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逄志成
逄志成,1930年生,1952年从青岛某中学被选拔到山东邮电干部学校报务班学习,同年分配到淄博工矿特区邮电局任报务员,属于建国后党组织为淄博培训的第一批人工报务员、淄博市邮电局第一任报务班长、淄博市第一个电传报务员,第一任电报站站长,1974年后离开报房,从事组织人事管理工作,1990年退休前系淄博市邮电局人事科长,现年92岁。逄志成在报务岗位上工作了22年,是淄博邮电报务业务的创业者和元老,开创了淄博邮电报务工作的诸多第一,本身就具有传奇色彩。由于长期任报务员,逄志成现在头脑清晰,对过去的电报业务的人和事记忆犹新。本文是日前逄志成老人讲述的他在建国初期淄博邮电报务工作创业阶段的故事。
一张老照片看建国初期报务人员的构成
1954年淄博市邮电局报房全体同志合影
上图“淄博市邮电局报房赵振中同志临别纪念”是淄博联通档案室保存的建国后淄博市邮电局报房工作人员最早的照片,时间是1954年,那时,淄博还没建市,称淄博工矿特区,中共淄博工矿特委、人委驻博山城四十亩地,那时的淄博邮电局叫淄博中心邮电局,局址驻博山西冶街,除分管博山邮电业务外,还辖张店、淄川、周村邮电分局。
建国初期,手摇发电机供电电台工作场面
逄志成回忆,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原因,淄博的长途通信电路全部被阻断。1949年9月,首先开通了博山至济南的无线电台电报电路,沟通了淄博工矿特区与济南的电报通信;1950年9月,开通博山至济南的有线电报电路;1951年,博山、张店、淄川、周村之间开通有线电报电路。报房开始设在博山报恩寺(建国初期邮电分设,当时是博山电信局);1953年迁入西冶街淄博市邮电局二层楼内;1961年底,随淄博市邮电局迁往张店火车站附近的洪沟路1号。
1953年建成的博山西冶街淄博市邮电局办公楼,现在产权归博山邮政局
建国初期,淄博市邮电局报房工作人员构成如图片所示,前排从左至右:王鹏南(早期的国民党军队报务员)、赵振中报务员(地主出身)、刘琴一报务员(地主资本家出身、日伪侵占山东时期的报务员),后排从左至右:孙洪昌(送报员兼手摇发电机摇机员)、蔡师傅(送报员兼手摇发电机摇机员)、李承郡和逄志成都是建国初期由地方政府选拔的进步学生、经山东省邮电干部学校培训后分配淄博邮电局的报务员。
现在淄博联通展览馆收藏的各个时期的电台
通过图片人物可以看出,一是报务员无论哪个时期都属特殊人才,当局政府都是根据巩固政权需要,严格选拔符合政府需要条件的人员,并加以重点培养使用;二是建国初期,淄博邮电局报务人员构成的多样性,有原国民党军队军人、日本侵占山东后日伪成立的华北电报电话公司人员、中华邮局的旧职人员和我党培养的进步学生。从人员构成的多样性上可以看出,我党在抗战时期和人民邮电成立初期对原国民党政府的旧职邮电人员采取的是积极争取留用的政策。建国后,随着政权的稳固,政治运动频繁,对从事报务员特殊岗位(因建国初期的报房大都使用无线电台)的旧职人员开始实行“清队”政策,即1954年起,山东省邮电管理局在全省统一开展要害岗位“清队”工作。
早期的普通电报底稿(正面)
逄志成说,那时全省邮电系统的报务员由山东省邮电管理局挂牌直接管理,报务员的去和留由省局直接负责。当时,淄博邮电局长刘德文(老红军干部)还想做工作留住赵振中,但是最后还是没能如愿。
早期的普通电报底稿(反面)
省邮电管理局和公安部门联合办理“清队”,陆续将王鹏南、赵振中、刘琴一调离报务员岗位:王鹏南由于历史问题被公安机关遣送回原籍诸城农村(逄志成回忆王鹏南回原籍后因生活困难,曾回博山找过我们,因为是老邻居,大家为王鹏南的三个小孩筹集了部分旧衣物);赵振中调离邮电系统后安排得不错,进入烟台市粮食局任会计;刘琴一由于电报业务技术棒,加之多才多艺(有书画等特长),继续留在淄博邮电系统任会计直至退休;李承郡、逄志成成为淄博市邮电局报务技术元老,二人如同革命的种子,在艰苦的条件下,挑起了淄博邮电局报务岗位的重担,先后都担任过报务班长、报务教员,为淄博邮电“传帮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报务员,在特定的年代,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电报是党政军的重要通信工具
1955年,淄博市邮电局电信股全体同志合影,这是淄博邮电电信股第一张照片。
上图说明:1955年5月,随着淄博市的建立,淄博市邮电局挂牌成立。这是淄博市邮电局第一批报务员、话务员(全体女士)、电信营业员和电报投递员。为了铭记这些电信业务的创业先驱,现将通信先辈姓名标注如下(从左至右依次排列):
后排:张华、秦美珍 、施华、苏玉荣(首任话务班长)、贾玉桂、韩素芬 、(右一?)
