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人活到25岁,正是夏目漱石笔下“醒悟明暗一如表里,有光之处必有影”的年华,那成年之后再活多25年呢?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轮被分割成区间,每个区间又常被划进独特的空间。而又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翻越鸿沟好奇另一个区间的故事,无论是回顾过往还是想像未来;剖析自我还是试着与长辈共情。人生的奇妙之处不止有无限的宽度去拓展,纵观生命的长度,往往已让人心灵颤抖。
岁月如刻刀,终究会将我们雕琢成似何模样,我想这部美剧跨越了那区间,让你窥镜自照。
奥丽芙生活在美国缅因州的克劳斯比小镇,她的祖辈从苏格兰迁徙至此,延续到她几代人已扎根这片土地。
她和丈夫亨利育有一子,取名克里斯。
亨利常年经营着一家药店,她则曾经是一名数学老师。
小镇是一座风景壮阔的滨海之城,从奥丽芙家门前的凉棚凭栏远眺,就能望见无限的海面上星光闪耀,连同被风吹成任意形状的厚厚积云。
亨利喜欢在清晨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交响乐,站在凉棚里静静看海上风景,被奥丽芙撞见会被埋怨音乐声太吵,亨利再闻声关掉。
奥丽芙更喜欢在前院劳作,像只勤劳的蜜蜂,今天给刚种下的郁金香施肥,明天弯下腰给丁香花捉掉蜗牛。
亨利会在纪念日送妻子卡片,买束花悄悄藏在身后来个惊喜,而奥丽芙从花园里直起身,手上的泥土还未能擦净,接过卡片展开,看清上面简洁印着一句“我爱你”,她没有满面堆满笑意,也没有假装意外地掩住嘴巴惊呼,甚至都没有想起回吻丈夫,只是轻轻牵动了下嘴角看了看丈夫的脸。
而亨利也习以为常地慢慢舒缓开紧绷的肩膀。
这就是奥丽芙和亨利平常生活的一瞥,是的,女主角奥丽芙就是这样一位性格上说不上讨喜,甚至寡淡到显现几分刻薄。
而亨利则是与她性格相悖的老好人,作为药剂师的他总是温柔亲切地对待顾客,作为邻居朋友也尽量做到热情周到。
于是,初识这样性情无法同步的两人,伴随着对他们婚姻生活的好奇,故事才渐渐开始了。
而小镇上围绕着奥丽芙展开的故事,有些与她密切相关,有些只待她冷眼旁观,或被他人旁观。
她担当了儿子克里斯生命里重要的角色,她对他严厉到近乎苛刻,她毫不掩饰自己尖锐的情绪,但又从不温和地对丈夫和儿子,说上几句温暖肯定的话语。
亨利同她半生的磨合,早已习惯,体谅她的个性。
但未成年的儿子却无法适应母亲爆发的怒气,他对母亲充满惧怕,缺失自信,总是少言寡语,他匆忙成家,娶了一个和母亲完全不一样的女人。
在儿子与苏珊娜举办婚礼的当天,她百感交集躲在新人房间休息,意外听到了儿媳妇同人嘲笑她精心缝制的礼服,更令她难以忍受的,是对方评论她与儿子的关系。
这就像踩爆了她想掩饰的一枚炸弹,在她与儿子的关系里,她自认无私地倾尽所有,却难断是否用错了方法,她何尝不是边做边学,吭哧吭哧地努力奔走在一条没有返回的路上。
听闻儿子对她的埋怨,她只能在心里呐喊
“听着,苏博士(苏珊娜),在我身体深处有样东西,有时会像乌贼头一样膨胀,把墨汁喷遍我的全身。我不想那样,所以请帮帮我,我爱我的儿子。”
她是少数将人情冷暖看得透彻的人,她冷静清醒地面对自身的遭遇,在“大事件”面前秉持正直真实,而有时她也会丧失理智去制造些“小插曲”
她环顾房间,看到那个伴随儿子长大的柜子,那上在新添置了苏珊娜的物品。她四下翻找,选出了一件毛衣,用笔在上面画下一条黑色的痕迹,再将它叠好放回,又拿走了她首饰架上的一只耳环。
这就是她报复的方式,幼稚却又让人发出苦笑,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儿子弃他奔向未知的另一个女人,内心难以安定的挣扎之举。
她与亨利同样经历过多数中年夫妻的心烦意乱,困顿进爱恨交织的思绪里如同困兽难以求解,但有时她又勇猛地像头犀牛,冲进别人的生活去解决问题。
比如凯文,在她作为他的数学老师时,就会在课堂外关心单亲家庭的他,她送凯文回家,鼓励他那情绪低落的母亲振作。
而长大的凯文学了精神科医学后,才明白母亲患上的是躁郁症,她幻视幻听,颓丧,整夜无法入眠,最终死于自杀。
凯文觉得自己继承了母亲这部分的基因,在外漂泊没有归宿感的他,在女友也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后,决定回到故乡饮弹自尽。
奥丽芙却意外坐进了他的车子,她很快明了凯文此行的意图。
她同他聊起他的亡母,他的求学生活,镇上这些年发生的事,还聊到她与他的共同遭遇,奥丽芙的父亲同样死于自杀。
所幸她与无处可述的凯文不同,她常在亨利面前直言自己和儿子,都可能遗传了父亲的抑郁因子。
直到她步入古稀之年,回顾与亨利的婚姻,她才后悔当初,总习惯性拒绝亨利给予的爱,只因她对超负荷的爱无以承受,而这是她在父亲打骂自己的成长中遗留的意识,无法正常地接受和表达爱。
奥丽芙的关爱再次袭来,凯文攥紧方向盘的手逐渐放松下来,望向大海深处空洞的目光也收回到奥丽芙身上,
他看到她成了一头稳重又灵巧的大象(他有幻视的症状),内心开始挣扎……
这部只有四集的迷你剧集由美国HBO制作播出,在2014年引发了不少的反响,在2015年更是斩获了第67届艾美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女主角在内的8项大奖,成为该年无疑的黑马。
