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河南桑坡村疫情爆发:商户激增,代购潮涌,清洁工苦不堪言

  河南商报记者 王俊伟 见习记者 陈晟/文 记者 王访贤/图

  疫情后,双十一前,河南商报记者回访“中国皮都”孟州桑坡村。

  这是三年之后的回访。三年来,桑坡村第二产业(羊皮加工)从业主体已大幅消减,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从业主体则出现激增。

  这是疫情下的回访。相比去年,桑坡村外贸业务、尤其是出口业务大幅下滑,内需市场则狂飙突进。

  三年后,疫情下,在这个别样的乡村经济观察窗口,究竟发生了什么?

  【走访】

  灯火通明的豫北村庄

  已经是夜里10点,河南孟州的桑坡村里,仍然灯火通明。店铺里,商家忙着打包理货;店铺外,快递三轮车左右穿梭,忙着搬运。

  商贸大道、明达步行街、汇丰步行街、华鑫步行街……各种名号的商业街,纵横错落,紧密排布在这个村落的中心。每走几步,就是另一幅街景,另一个名号的商业街区。摄像机从夜空中俯拍到的画面,仿佛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兀自矗立于黄河北岸,周边是寂寂的茫茫夜色。

  这种繁忙的景象会一直持续到后半夜。

  所以,对于每年10月份之后进入商品销售旺季的桑坡村,对于这里的村民兼商户来说,新的一天,一般是从下午一两点才开始的。比如,对于村里U秀生活馆店主丁波来说,就是这样。“上午你们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正睡觉,没有听到。”

  桑坡村的上、下午几乎完全两样。上午的桑坡村,看上去和豫北大部分农村没什么两样——街道上看不到几个人,带着那冬日熟悉的冷清。只不过,桑坡村街道两边的轿车和洒扫街道的清洁工,比着其他村庄要多得多。村支书卢凤海说:“现在已经有20多个清洁工,但是仍然远远不够用。”清洁工们已经反复向他抱怨:“实在是干不动了!”

  那是因为,每到下午,来自河南各地,来自全国各地数不清的消费者、批发商、代购者,都会齐刷刷潮水般而来。“今年的客户比去年多得多。”

  【反差】

  疫情年的河南桑坡:村里陡增一千多家商户

  因为羊皮和雪地靴生意,桑坡村闻名全国。

  村子位于河南焦作孟州市城东8公里处,村里人口6500多人。据说,早在明代,桑坡的毛皮就已远销海外。

  世事沧桑,几经沉浮。改革开放之后,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桑坡人再次依靠毛皮起家,从事毛皮加工的农户占到全村人口近八成,毛皮业日渐成为桑坡村的支柱产业。鼎盛时期,桑坡人在河南、河北、内蒙古、新疆,乃至澳大利亚购买羊皮。3年前,也即2017年,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桑坡村时,孟州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一个村,消化了澳大利亚出口的80%的羊皮。

河南桑坡村疫情爆发:商户激增,代购潮涌,清洁工苦不堪言  然而,毛皮加工不仅费水,加工中产生的废水还有污染,这是皮毛加工厂的软肋,也是桑坡村的软肋,严峻的生态形势倒逼桑坡寻求新的产业转移方向。

  2018年7月起,桑坡村在两个月内停掉了135家毛皮加工厂,至目前已仅剩12家。

  工厂停掉后,空出来的地,一部分被规划成了产业园区,并建造污水预处理厂等,而另一部分,则陆续建成了各种名称的商业步行街,成了客商集散地。这直接造成了店铺和商户数量的倍数增长。村支书卢凤海说,去年实体商户不到500家,今年已经超过1500家。

  也有商户说,可能已经超过了1700家。KANGROO雪地靴店老板丁前程介绍,有人好像专门统计过,可能已经达到1750家了。

  可以说,千余家新增店铺,多数都是踏着皮毛加工厂的废墟起来的,而另一部分增长,则来自于广州、东北等外地商户的进驻。U秀生活馆店主丁波说,大部分是本地人,小部分是从外地进来的。

  吸引大家开店的原因很简单,“一是关掉加工厂后,都要找新的生意;二是因为去年的生意太好了!”丁前程提到,去年旺季,双十一前,他的日营业额能达4万元。

  村支书卢凤海介绍,去年全村的经营规模有16亿元。

  【喜忧】

  出口中断,代购回流,但客源“蛋糕”仍不够分

  为了治理污染,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工厂大幅缩减,商铺则大幅增长,第二产业在向第三产业转型。

  其实在桑坡人的计划里,不光要做商贸,还要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皮艺小镇。

  店铺数量激增的桑坡村,看上去正朝着目标发展。

  然而,灯火通明的交易场景背后,无法回避的是,疫情下,桑坡的外贸业务下滑严重。其进口量下降近三分之二,而出口业务则几乎接近于中断。

  综合下来,全村的羊皮加工量下降明显,去年大概有2500万张,而今年可能只有1500万张。

  与此同时,同样几近被切断的,还有国内代购者的海外业务——代购们不能往国外跑了。这一点,对于桑坡来说,反倒是成了内贸市场增长的机会。

河南桑坡村疫情爆发:商户激增,代购潮涌,清洁工苦不堪言  去年这个时候,代购们可能正忙着在日韩采购呢。而今年,因为疫情,代购们在双十一前转头瞄准了国内市场。而桑坡,就是他们看上的目标之一。