中排:王俊生、郭洪俊、(左三?)、李承郡(报务员)、刘克勤、逄志成(首任报务班长)、乔严凤
前排:李竹奇、赵炳贵、胡兆臣、徐股长(电信股长、军转干部)、王曰田、孙洪昌、李延文
(?:还没查出姓名者,望知情者与作者联系,据逄志成回忆建国初期,淄博市邮电局属于政府部门,邮电员工工作变动地方政府可以直接管理)
电报投递员田文勇,背景是博山西冶街淄博市邮电局大门
逄志成回忆,建国初期,淄博工矿特区与济南只有一条电报电路,线路十分繁忙,当时的电报主要是传递工矿特区党政军的电报,特别是晚上八至九点,济南统一向全省各地邮电局发军事电报和政务专电,这种电报是通报,电路要提前调通,济南发电报时各地市邮电局不许打断或干扰济南,只能抄报,要提前准备好铅笔等工具,一抄就是两、三个小时。逄志成说,抄完电报累得腰酸胳膊疼,胳膊都抬不起来,手也发不出电报;开始时,驻淄博邮电局的军工组代表(军人报务员)想帮助抄报,但是,因为太累,人家坚持不了。逄志成讲述,政府及军队电报,报务员只管抄收,不负责译电,要求8分钟内,从博山西冶街邮电局报房送到四十亩地淄博工矿特区和驻军办公地,两个送报员分秒必争,轮流送报,确保电报的投递时限。
差点酿成政治事件的电报差错
建国初期,电报是被党政军和企事业单位广发采用的主要通信手段,由于建国初期的电报电路经常造成阻断,淄博邮电局报房积压的电报一摞一摞的,这样,报务员处理成批电报时就无法按部就班。
1960年淄博市邮电局报房全体人员,后排左三李承郡
上图说明:从左至右依次为:
后排:庞希文(投递员)、曹业信(机务员)、李承郡、王立群(投递员)、王书朋、徐德学; 前排:姜洪礼、孙美珍、王光芳、白廷英、逄志成(班长)
1958年大炼钢铁时,《大众日报》社记者通过电报传递稿件。《大众日报》刊登的反映淄博市大炼钢铁先进事迹的报道见诸报端:淄博的“三吨小高炉日产六吨”。结果潍坊市政府派人前来取经后,淄博才知道报纸给刊登错了,原稿文字是“六吨小高炉日产三吨”。政府就要求查明原因,一查才知道,当时是报务员李承郡值班,由于电报积压太多,电报营业员来不及译电(汉字翻译成电码)就把记者手稿拿给了报务员,由于李承郡业务比较棒,艺高人胆大,违反操作流程,直接看着汉字发电码。因为,缺少译电环节,只凭手稿,很难判定责任人,此事因为后果不算严重,也就不了了之。
从左至右:酿成政治笑话的姜洪礼、孙美珍(人工发报)、孙凌元(人工抄报)、沈习良(电传发报)
从上面图片“以钢为纲”的标语可以看出明显的时代感:1959年的淄博市邮电局报房
1966年,博山邮电局报房发生了一件“政治”事件。当时的报房班长、复员军人、共产党员姜洪礼,将电文“祝毛主席万寿无疆”错发成“祝毛主席万寿无用”。因为“疆”字电码:3984;“用”字电码3938,容易混淆。在文革期间,这可是一件政治大事件,惊动了公安部门,在追查中了解到责任人姜洪礼的身份后,公安部门不再追究,淄博邮电局顺水推舟当作一般业务差错处理,让姜洪礼躲过一劫,后来此事在业内演变成“笑话”流传。
从济南背来淄博市第一台电传机
报务员白廷英电传发报镜头(1959年)
1958年9月,淄博市和惠民专区合并成立淄博专区,在张店成立淄博专区邮电局,下辖淄博市邮电局和原惠民专区邮电局所辖的无棣、沾化、临邑、乐陵、邹平、垦利、广饶等12个县级邮电局(相当于现在的淄博、滨州、东营三市),惠民专区行署所在地北镇通往各县和济南等地的电报电路全部迁移到张店,张店邮电局报房实际承担的是淄博专区邮电局的电报通信任务,电报通信量居高不下,当时的张店邮电局报务员多达24人。为提高电报传递效率,实现电报传递由人工向机械化的转变,逄志成奉命从博山前往济南学习电传发报技术。
