棺材钉。
坦白说,这两根棺材钉的出现完全出乎了考古队的意料,事实上打梳妆楼发掘开始,就没人认为它会是个墓葬。
原因很简单,梳妆楼通高约15米,高度等若5层楼,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它比夜里的火把还敞亮,十里外都清楚地看到它。如果它是墓葬,那岂非是在昭告天下的摸金校尉们——我这里有大墓,赶紧来吧!
原则上不会有人在陵墓上修这么一栋高楼。
然而现实就是这么离奇,修这梳妆楼之人,恰恰就为埋在地下的陵寝修了这么一栋楼。
也不知他们哪来的信心觉得摸金校尉们不会来光顾。
所以这2根棺材钉出土后,考古队员们可谓是哭笑不得,原来这地方还是真是个陵寝,梳妆楼就是这个陵墓的地面享堂,而且从梳妆楼本身的规模来看,此墓恐怕还是个罕见的王级大墓!
梳妆楼的身世之谜就此揭开,而随即新的问题又来了,这座王级大墓的墓主人又是谁呢?
联想到离此处几公里外就是忽必烈建造的元代行宫,考古队员们的心里不由得“扑通…扑通…”地跳了起来,难道这里是一处元代王级大墓?
队员们心情激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迄今发掘梳妆楼时为止,中国境内还从未发现过元朝王陵,至于成吉思汗墓及历代元帝陵寝,那更是传说中的大墓,全世界都在找,但从未有人找到过。
如果此处真是一处元朝王级大墓,那完全称得上中国考古史上的惊人发现。
事不宜迟,考古队当即对梳妆楼下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种在古代建筑内进行大墓发掘的情形是很罕见的,在中国考古史上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为保护梳妆楼,考古队决定先对梳妆楼的地基进行加固。
然而考古队找了一圈,愣是没发现这楼的地基在哪,这时考古队员才恍然大悟——这楼根本就没打地基。
这里是先建了陵寝,然后在陵寝上就地修建了这栋房子,而梳妆楼居然能历经近千年风雨而不倒,着实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发现了不少掩埋回填在土里的杂物,其中甚至有大石板,看起来很像是墓志铭,上面原本刻的有字,不过早已被毁去,这表明此墓似乎已被人盗过。
发掘时出土的大石板和琉璃构件
不过考古队员们对此倒不意外,毕竟这么显眼的一栋楼搁那儿,招来盗墓贼几乎是必然之事,如果此墓没被盗那才是奇迹。
经过近一个月的仔细发掘,厅堂已被下挖近3米之深,这时墓室终于显现出来,里面从东至西并排着3具棺椁。
其中中间那具棺椁的棺盖已被打开,东边的棺椁上也开了一个盗洞,但西边的棺椁看起来却是保存完好,这让考古队又是一阵激动。
考古队首先打开的是中间那副棺材,果然不出所料,棺内之物早已被盗掘一空,但考古队并未有太大失望,因为价值最大的东西盗墓贼并没能带走——那副奇特的棺木。
这副棺材乃是史籍上记载的“树棺”,其做法是截取一颗近一米粗的大树的中间部分,接着将其一剖为二,中间掏挖成人形,然后将死者放入这个人形坑之中,再将另一半扣上,人就夹在树干中间,最后将树干下葬。
这种葬式,正是历史上只见其名不见实物的蒙古上层贵族“树棺葬”!
这是元代王级人物“树棺葬”实物的首次出土,由于蒙古高等级人物下葬一般采取“密葬”方式,所以真正的元代大墓从未被发现过,这一副棺木的出土,论研究价值足以胜过无数黄白之物。
之后考古队将中棺主人的遗骸清理了出来,而就在此时,考古队有了重大发现——在中棺墓主人的衣服上,竟然还残存着一个鎏金带扣。
带扣上的宝石等物早已不见,但它上面的雕刻的图案却令在场所有人感到震惊,带扣上所雕的,竟然是一幅二龙戏珠图案。
梳妆楼出土的鎏金带扣
古代只有皇亲国戚才有资格使用龙的图案,很显然,此墓主人的身份非同小可,他定然是元代历史上极有身份的人物,否则不可能用此龙图。
他究竟是谁呢?
通过对中棺墓主遗骸的测定,此人死时大约30岁,由于棺中信息量太少,当时仍无法对他的身份进行一个准确判断,或许在打开其他两棺后,他的身份才会水落石出。
紧接着考古队又清理了东侧棺椁,棺材里面塞满了各式绸缎,经过仔细搜索,里面还残存有一对金耳环,很显然,此棺主人是个女性。
经过对其骸骨测定,该女性死亡时大约为20岁左右,从其棺木排在中棺男主身边来看,此女应该是他的妻子。
最后考古队打开了中棺西侧那副看似完好的棺椁,打开一看,这才发现此棺原来也被盗扰过,棺内之物早已被洗劫一空。
考古队员们本来有些失望,但很快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棺木上——它的外形居然与欧洲所用的棺材极其相似,在它的棺底两侧,竟然安装有4个提手。
梳妆楼元墓发掘现场
然后队员们在清理棺内骸骨之时又发现,棺内底部居然挖有7个呈北斗七星形状排列的孔洞,这就是传说中的“七星棺”。
看来这位七星棺墓主,生前既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又信奉道教,所以棺木才是这般中西合璧的模样。
除此之外,棺内之人的身份极其特别,据考古队对遗骸的检测,死者为一女性,但死亡年龄却是已超过了60岁。
匪夷所思!