  大量代购涌入,桑坡村的商户则提供优廉的商品,从雪地靴到羊绒围巾、手套、保暖裤、羽绒服、汽车坐垫……甚至还有手包、香水。双方各取所需,各盈其利。

  桑坡村的宾馆价格,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盛况。每年旺季,代购们都会来到桑坡,每隔一段时间驻扎个三五天,住所通常是宾馆或者商铺老板打造的“网红之家”。往年,这些地方的价格,每天只要200多元,而今年涨到了300多元。这一价格,竟是附近孟州、巩义等县城商务酒店住宿价格的两倍。

  只是,客源增长的比例,显然没有赶上商铺增长的速度——客源“蛋糕”不够分了。“客人的绝对量比去年大,但是平均下来密度就小了,客人不够分。”不管是丁波,还是丁前程,都有这样的感受。

  丁波说,往年此时,每天出货量有上千单,今年同期只有四五百单。丁前程说,去年日营业额4万元,而今年则减半。

  承载在商户头上的压力,在代购身上也能窥得一二。比如代购者图图,她去年同期一周能够卖3万元左右的货,而今年一周卖了不到2万元。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往年去日韩等海外的代购者,今年大面积涌入、抢夺了业务。没有货源优势的代购们,就只能打打价格战。

  【戒瘾】

  自创品牌销售难

  进入桑坡村大门往里走,越显眼、地理位置越好的店铺,房租自然就越贵。只不过在往年,每间店铺年租金1.5万元,最贵的不过3万多元,而今涨到了5万元。有的地方还一铺难求。

  房租上涨,意味着还有需求、有市场。桑坡村,以往的羊皮加工地,如今成了皮毛制品集散中心。这里,吸引了不少来自外地的商家,包括来自义乌小镇的经销商。这些商户在义乌做阿里系线上销售,而货品直接从桑坡村发出。对于这些人来说,哪里有生意,就往哪里去,桑坡就是他们新的市场源头。

  但疫情下,消费降级。“我们店里100元以下价位段的羊毛裤最受消费者青睐。”“价格高的不好卖。”

  产品同质,缺乏自主品牌,缺乏差异化。据桑坡村一家羊皮厂的负责人介绍,目前独自创立品牌的商户,大概有10家左右。

  尽管,面向内销市场,一些商户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然而,“创”一个品牌要想“立”起来,谈何容易?

  “我也有自己的牌子,但是很难卖,没人买啊。”一位店主感叹。

  眼下,短时间内,沉浸在同质化里,比自创品牌要容易得多,特别是在双十一到来之前,桑坡皮毛制品的内销正逐步攀向一个顶峰,商家无不想抓住这个巨量的消费节点。

  自创品牌难卖,就不忍舍去现有的模式,这像极了桑坡村一家网红店的名字——“上瘾”。

  澳丽雅的老板杨涛介绍说,桑坡商户大都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但现有的工厂设备、技工、材料等不足以支撑他们创新产品。

  【转型】

  拉长产业链,桑坡人在探求新路子

  “今年应该会是(这几年的)巅峰了。”丁前程指的是代购者的数量。

  可以说,桑坡的商户和涌入的代购,在某种程度上是绑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如果待疫情得到控制,进出口通道和海外代购恢复,则未来,代购数量果真下滑的话,增长起来的店铺,势必客源更少。

  不过,桑坡人已提前下手,并以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在加速转型。

  村支书卢凤海介绍,一方面是拆厂治污,走环保发展的路子,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另一方面则是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再者是打造“记忆小镇”。

  这些看似宏观的规划,正被真实地刻印和体现在桑坡村的商业街、店铺和快递之中,它们相互连接且彼此影响。

  比如快递公司对商户的争夺战:顺丰、京东、德邦、中通等一众快递企业在此扎堆,在对商户的争夺战中,顺丰还是以肉眼可见的数量优势,成为了桑坡村多数商户的首选。河南商报记者注意到,市场里的顺丰快递车,“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在一条只有20多户商家的商业街道上,竟有4辆顺丰快递组队服务。店铺里,商家封装用的包装袋,也多是顺丰的。

  一家快递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桑坡)今年其他快递公司受到很大影响,生意都跑顺丰和京东那里去了。”

  商家如此解释:“这么多快递公司,顺丰只是贵了两块钱,但使用顺丰,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包裹里的商品‘很值’。”

  在当前境况下,商户寻求的未来的出路,或许能从顺丰的胜出中窥得一二。

  因时代浪潮的变化而一度陷入困境,桑坡人不止一次经历过,闯关过。

  未来的桑坡村,拉长产业链,在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上,相信将走出新的路子。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吴冰 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