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聊一聊如何在导弹面前科学地装B。
进入正题之前咱们先了解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攻击包线。
这是你的飞机,周围有一条闭合曲线,对方在曲线之内发射导弹就有一定概率击落你,在曲线之外发射导弹命中率是0,这就是攻击包线。
攻击包线的形状和导弹、飞机的各项参数性能、运动状态、战场环境参数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你的飞机静止不动时,对方从任意角度发射导弹,只要射程足够就能确保命中。
当你的飞机向前匀速飞行时,迎头攻击的导弹就会比追尾攻击的导弹更容易命中,因此攻击包线呈现前宽后窄的形态。对方从你的前半球和后半球发动攻击,最大射程最多可以相差5倍以上,如果你的飞机能实现持续2马赫以上的超音速巡航,则多数空空导弹对你的后半球是毫无威胁的,这也是为什么一款优秀的战机必须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原因。
上图是红外导弹的攻击包线,下图是雷达制导导弹的攻击包线,其中紫色部分导弹命中率极高,其余部分导弹命中率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有明显的下降。其中各种分区的名词在视频后面会详细解释。
当你的飞机大过载机动规避时,攻击包线就会呈现扭曲不规则的状态,也就是在各种兵推软件中常见的“动态发射区”。
驾驶战机装B的操作方法有两个:
1、 不要让对方战机进入攻击包线;
2、 如果对方进入了攻击包线,尽量避免紫色区域朝向对方;
之所以先讲攻击包线,是因为许多小伙伴对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都有一个误解,比如珠海航展中外贸型霹雳15E的最大射程是145千米,兵推软件中AIM-120D的最大射程是160千米,咱们自用的霹雳15的最大射程是200千米,那是不是导弹在最大射程之内就能嘎嘎乱杀了呢?
其实很多小伙伴认知里的“最大射程”应该叫做“杀伤远界”,即在这个范围内,导弹都是有一定几率击落敌机的。而现实中武器标注的最大射程的计算方法是:敌我迎头飞行,敌机匀速直线不做任何规避,用脸去接导弹,此时的敌我初始距离就叫最大射程。
馆长找到了当年记者对闪电10总设计师梁晓庚的采访,闪电10可查询到的最大射程是70千米,梁总明确了这个70千米是双方飞行高度均为10千米,速度均为1.2马赫测量的数据。总结一下就是:最大射程=导弹飞行距离加上敌机飞行距离。
这个统计方法的注水空间就很大,比如梁总提到的大毛R-77,在20千米高度,双方速度均为1.5马赫时,计算出的射程是100千米。高空空气稀薄,导弹能量损耗小,相对速度又很大,这样算出来的射程自然就很远了。那要是这么搞,我是不是可以定义任意一款空空导弹(飞行时间78秒)对三体人光速飞船的最大射程都超过2340万千米呢?
咱们在兵推中做个测试,这个粉圈是AIM-120D,160千米的射程,我们在射程内靠近粉圈的地方放一架悬停状态的F-35B,并且用E-2D将其火控锁定,手动控制发射AIM-120D,红字提示“目标不在动态发射区”,无法发射,而当我们让这架F-35B开启加力向右飞行时,则绿字提示武器可以发射。
我们可以大致画一下两架F-35B的攻击包线,就可以看到为什么第一架F-35B不在AIM-120D的动态发射区了。这说明了各型武器各自吹嘘的“最大射程”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空空导弹想要在最大射程命中目标,需要对方积极配合迎头飞行,并且不做任何规避动作,直接用脸接导弹才行。
前不久英国国防部网站曾披露,俄军一架苏57使用R-73M远程空空导弹在400公里开外击落了一架乌军战机,说实话,这则新闻的真实度馆长是存疑的,要么是通过夸张的战报向国会老爷要钱,要么就是二毛用脸接的比较准,否则这么炸裂的战果怎么不见大毛跳出来嘚瑟呢?
