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寄洲:共和国第一代导演,百年人生塑英雄
在丛林密布、地形险要的广西大山内,上演着一场惊险刺激的谍战风云……1958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新中国军事电影导演代表严寄洲执导的惊险谍战片《英雄虎胆》上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影响极大的反特片。在漫长革命岁月中,战士们将离愁别绪转化为前行动力,成长于革命年代的严寄洲也从戏剧走向电影,用作品歌颂党领导的伟大革命斗争。
《英雄虎胆》海报
上世纪30年代,严寄洲在上海开始“电影梦”,1938年奔赴延安,参与部队文艺创作和演出工作长达15年。1953年,严寄洲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电影工作者。他以“三严”标准敬业律己,为观众奉献众多脍炙人口的电影佳作;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大奖,绘就银幕野火春风。
逐梦光影,浇不灭的抗战决心
1917年,严寄洲出生于风光秀丽的苏州常熟,原名严文思。彼时的中国电影正处于起步阶段,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距离上海不远的常熟自然成为各大电影公司常备的外景地。
“一群人拿着各式各样的机器在那里拍摄,让从没看过电影的我充满好奇。”严寄洲曾回忆说,“我当时就想,他们拍出来的东西,得多神奇啊。”
1935年,严寄洲来到上海,在世界书局印刷厂当练习生。为了能多看几次两毛钱一场的廉价电影,他常常加班加点做校对。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大地,严寄洲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国民救亡团”。
“救亡团平日以粘贴标语、散发传单、街头演讲等形式宣传抗日。”2002年,河北保定电影海报收藏者王跃曾采访严寄洲。严寄洲讲述了一件难忘的事:一日,救亡团在上海大戏院组织歌咏演出,计划将票房收入用来救济难民。谁知演出还没开始,一群巡捕闯进后台检查节目单,发现一首抗战歌曲《打回老家去》,当即下令不准唱。大家义愤填膺地质问:“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有错吗?”临近开演,双方仍僵持不下,观众席发出质问声、吹哨声,场面开始混乱。为了“救场”,救亡团不得不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的“日本”二字删掉才被允许公演。当唱到这句歌词时,严寄洲和全体演员已泪流满面,心里很不是滋味,台下同胞们也呜咽起来……突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阵阵怒吼声如雷鸣般震撼屋宇,回荡剧场,中国人民面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时,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振臂高呼。
1963年11月30日《新华日报》4版
这次抗日救亡义演事件以及对“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事迹的所见所闻,让严寄洲深受教育和鼓舞。1938年夏天,严寄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地下读书会。同年8月,在上海地下党的关注和指引下,严寄洲克服重重阻碍,跋山涉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伟大抗日救国战争中。
“他从上海乘船出发,为防止日本兵搜查,在暗藏了党组织介绍信的牛皮纸封面写的是其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严寄洲’,从此他就改用此名。”《宝塔山下江苏文艺人》作者,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军说。
烽火光影,燃不尽的革命热情
“延安设有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及鲁迅艺术学院等院校。严寄洲是抱着‘到前线杀鬼子’的决心来的延安,所以进了抗日军政大学军事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严寄洲被分配到贺龙将军领导的八路军一二〇师战斗剧社担任戏剧教员。”王跃说。
当时延安物质条件匮乏,只有袁牧之、吴印咸等人组成的“延安电影团”能利用极其有限的胶片拍摄一些纪录片。为尽可能多地创作服务群众的艺术作品,严寄洲将工作重心放在成本更低的戏剧上,他在和战斗剧社战友们创作的歌剧《刘胡兰》中饰演反派“大胡子”,并担任战斗剧社创作室主任。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编剧方艾也是战斗剧社的一员,他表示,当时严寄洲给大家上了生动的革命文艺课,“让我们知道了革命文艺是武器,是革命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明白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道理。我们就是在严寄洲的启发带领下进入革命文艺队伍的”。
1941年,严寄洲到达晋绥抗日根据地,在战斗剧社担任导演、编剧、戏剧股股长等更多职务。在这段难忘的时光里,他先后创作了《第四十一》《甄家庄战斗》《开荒一日》等11部话剧。据陈军介绍,严寄洲1943年创作的《甄家庄战斗》和1944年创作的秧歌剧《开荒一日》获得晋绥边区“七七七文艺奖金”;同年,他当选为晋绥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此外,严寄洲白天和社员们一起为前线调运物资、做战勤工作,晚上则找台子给战士和乡亲们演出,创作内容基本围绕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生产运动展开。1945年创作的话剧《两兄弟》,1947年创作的《装穷》《前进!中国的青年》等革命老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都是严寄洲极富观察力和创作力的体现。
