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瓢,学名葫芦,别名瓠瓜,夜开花,经加工、晒干后即为干瓢,俗称葫芦条。要说干瓢,先要从葫芦说起,葫芦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吉祥物件,人们常将其挂在门口或摆放家中。同时,葫芦也是一种古老的食材,在中国,食用葫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诗曰:“匏有苦叶,齐有深涉”“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这里的“匏(páo)”和“瓠(hù)”,指的都是葫芦。将葫芦特有的白色果肉削成长条状,然后晾晒制成“干瓢”。以“干瓢”为主要食材烹饪而成的系列佳肴,就是在东方美食界知名的“瓠宴”。瓠宴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更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你知道葫芦的历史吗?
葫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在中国,古人认为人类的祖先伏羲与女娲是葫芦的化身。传说在大洪水到来之前,伏羲与女娲钻进葫芦保全了性命,洪水退却以后,他们成婚繁衍了人类。所以,葫芦无论在中国的远古还是在延续至今的民间传说中,都和人类的起源密切相关。上世纪70年代初,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发现了葫芦籽,这一发现不仅证明我国种植葫芦已有7000年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这一古老食材的国家之一,同时也证实了学者此前基于古籍传说所作出的推测——河姆渡遗址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
干瓢晾晒
史料记载,“葫芦”一称,自唐代开始流行,宋代以后,品种日趋繁衍,并传至亚洲其他很多国家。在日本,葫芦花又被称为“夕颜之花”,这种在傍晚开放、凌晨凋谢的白色小花,堪称“活在日本文学里的花”。在日本的文学作品《源氏物语》和《枕巾草子》中都有关于“夕颜”的浪漫故事。
两宋时期,市场经济得以发展,加之没有任何宗教饮食的禁忌,所以一些新奇的食物也被人们发明了出来。据《山家清供》记载:厨师将葫芦和面筋切成薄片,分别加料后用油煎,然后加葱、花椒油、酒,放一起炒,葫芦和面筋不但炒得像肉,而且它的味道也和肉味相同。后来,类似这样制法的油炸假河豚等已作为名菜出现在食店里,既美味安全,又经济实惠,从而形成民间饮食流行风。
葫芦的用途广泛,几乎渗透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匏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润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这说明古时人们就把葫芦当作一种蔬菜食之,并摸索出一套吃葫芦的方法,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可晒干,烧汤后气味清香,味道鲜美。考古植物学家游修龄曾撰《葫芦的家世》一文,列举多种用途,并谓“加与各国比较,全面利用葫芦莫如我国者,可谓举世无二”。而在知名大收藏家王世襄先生眼中,葫芦更有特殊的“体质”——因其美妙的色泽,可制成观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及工艺品,赏心悦目,养性怡情。尤以范制葫芦有名,其自然生成,造型结体,文字画图,悉随人意,可谓巧夺天工。
葫芦象征着富贵,拿起它摇一摇,里面的种子哗哗作响,象征多子多福;葫芦外形由两个相同的半球体组合,象征夫妻和谐美满,不离不弃;葫芦又与“福禄”同音,是富贵的象征。
你知道葫芦营养价值吗?
葫芦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被古人誉为“菜园之首”。中医认为,葫芦味甘、性平、无毒。据古代医书记载,鲜葫芦含胡萝卜素、维生素(B、C)、脂肪、蛋白质等。可生食或煎汤饮。其蔓、须、花、壳等均可入药。葫芦瓤及籽味苦、性寒。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葫芦主治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疗心淋、消黄肿”。这也正是古人为何要用葫芦来盛药的原因。
干瓢炖小鸡
干瓢红烧肉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葫芦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多种微量元素:从葫芦里面可以提取出胰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物质对胰蛋白酶具有抑制作用;葫芦富含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既可增加饱腹感,又能促进肠胃蠕动,近年来,膳食纤维已进入科学家的视线,被称为维持身体健康的“第七大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