只要你肯想办法,就能做出足够漂亮的最大射程数字,但你要说这个数字在实战中有啥用?谁家好人会作死用脸接你的导弹呐?随便收个油或者稍微改变一下飞行姿态导弹就打不到了好吧,讲道理,其实在最大射程你想被击中的难度远大于你不被击中的难度。一般来说对方飞机在最大射程发射导弹的目的类似于鸣枪示警,逼迫你的走位,阻止你继续靠近。
因此在对方最大射程附近,你可以尽情装B嘲讽,同时保持机头指向对方,用火控雷达照丫,给丫造成心理压力。
接下来你决定继续向前飞进对方导弹的杀伤远界,注意了少年,从现在开始你哏儿屁的概率随着距离的接近是递增的。
空空导弹的飞行分为动力飞行段和惯性飞行阶段,在后半程的惯性飞行中,导弹只能依靠空气舵改变飞行姿态,不论是机动能力还是能量都远不及动力飞行段,在达到杀伤远界附近时,甚至导弹的速度会低于飞机的巡航速度,从而失去威胁。
只要在对方导弹命中之前调头飞出杀伤区,就可以避免被击中,你可以选择在对方的杀伤远界反复横跳,无限消耗对方导弹,但注意不要靠的太近,反复横跳之前咱先做个计算:
AIM-120D飞到100千米耗时78秒,假设我们开的是2.5马赫的歼20,78秒可以飞66千米,那么距离敌机100-66=34千米之外,都是我们的可逃逸范围,发现对方发射导弹立即大过载调头撒丫子跑就没啥危险。美中不足就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机头无法指向对方,从而丢失目标,鬼知道下次你回头时会看到什么。因此在对方杀伤区可逃逸范围内装B时,是有一定风险的,靠的越近风险越高。
如果你觉得还不刺激,那么我们可以继续前进,闯入对方导弹的动力飞行段,也就是常说的“不可逃逸区”。导弹的迎头不可逃逸区要大于追尾不可逃逸区,我方飞机的机动性和动力越强大,不可逃逸区就越小,兵推软件中不会标注这种动态变化的不可逃逸区范围,咱们也就不做定量计算了。
小伙伴们可能对“不可逃逸区”有一些误解,认为在这个区间发射导弹是100%命中的,其实不然,这里的不可逃逸指的是对方战机以最大过载反向逃跑也无法摆脱导弹的追杀。虽然嗝屁的概率很大,但仍有一定的装B空间,接下来馆长给各位上一点科技和狠活。
首先我们得判断对方是否发射了导弹,在超视距作战中如何判断对方是否发射了导弹呢?
在对方准备向你发射导弹之前,你的雷达告警接收机一定会收到对方持续的雷达照射信号,说人话就是你被火控雷达锁定了,这个火控锁定可能来自于对方战斗机也可能来自于对方的预警机,但仅凭这一点是无法判断对方是否开火了的,现代空战中,空空导弹飞行的前半段一般照惯性导航系统的指引飞往预定拦截点,同时根据机弹制导数据链实时更新目标坐标信息以修正弹道,一个比较可靠的证据就是如果你的雷达告警接收机足够灵敏,接收到了对方的机弹制导数据链信号,那么对方大概率发射了导弹,这个方法并不保险。
因为如果对方采用定向制导,在导弹飞行过程中对方的制导指令信号主瓣大概率是不会指向你的飞机的,你雷达告警接收机的灵敏度又无法接收到较弱的旁瓣信号那就比较危险了,对方也可以向你发射假的制导数据链信号,诱使你提前机动规避,装B不成蚀把米,这就比较尴尬了。
你可以观察对方战机的飞行姿态,如果发现对方机头始终指向某个方向,并且有规律地调整航向,那么对方很可能是在给导弹提供导航数据链。但这种方法也不保险,因为先进的空空导弹基本都实现了“发射后不管”,在你眼中对方好像一直在机动,其实在暗地里,对方的机载雷达完全可以通过雷达旁波瓣向导弹传送信息,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更可怕的是对方还可以玩A射B导,完全静默攻击,承担发射任务的A机完全不用开启机载雷达,你最多只能感觉到和B机的雷达接触,对方AB机通过类似link-16这类数据链便可完成暗度陈仓的火控制导信息同步,下一秒,你就会毫无征兆地发现数枚空空导弹从各种诡异的方向向你射过来。
A射B导听起来很简单,但实现起来却有着相当的难度,如果A机同时发射和制导,会自然建立起坐标校准及中继信号的频率、编码协调,但是改成了第三方提供中继制导,受惯导系统精度的限制,不同载台之间很难做到同步,微小的误差就会使坐标信息差之千里。小伙伴们可以猜一下目前有几个国家能真正玩得转A射B导这种花活的?
