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新春 杨晓伦
老乐山原名朗山,公元1012年,为避宋祖赵玄朗之讳改名为乐山,是一座道教名山,自古有“八宫两观一拜台”的说法。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名将李愬、明代李自成、民国白朗都曾屯兵于此。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乐山庇护了不少革命志士,保存了红色革命的星星之火,是一座红色之山。
1927年11月1日,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的要求,中共豫南特委组织发动刘店秋收起义,在李鸣岐、马尚德、虞松如、张家铎、张耀昶5人组成的总指挥部领导下,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形成了以刘店为中心,北起汝南水屯,南至信阳明港,东抵汝南韩庄集,西到老乐山,纵横50公里的确汝信边区红色游击根据地。
11月28日,指挥部决定农民革命军到乐山休整,建立乐山革命根据地。但12月2日,在汝南韩庄王楼遭到国民党确山县县长高子元和驻军旅长张德枢等人带领的1000余人的清剿队围攻。经过激烈战斗,虽然打败了反动派,但农民革命军也损失惨重。豫南特委书记王克新,军事负责人马尚德、张家铎负伤。12月8日,王克新因伤势过重牺牲。剩余队伍在李鸣岐、张立山带领下,当晚转移到乐山一带。不久,奉中共河南省委之命,与信阳四望山农民革命军汇合,创建四望山革命根据地。
由于反动派悬赏迫害,马尚德被迫东躲西藏,最后被党组织送到乐山山中的同志家中,才安定下来。他的母亲张君、怀孕临产的妻子郭莲和年幼的儿子马从云也被迫躲到乐山脚下,在花山口村杨靖宇的姥姥家避难。直到1928年3月,因女儿马躲即将出生,才回到古城李湾村,在乡间野的一个庵棚里住下。
在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后的中国革命低潮期,老乐山地区党组织分属设在香山乡郭楼村的中共豫南特委驻马店中区支委,和设在胡庙乡吴楼村的西区支委,在他们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此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和张国焘的“肃反”扩大化,使豫南地区党组织遭受重大损失。
1936年1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成立后,老乐山是游击队重要活动区域。2月,周骏鸣、张星江带领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到乐山东边的杜庄活动,被遂平县保安队包围,游击队队长王国平、队员柯骡牺牲,张旺午等7人被捕,周骏鸣、张星江等人最后退入乐山才得以脱险。1937年春节,仝中玉与陈香斋带领游击队再次到乐山一带活动,成功端掉劣绅张庆岑家的炮楼子和一家地主庄园,缴获枪支十余支,获款4000多元,壮大了游击队力量,点燃了红色革命的熊熊烈火,为红色革命做出了贡献。(编辑 李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