《海鹰》海报
不过,虽然战斗剧社一度上演了一批反映边区现实生活的剧目,但很多社员仍盲目认为只有上演著名大戏、外国戏,才能显示出剧社的水平。1942年5月,战斗剧社社长欧阳山尊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毛主席讲话后,深受教育和启发。
“散会后,欧阳山尊根据贺龙指示,赶到已西渡黄河正在慰问三五九旅的战斗剧社,传达毛主席讲话精神。正在负责排练曹禺名剧《北京人》的严寄洲等人当即改变计划,重新排练了四幕话剧《丰收》、活报剧《晋察冀的乡村》及儿童剧《荒村之夜》。战斗剧社回到延安演出后反响强烈,延安《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文章,鲁迅艺术学院还为此召开座谈会,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也在百忙之中抽空观看演出,并表扬战斗剧社。”王跃介绍,这是1942年11月的事,据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仅半年。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之际,严寄洲随战斗剧社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公演,主演歌剧《刘胡兰》。“这不仅让国统区文艺代表耳目一新,更成为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的作品。”方艾回忆道。
求索光影,述不完的中国故事
在同龄导演中,严寄洲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他迎来了电影创作爆发期。1950年,严寄洲被临时调到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任戏剧电影审查组副组长,负责成都的电影戏剧审查工作,还为《新华日报》等报刊撰写影评。
1953年,严寄洲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执导的《英雄虎胆》是他的成名作,堪称谍战片变革之作,被公认为新中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惊险片之一。“灵感源于严寄洲在编辑部好多作废的剧本里翻到一本《北仑河畔》,描写十万大山剿匪的故事。他认为选材角度好,有潜力可挖,于是亲自去广西搜集材料,重新调整,并将看似风光片的名称改为《英雄虎胆》,变成一部军事惊险片。”陈军说。
“角色选对了,影片也就成功了一半。”严寄洲主张“找演员不要看他曾经演过什么样的角色,而要看他能够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英雄虎胆》中饰演侦察科长曾泰的于洋过去扮演的都是青年农民、军人,从没演过此类角色,严寄洲却从于洋眼中发现了两道“贼光”。他还挑选常演单纯善良妇女的王晓棠饰演女特工阿兰,片中曾泰与阿兰大跳伦巴舞,给紧张的谍战片增添了浪漫色彩,成就银幕经典场面。
1963年上映的《野火春风斗古城》讲述抗战时期华北某古城地下党组织对敌人进行策反斗争的故事。一经上映,引起巨大轰动,广大群众争相观看,评论界一片赞誉之声。
《野火春风斗古城》海报
“《英雄虎胆》和《野火春风斗古城》虽然都是黑白影片,却是影响广泛、极具特色的红色经典。”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永祎认为,严寄洲以冷静细致的审美思维、丰富多样的电影手法,把革命理想、坚定信念和斗争策略,以及人性的复杂奇特、匪夷所思和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曲折情节,表达得淋漓尽致,革命历史题材在他的镜头之下,出神入化、生动感人。
经过一场腥风血雨的海上战斗后,海军战士们站在沉没了大半的舰艇上,一句“人在就是艇在,我们一定要游回祖国的大陆”的宣言无比悲壮……1959年上映的《海鹰》讲述了海军战士浴血保卫新中国的故事。1959年4月18日,《新华日报》3版刊登了一张照片,“‘八一’制片厂正在摄制《海鹰》,这是导演严寄洲在启发演员表演”,记录下这部经典的创作时刻。
“八一”制片厂正在摄制《海鹰》,这是导演严寄洲(中坐者)在启发演员表演。图片刊于1959年4月18日《新华日报》3版
1962年8月8日《新华日报》4版《创作和拍摄多种题材的故事片,北京影坛一片繁茂景象》报道了当年拍摄的喜剧片多了,如八一电影制片厂刚完成的《哥俩好》,通过同时参军的孪生兄弟因面貌相同而引起的许多有趣误会,反映出人民解放军部队中官兵之间、战士之间亲密无间的同志关系。严寄洲对喜剧内容进行精心研究,在排练时用了很多心思。
《哥俩好》海报
1981年4月26日《新华日报》2版《影片〈零点起飞〉在宁开拍》一文介绍了这部由严寄洲执导、在南京开拍的故事片详情。
1996年2月7日《新华日报》6版《严寄洲筹拍“封刀”之作〈贺龙〉》,介绍了当时78岁的严寄洲正在筹拍20集电视剧《贺龙》。这位有着56年兵龄的老兵满含深情地说,贺龙是他最敬佩的人之一,“我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有生之年拍一部反映贺龙元帅光辉一生的电视剧。1996年是贺龙元帅诞辰100周年,拍这样一部电视剧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1996年2月7日《新华日报》6版
2018年6月21日,严寄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人生百岁,不舍戎装,每一部作品都关乎军旅和战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这样评价严寄洲。作为共和国第一代导演,一路走来,“电影界大国工匠”严寄洲倾尽全部智慧与深情,留下诸多经典,绘就银幕野火春风。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电影海报由常熟瑞芯电影资料收藏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