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中国农业博物馆张苏:物候历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一、什么是物候历?
物候是指动植物与当地生态环境协同进化而形成的生长发育节律现象。根据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活动变化节律,人类制定了“物候历”这一时间制度,用于指导生产活动。在二十四节气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就是“物候历”。
二、原始社会的物候历应用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物候历被广泛应用于渔猎活动和早期的农业生产中。例如,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以秋天的“五花山”为标志捕大马哈鱼,以野玫瑰开花为标志捕产卵鲤鱼;云南贡山的独龙族人,以桃花期和布谷鸟求偶期为标志安排春耕春播活动,等等。
三、二十四节气的诞生与意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据公元前2世纪的《逸周书·时训解》记载,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一候均以一种物候现象相应,称为“候应”。尽管七十二候的“候应”繁多,但二十四节气及其对应的物候仍然是最常用的。
四、古代节令农谚与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很讲究节气物候,流传在神州大地的节令农谚很多。例如:“不懂甲子莫算命,不懂节气莫种田”、“百姓不念经,节令记得清”、“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等。二十四节气及“节气物候历”对中华农耕有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五、二十四节气的三大作用
1. **劝农籍田**:我国古时以“春为岁首”,立春是开年元日。这一天,举国上下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春”活动,以示重农爱民。
2. **敬授农时**: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和农事制订的,其他地区只能作为参照,要求各地制定当地的“农事历”。
3. **测天占候**:古人在节气物候的实践中发现,物候异常可以用于预报某种灾害,如“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愁”等。
六、二十四节气的现代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功能正在逐渐褪去。但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知识、文化价值以及与此相关的民俗活动,仍在继续传播和使用。它在中国人民心中蕴藏着的深厚民族情感和悠久历史记忆,川流不息,地久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