而作品如此独树一帜,除了优秀的制作团队和贡献了精湛演技的实力演员,还得细说下被改编的同名原作小说——来自于美国作家伊丽莎白·斯特劳特(Elizabeth·Strout)。
虽然国内读者对她的大名并不熟知,但她凭借此部《奥丽芙·基特里奇》获得了2009年的美国普利策小说大奖。而且是当年《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人物》等十多家媒体评选的“年度好书”。
国内观众认识它,更多来自《大方》的创刊号,上面刊登了该书的第一章《药店》,后来反响不错得以出版了中文全册。
编剧简·安德森花了二年时间才改编好剧本,剧集是围绕奥丽芙的视角展开的,剧中的主要角色选取了原著中部分人物。
弗朗西丝-麦克道曼 饰演 奥丽芙
原著小说是由13篇短篇小说组成的,每一篇都可独立成篇,都在讲述该小镇居民的故事,涉及的人物较多,故事线也交错复杂,这也增加了影视化的难度。剧集摘选了部分人物来完成小说想表达的意境。
除了还原了小说很多精彩的剧情和细节,像前面提过的凯文将奥丽芙想像成“天真可爱”的大象,剧中真实的再现了这奇幻的一幕,出现的时候特别令人惊喜。
而且编剧在原小说上做了延伸,增添了书中没描绘到的场景,像是凯文救了帕蒂之后,同她在那间悬崖边的咖啡馆面对面聊天,这一幕那么平静动人,读者也会对角色的这一发展表示信服,甚至增添了安慰。
我是先读的小说,但了解小说的名号又来自这部剧,2018年对《三块广告牌》的喜欢,让我想追科恩嫂(奥斯卡金像奖影后——弗朗西丝-麦克道曼)的这部豆瓣高分剧集,19年初看到该书再版出售,果断买了下来。
其实一开始读完第一章《药店》就搁置了,觉得不过是将中年夫妇的心理活动描述的比较细腻罢了,可今年疫情期间重拾该书,竟然不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了。
每一则小故事有新的人物加入,像一个个勾子吸引你探究他们的故事,而奥丽芙一家人的故事又在其中巧妙穿梭,直到形成更饱满丰富的人物画像。
普利策奖对该书的授奖辞如是说:“行文雅致,不断累积的情感深具震撼力,女主人公奥丽芙直率、有缺点但十分迷人。”
看完小说后再看剧集时,一开始我并不适应剧中演员的样子,因为小说里其实对奥丽芙和其他人,并未做特别细致的外观描述,除了说她“身材高大,肩膀宽阔 ”、“满脸率直”,但像是眼睛的大小,发际线的高度等等都未细提。
但在这张并不清晰的面孔上,你又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她的细微表情,包括亨利,杰克,以及书里的哈蒙这几位中老年男人,他们的样子没有模板,但你又能清楚通过他们性格上的特点去分辨。
这也是作者让我佩服的地方之一,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别的人或许都在奥丽芙,或是凯文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与你分享该书引起读者共鸣的这部分:尊重情绪障碍
抑郁症成了现今社会越来越多次,被拿来讨论和正视的病症,而早些时候,它同更多精神方面的疾病一样止于话外,被谣传被忽视。
而如今,我们看到像凯文,因为家人饱受精神折磨选择学心理学,像遭受挫败的克里斯寻找心理医生帮助的故事,越来越多地在身边切实发生着。
书中的事例就像是真实发生过一样,你能从奥丽芙的经历,凯文母亲身上,看到像抑郁症、厌食症等情绪障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看到它们萌发,伸出枝干,有些枯萎,有些扎下了根或化成了种子。
不过小说不像晦涩的科学著作,它用更浅显平实的文字,更有耐心的讲述,让你看到一个个原生家庭的“遗传”(影响)会如何发展,又提醒你从别人的经历里判断,若是人生出现变故,如何算是偏离或迷失了方向。
故事里出现了数次的葬礼,人们在葬礼上讨论生死,但变老和生病,更多不愿被人当成谈资,人们习惯了自我消化。
可你看着25年间奥丽芙和他人随时光流逝,身躯逐渐变老,亨利的药缓解了某些疼痛,但心理的疾病却常常一药难求。
希望每个内心敏感的人,不用像奥丽芙一样用刺包裹内心的脆弱;
试着听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对抑郁症患者的建议:其中第1条是“向爱与信任的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希望当你再看到情绪反复的人,体谅他还没学会与世界相处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让他们有时间像克里斯一样从挫败中寻找内外的原因,最终得到救赎。
像作者所希望的:“能生发出对人类坚忍的敬畏之心,领悟到爱可以在重重磨难之后历久弥香,了解到平凡的生活同样不易,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在疾病面前我也会脆弱无奈,但也不忘提醒自己身为人的强大。
就像奥丽芙结尾说出的那句话:“世界让我挫败,我还是不舍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