从此墓埋葬方式来看,很明显它是一个夫妻合葬墓,中棺男主死亡时30岁,东棺女性死亡时20岁,但西棺女性死亡却有60岁。
这3人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何年龄差距是如此悬殊?
考古队员一时间懵圈了,如此奇特的墓葬结合真是头次遇到,由于西棺女主年龄太大,于是有人提出,这位女性会不会是中棺男主的母亲?
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细究下去却极其不符合常理,母子合葬不是没有,但这种儿子媳妇加婆婆同葬一穴,而且媳妇还位于东边尊位(古时以东为尊)的情况却是闻所未闻。
梳妆楼古墓发掘至此,谜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
梳妆楼元墓棺木排列方式,中间为数棺
梳妆楼内部古墓发掘工作到了这个地步,基本已可告一段落,但发掘时见到的种种情况让考古队员们感到十分迷惑。此时有人提出,既然梳妆楼下面有古墓,那么之前在梳妆楼外面发现的那些建筑遗址下面,是不是也藏着古墓呢?
这正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考古队马上又调转方向,对梳妆楼外部的建筑遗址下方进行挖掘,发掘结果不出所料,那些残留的青砖地面下方,果然也存在着一个个元代古墓。
这时情况已基本明朗,此处为蒙古某大族的家族墓地,只需看看历史上是哪个蒙古部族长期驻守此地,那么就知道这里是哪个部族的墓地了。
在翻查大量史料后,考古队终于找到了答案,沽源县为蒙古历史上汪古部的驻地。
与此同时,考古队又在之前梳妆楼内出土的器物中发现了重要线索。
当初出土的器物中有一些刻有蒙文和汉文的碎石块,考古队在仔细研究后,才发现这些碎石竟是来自梳妆楼出土的那3块石板。
据考古队研究,这些带字碎石原本是3块石板上的碑文,但后来这些碑文被盗墓之人刻意凿掉,散落四处。这些带字碎石上面的字很零碎,如今已很难辨认,但其中一块上却残存了几个字,上面写着“襄阔里吉思,敕撰,臣为”的字样。
写有“阔里吉斯”的碑文石块
由于是碑文碎片,这句话意义不清,但其中“阔里吉思”一词的意思却清晰无误的,因为它是个人名。
阔里吉思在元史中可谓赫赫有名,此人集忽必烈外孙、汪古部族长、黄金家族驸马、元成宗时期朝廷重臣等各种身份为一身。少年时就上任甘肃平章,后又任征东行省平章等职,重点是,此人一生竟娶了两位元朝公主,实乃历朝历代破天荒之事。
此人在少年时,先是娶了忽必烈太子真金的女儿忽答迭迷失公主,即自己的表妹,后来公主去世,他又娶了元成宗的女儿爱牙失里公主,即他的侄女。
当时元朝皇室里面这种婚嫁情况很难以常理来论,阔里吉思身为汪古部族长,手握控弦之士数十万,堪称蒙古诸部里的实力派,所以黄金家族无论如何都要拉拢他,两位公主很显然都是这种政治联姻下的牺牲品。
阔里吉思先后娶了两位公主的罕见经历,令梳妆楼3位墓主的身份被彻底揭开。
很显然,中棺男主的身份正是阔里吉思,他死后被葬入梳妆楼所在的汪古部家族墓地,他东侧的棺木,葬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忽答迭迷失公主。
忽答迭迷失公主早逝,因此他又娶了爱牙失里公主,被元成宗封为高唐王。30岁左右时阔里吉思出兵西北平乱,因孤军深入中了埋伏被俘,后不肯投降被杀,尸体被讨还,归葬梳妆楼。
阔里吉思死后,爱牙迷失公主又活了很久,从墓葬发掘来看,她活到至少60岁左右才去世,然后与阔里吉思葬在一起,她便是那西棺之人。
梳妆楼之谜至此被彻底破解。
梳妆楼大墓是中国考古学界首次发掘出的元代王族大墓,在国内考古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过往无数人寻之而不得的元代高等级墓葬,第一次以全貌展现在了世人眼前。
本文写到此处,只剩最后一个谜未解——为何汪古部要在家族墓地的地面上建造如此醒目的“梳妆楼享堂”呢?按照蒙古部族风俗,他们本应采用“密葬”方式才对。
对于此点,只能推测说汪古部对自身实力太过自信。他们修建陵寝之初,想来梳妆楼一地定然派有兵卒保护,谁知天下大势并无定势,待那大元朝江山不保时,烽烟四起,烽火遍地,最终汪古部也只能弃掉部族世代守护的陵寝,四散而去。
没了人保护,阔里吉思等人的墓又如何能不被盗?梳妆楼能最终保存至今日,已算是奇迹了。
当然话又说回来,全靠汪古部的“凡尔赛”,我等才能见识到元代高等贵族秘葬大墓的真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