1959年,逄志成任张店邮电局报房班长,一人承担淄博专区邮电局报房电传发报重任时与全体报务员合影
上图说明 张店报房报务员从左至右依次排列:
后排:范士银、田茂方、高英台、王炳泉、段延荣、(右一?)
中排:沈玉堂、周建亮、岳俊峰 、宁允明、荆向坤、董清源
前排:焦方生、王云秀、刘永启、张桂兰、赵成玉、逄志成
1958年12月,逄志成从济南学成归来,同时背回来淄博市第一台电传收发报机,由美国生产的55型电传机,开通了张店(淄博专区邮电局)到济南的电传电路。电传机的特点是能够双工同时作业,即一台机器在发电报的同时又能接收电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电报的传递速度。逄志成说,该设备对线路质量要求高,必须是铜线,否则容易出现乱码错码。该机器质量可靠,虽然负责维护机器的机务员无维修经验,但是在使用中基本不会出现设备质量问题。
逄志成、李承郡在淄博专区邮电局举办的技术比赛中已成为裁判员,和局长“平起平坐”了
上图说明:1960年6月,淄博专区邮电技术比赛中,逄志成(二排右二)、李承郡(二排左三)成为裁判。淄博市邮电局长张涛(二排左四)、副局长张法祥(二排右四),前排中为比赛获奖报务员高英台。
当时的张店邮电局设在淄博火车站广场边上,逄志成担任了张店邮电局报房班长,承担了淄博专区邮电局报房的管理责任。由于只有逄志成一人会电传发报,所以,张店至济南电传电路开通后,逄志成每天上电传机发报时间是早上九点至晚上八、九点,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逄志成一人发报,高英台、沈玉堂、宁云明三人收报,接收和处理电传打字机打出来的济南来报,逄志成的工作量是一人顶三人。由于长期神经高度紧张加之不能按时吃饭,逄志成落下了胃病。半年后,高英台等三人在晚间电路不忙时能上机联系电传发报,一年之后,高英台、沈玉堂、宁云明陆续上机值班,逄志成方才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1972年淄博电信局电报站全体人员合影
上图说明: 1969年至1973年,淄博市邮电局实行建国后第二次邮电分设,淄博市电信局实行军管,逄志成任电报站站长,范垂祥(图片军人)任电报站政治指导员。图为1972年欢送亓华入伍时电报站全体人员合影,背景是刚刚建成的位于淄博火车站附近的邮政综合楼,当时报房就在该楼内(现在该楼已拆除,原址已建成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病房大楼)
前排左起:范本文,刘颀,李万昌,亓华,范垂祥,张成荣,李永,张志爱;
第二排左起:李勤,刘新英,孙美珍,卲玉英,由春华,刘国英,扈志平,金芝莲,邵长春,吕佩鑫;
后排左起:曹业信,蒋衍恕,王云秀,冯湘林,赵树峰,光辉,高英台,李中兴,房恭明,杨延成,袭建富。
1982年报务员李宗水在萌山水库电台防汛值班