在实际的超视距空战中,己方机载雷达或者预警机正好发现来袭导弹的概率是非常低的,馆长在兵推中做了测试,歼二零发射的霹雳十五直到接近到F-15 一二十公里的地方,才会被对方的机载雷达和红外光电探测系统发现。
更多的时候你需要通过观察对方飞机的飞行姿态来进行辅助判断,通常在发射导弹后敌机会进行一个偏置(Crank)机动降低接近率压缩你的攻击包线以提升它自身的生存率,这可以作为敌机发射导弹的一个佐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之下,飞行员的判断往往可以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
现在假设你通过丰富的经验判断出对方已经发射空空导弹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预估导弹和你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因为对方不论是直飞弹道还是高抛弹道,在燃料耗尽后能量是递减的,如果你发现的是四五十岁一样软趴趴依靠惯性飞行的导弹,那么大概率是中远程空空导弹,如果你发现的是十几岁一样嗷嗷猛的导弹,那么恭喜你大概率是近程格斗弹。接下来你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消耗对面导弹的能量。
馆长大致画了个导弹能量与距离的图示,不论是直飞弹道还是高抛弹道,可以明显看出应对末端机动目标时,导弹的能量都会急速衰减。也印证了那句老话叫做:生命在于运动。
消耗导弹的能量有两种办法:
1、逼迫其改变飞行姿态,导弹每次姿态控制都会极大消耗剩余能量;
2、勾引导弹进入低空稠密大气,让空气阻力去消耗它的能量。
如何逼迫导弹改变飞行姿态呢?
我们把战场简化到二维空间:
这是来袭导弹,这是你的飞机,连线是基准线,你的速度是VB,和基准线的家教是β,导弹的速度是VA,和基准线的夹角是α,又叫导航角,假设导弹刚好打到你,那么我们得到了一个碰撞三角形,根据正弦定理可以得到这个等式,化简后可得导航角α的公式.
要迫使导弹改变飞行姿态,就要增大导航角阿尔法,从公式可以看出阿尔法分别和飞机的速度VB、飞机与基准线的夹角β的正弦值成正比,
那么装B的办法也就有了
1、 增加VB也就是飞机提速;
2、 尽量让战机方向基准线呈90度;
考虑到同时要吸引导弹到低空稠密大气中,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提速向地面方向翻转即可。
如果你此刻距离导弹比较远,不要在对方刚发射导弹时就立刻上蹿下跳,假设对方导弹距离你100千米,你一个滑铲横向窜出去500米,根据反正切函数,对方导弹只需要小小偏转0.14度就可以了,基本浪费不了多少能量。你需要做的就是直视对方导弹,做一些比较温和的规避手段,顺便思考一下是逃跑还是继续装B等导弹靠近。
你决定继续装B,硬钢到底,现在对方导弹已经接近到十几二十公里了,你的雷达告警接收机已经接收到对方导弹雷达导引头的信号警告,或者你的红外光电探测系统已经嗷嗷提示导弹来袭警告了,下面你需要判断对方导弹的导引头类型。
面对不同的导弹有着不同的装B策略。如果你接收到对方导弹的雷达制导信号,那基本可以判断对方是有雷达导引头的。
我们应该如何面破解雷达导引头呢?
从攻击包线可以看出,在你飞机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引信性能限制区和脉冲多普勒雷达盲区的重叠蓝色区域。
先说引信性能限制区,空空导弹一般不是直接命中目标,而是在接近目标时依靠激光或者红外近炸引信引爆弹头,通过破片或者连续杆战斗部摧毁目标。导弹从侧方接近目标时,与目标交会时条件变化很大,引信甚至会收到干扰,导致弹头起爆后未能形成有效的杀伤区,因此该区域导弹MISS率比较大。
那什么是脉冲多普勒雷达盲区呢?
脉冲多普雷雷达分为脉冲模式和多普勒模式,脉冲模式是根据雷达波回波的时间差计算目标的距离,这种模式不具备下视功能,因为地面回波的强度要远大于飞机的回波强度。这时就需要采用多普勒模式了,机载或弹载多普勒雷达会自动过滤掉载台的运动,因此我们把发射平台固定为空间的一点,向地面发射雷达波回波的频率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
这是你的飞机,如果你正向左飞行,随着你和敌机的距离不断接近,回波频率会逐渐升高,如果你正向右飞行,随着距离越来越远,回波频率会逐渐降低。多普雷雷达就是根据捕捉到的回波频率变化,过滤掉地面目标的杂波,从而下视捕捉到你的飞机。
但多普雷雷达有一个盲区,如果对面时刻保持侧面朝向雷达,那么对方飞机的回波频率是不会有任何变化的,会被当做地面杂波被过滤掉,从而实现隐身。因此战机两侧就是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盲区。
为啥这个区域又叫“仰视限制区”呢?
