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文艺】
唐朝孟郊有诗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短短28个字
就让登科士子一扫困顿、
扬眉吐气的畅快得意跃然纸上,
因而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金榜题名”能列入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正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实施
使平民阶层的读书人有了
展示才华的途径与机会,
科举及第也有了
“鲤鱼跃龙门”的喻称。
鱼化龙的传说,
最早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
仰韶文化时期的图腾崇拜。
汉代的方志《三秦记》
有比较完整记载:
“龙门山,在河东界。
禹凿山断门一里余。
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
每岁季春,有黄鲤鱼,
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
一岁中,登龙门者,
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
即有云雨随之,
天火自后烧其尾,
乃化为龙矣。”
自秦汉起,
龙逐渐成为君主帝王的象征,
龙文化也与政治结合起来。
隋唐开始实施科举制度,
出身低微的布衣白身
也可以通过读书中举
进入仕途、跻身庙堂,
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念。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效应,
像极了传说中的
鲤鱼脱胎换骨、飞身化龙,
“鱼跃龙门”的典故
由此与人才选拔制度捆绑起来。
山西文艺设计推出
“鱼跃龙门”系列文创产品,
取材河津黄河渡口的古石碑纹样,
线条古朴细腻,设色取自中国传统壁画,
栩栩如生地将黄鲤越出高崖、
搏击风浪、腾云化龙的景象展现出来。
传说中鲤鱼跃过龙门的时候,
会降下风雷,鱼儿被闪电击中鱼尾,
天火烧过之处脱化为龙。
漫漫求学之路上,
必会有坎坷、有挫折、有懈怠,
唯有坚韧不拔、昂扬斗志、
步履不停,才能学有所成。
愿孩子们承乾坤之正气,
立天地之威仪,遇事成竹于胸,
所行风雨无惧,前程似锦,鱼化为龙。
本文来自【山西文艺】,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