逄志成在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说起电报的故事滔滔不绝,一气呵成,特别是汉字的电码,还是记忆犹新,提到当年济南向各地市发政府专电和军电时的提示短语时,嘴里发出:“滴滴答答”的电码声,仿佛又回入到七十年前的工作状态。接近中午12点,我们向逄志成老人致敬告别,逄志成老人一个劲地说,见到你们很高兴。我们提出为他拍照留影,逄志成认真地换了件衣服配合我们拍照。
1986年的淄博市邮电局报房已鸟枪换炮,全部实现了电传化和转报自动化
逄志成现在是淄博联通的退休老干部,生活还能自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淄博的邮电通信事业,为淄博邮电初期的电报通信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祝逄志成老人健康长寿,也祝愿淄博联通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1991年开办传真电报业务
上图说明:1991年,随着淄博程控电话网的建成和发展,淄博市邮电局开始发展传真电报业务,当年发展公众传真用户238户。图为1992年9月山东省第十六届运动会期间,淄博市邮电局在组委会工作人员和记者下榻的鲁中宾馆以及临淄、周村、张店五个赛场都开设了电传室,安装了传真机,为记者发稿和比赛成绩统计提供传真电报服务。图为组委会工作人员苏博(左)正在鲁中宾馆电传室签收各赛场发来的比赛成绩的传真电报。传真电报开办后大大方便了记者和企事业单位的文件传递,再也不会出现“三吨小高炉日产六吨”和“万寿无用”的笑话了。
1969年至1973年,淄博市电信局实行军事化管理的纪念照片
1969年12月邮电分设,淄博市电信局归淄博市人民武装部领导, 局设党的核心领导小组,下设政治处、电话站、电报站、线路工程队、博山、淄川、周村电信分局。军队干部进驻电信局各单位任实职。1973年7月,电报站长逄志成(二排左三)及副局长秦永文(前排右四)、副局长刘湘庭(前排左四)等机关干部与带领他们工作战斗了四年的军代表——淄博市电信局政委肖省三(前排中)、副政委杨云香(前排左三)、政治处主任霍震岭(前排右三)、副主任崔乐彦(前排右一)、行政科长吴佑庭(前排左一)、电话站指导员公维厚、线路工程队指导员巩润召、电报站指导员范垂祥(二排右四)合影留念。1974年1月,军代表撤出后,淄博市电信局与淄博市邮政局合并成立淄博市邮电局。
1993年5月21日牟平发淄博电报原件
上边第一行从右往左:电报的原来号,牟平—烟台的流水号,烟台—济南的流水号,济南—淄博的流水号。
第二行,电报种类,发报局名,原来号,字数,日期,时间。
第三行,收报单位的电报挂号,收报局名。
第四行至结尾,电文。
从电报流水号可以看出一封电报的传递路径和次数:牟平到烟台;烟台到济南;济南到淄博。
逄志成老人近影
附:淄博电报业务简介:
电报业务1885年在周村开办;1949年9月,博山电信局用两部无线电台与济南联络,恢复电报通信;1950年8月,随着有线电报电路的架设开通,有线电报业务成为主力,无线电台成为战备电台。长期以来,电报业务成为对党政军民普遍服务的重要工具,主要种类有国内、国际电报、传真电报和用户电报。进入二十一世纪,电报业务日渐萎缩,2012年4月停办,电报业务结束了128年的沧桑历程。
历史图片提供:逄志成、李圣喜、沈习良、孙美珍、李宗水、王军
资料整理:淄博联通展览馆 崔明 欣雨
2022年6月27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