因为对方要想在这个区域捕捉到你的飞机,就必须把雷达切换到脉冲模式,由于该模式没有下视能力,对方必须保持高度小于或者等于你的飞机。因此该区域又被称作“仰视限制区”。
值得庆幸的是,不论是对方预警机、战斗机、还是高抛弃发射的空空导弹,都不太可能低于你的高度。如果你非要作死闯入对方地面火控雷达的地盘,那另当别论。
知道了这个原理,我们就知道了应该如何面对导弹的雷达导引头科学地装B:
你可以选择滚动机动:
这是向左机动目标的攻击包线,对于雷达导引头来说,由于目标的连续向左转弯的动作,包线图变得极不对称,目标左侧的雷达侦测盲区大大扩大,从而使对方火控雷达无法为中途飞行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稳定提供火控信息,或者是对方弹载脉冲多普勒雷达无法持续跟踪,突然丢失目标信号而脱锁。
你也可以选择3/9机动,也就是把你飞机的三点钟或者九点钟方向朝向来袭导弹,快速下高。在导弹逼近你的时候,推满加力在垂直于导弹与你连线的平面朝地面拉一个大过载,低空主瓣杂波的多普勒滤波问题对雷达导引头来说,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此刻在导弹的眼中,你的飞机将会瞬间隐匿于强大的地面杂波之中,如果你同时释放了拖曳诱饵,充分发挥两点源诱偏效果,那么将会极大增加导弹的MISS概率。
如何在对方战机机动规避时判断发射时机是一个公认的难题,我们把对机动目标的攻击包线图称为“动态发射区”。导弹生产商在研制过程中一定会通过大量的模拟和试验,提供导弹在面对各种对手在各种状态下的包线图。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肯定不能靠飞行员人脑记忆,在实战中都是靠电脑辅助进行动态发射区的判断,如果不能得到完整的导弹攻击包络线资料,再先进的战机也无法充分发挥导弹的性能,美国出口的AIM-120都是不提供完整的动态发射区资料的,因此那些花大钱买美国武器国家的大怨种飞行员被迫只能以比较保守的方式来估算动态发射区,这是外购武器必须承担的风险,谁让你没能力自研武器呢?
另一方面,馆长往期视频中一出现空战场景,就有小伙伴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歼20出场。别国武器想要获得歼20的完整攻击包线图,巴不得在战场上多跟你遭遇几次,还记得之前歼20和F35的近距离接触吗?你以为只是有礼貌的贴贴吗?相信双方回去之后,会立刻马不停蹄地完善自家导弹的攻击包络线数据库。作为一款先进的战机,实战次数越少,它的威胁性就越大。
小伙伴们猜一猜,如果你用同样的办法对付红外导弹会是个啥结果?
这是红外导弹的攻击包线,人家根本不存在滤波问题,因此不用考虑雷达盲区的问题。
红外导弹的杀伤区域主要集中在目标机头两侧和尾部,红外导弹是空中肛肠科主任,专职咬尾,你如果胆敢开启加力,你得先考虑一个问题:红外导引头的探测距离和你尾喷管温度的平方成正比,典型的涡喷发动机开启最大加力时,红外导引头的探测距离会提高四倍;如果你采用了涡扇发动机,不好意思,红外导引头的探测距离会达到十倍。在红外导弹眼中您太阳一样的尾喷管会比老八的腚还耀眼!在先进的红外焦平面阵列凝视成像导引头眼中,大致是酱婶地,上面还写着六个大字“移动的二等功”。那么如何应对?
小伙伴们注意到你机头正前方那片“导引头盲区”了吗?红外导引头为什么会存在盲区呢?我们都知道,任何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向外界辐射红外能量,不同材质的热敏原件会对不同波长频率的红外光产生热敏效应,从而生成电信号,这是红外传感即基本的工作原理。不同的材质只能看到特定波段的红外光。
举个例子:开启加力后的尾焰辐射1~3微米的短波长红外线;
此时尾喷管的温度在600~800K,辐射3~5微米的中波长红外线;
使用老式的短波红外感应材料硫化铅就能看到;
机体与座舱罩反射的太阳光属于中长波红外线;
使用硅化铂就能看到;
而飞机蒙皮与空气摩擦辐射的是长波红外线,对于机体正前方来说,由开于遮蔽了辐射强度最高的发动机尾喷管与尾焰,只有通过碲镉汞这类长波红外探测器才能捕获。
全世界第一款投入实战,并有击落飞机记录的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其搭载的锑化铟凝视焦平面导引头,号称具有全向攻击能力,锑化铟和碲镉汞相比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低廉,但其只能捕获中波红外线,战机正前方的社辐射谱段基本上都不落入其导引头的敏感区,因此在战机前方存在一个大约60度的导引头盲区。
为啥不选用感应长波的碲镉汞材料呢?价格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虽然军用武器为了实现性能一般是不计成本的,但军火商毕竟都是商人,考虑成本情有可原;最主要的原因是机载平台计算机性能的限制,自然界处于长波红外辐射范围的物体非常多,地球本身的热辐射最强的波长约为9.7微米,就是属于长波辐射。
导引头要想在机器嘈杂的背景中将目标识别出来并实时跟踪,牵涉到的运算量太大,技术难度太高,一般的机载计算机是无法完成的,说道这里插个题外话,各位都听说过拦截空地导弹、拦截地地导弹,有谁听说过拦截空空导弹的?是空空导弹无法拦截吗?说到底还是弹道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卡着呢,防空导弹一般都配有体积庞大弹道计算机,用于解算弹道,小小的飞机是无法搭载的,再说了,有那个能力我多拉一卡车导弹不香吗?因此在空战中都讲究先视先发,以攻为守。有可能将来量子计算机有了重大突破,对空空导弹的拦截能力将会成为六代机的标配。
扯远了哈,机头部位的导引头盲区至少在目前来说是会长期存在的。
接下来咱们了解一下如何摆脱红外导弹,在红外导弹的攻击包线图中,你座驾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个“导弹机动性能限制区”顾名思义,导弹在这个区域,机动能力是不怎么够用的,想要飞出红外导引头的视场,需要了解红外导引头的瞬间视野和角速度。
常规红外空空导弹的瞬间视野都限制在1.5到4度之间,导弹的视野指的是导引头在万向架上的活动范围,导引头角速度指的是万向架驱动导引头跟踪目标的速度,初代红外导弹角速度只有每秒10到12度,以AIM-9M为代表的第三代红外导弹角速度可达每秒30度,现代IRIS-T导弹角速度可达每秒100度。跟踪能力得到了巨幅提升。加之导弹在动力飞行段,动辄几十个G的机动能力,许多小伙伴可能会选择双手脱离键盘,你那撑死八九个G的过载凭啥跟人家比划?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斗牛大家都看过吧?牛的机动能力肯定超过斗牛士的,那为啥有经验的斗牛士能轻松躲过牛头人的野蛮冲锋呢?
这就是G值的奥妙了,导弹的G值越高,代表着它改变速度方向的能力越强,现代空空导弹往往会宣传自己的G值有大几十,这叫“可用G值”,然而在近距离空战中,“需用G值”明显更有意义。
“需用G值”指的是在当前战场环境下,导弹需要做出多大的机动才能咬住目标。导弹和目标相对速度越大、速度夹角越大,需用的G值也就越大。
当2马赫的导弹和1.5马赫的飞机相对飞行,距离800米时,导弹的“需用G值”为40~50个G;如果导弹和飞机夹角达到了90度,也就是飞机侧面面对导弹,那么即使是矢量推进机动能力达到70个G的导弹也仅只是一定程度上提高一点命中率而已。
当今的空战中,超过4马赫的导弹、配备矢量发动机、速度超过2马赫、能做各种超机动的战机不在少数,您还觉得导弹几十个G的机动能力够用吗?因此在红外导导弹攻击包线中,你飞机两侧会分别有一个导弹机动性限制区。这也是你面对红外导弹装B的重点所在,
因此面对红外导弹,你正确的装B姿势是,关掉发力,机头指向来袭导弹,让对方始终处于导引头盲区,并且保持较大的相对速度,瞬间甩出大量面源干扰弹,确保干扰弹覆盖导弹导引头的大部分视场,并完全遮蔽本机轮廓,在足够近的距离,迅速加力开启大过载,让对面导弹进入“导弹机动性限制区”,使得对方“需用G值”最大化,趁对方没反应过来之前,你是有一定几率飞出其导引头视场的,相信馆长,绝对刺激。
那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隐身的,无法通过对方动作判断导弹发射时机、A射BCDEFG导,无法收到机弹制导数据链、拥有丧心病狂的双脉冲发动机,无法准确判断不可逃逸区、全程悄无声息飞到你跟前突然暴起尾焰,雷达红外复合制导的对手,阁下应该如何应付呢?
这个就更简单了,举起你的右手,掌心朝向自己,拇指、食指、无名指和小拇指握拳,然后低下头,看到那条黄黑相间的绳子了吗?用左手拽一下就好了。只要你有命回去,报出对手的名号,相信军事法庭的陪审团老爷们会理解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