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虎岭,他倒是狠心绝情,接连三次打碎过去的爱人。自以为从此不会再有牵挂,可你也明白,他心里根本没有放下,不然也不至于成了佛,仍要执意逃离灵山。舌尝必思,多情易折……”
游戏《黑神话:悟空》话题火爆出圈,其中白骨精和孙悟空的纠葛引发讨论。白骨精在游戏中出现不多,在一只老猴子的上述这段过场旁述中,白骨精似是孙悟空的旧日爱人,却在白虎岭被打死三次,孙悟空成了“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的负心汉。
《黑神话:悟空》
有评论说得有趣:“原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家暴行为,而唐僧实在看不下去了才驱逐孙悟空。”“我不求放过孙悟空了,说了也没用。但求放过白骨精行不行?”
《黑神话:悟空》中的表述模糊,也没有更多剧情可以佐证,孙悟空就是“杀妻证道”,这段话也可以理解为,孙悟空三次打碎的恋人,只是白骨精幻化的形象。
孙悟空有老婆,不算无稽之谈。在之前元代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之妻是火轮金鼎国王之女。
《黑神话:悟空》确实也有难圆的硬伤,如红孩儿被说成是铁扇公主饮子母河水所生。饮子母河水只能生女婴,这是《西游记》的强设定。
白骨精是唐僧取经途中最早碰到的女妖怪,也是第一个声称“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妖怪。她在《西游记》中仅占一回篇幅,并无“白骨精”之名,只称“尸魔”“白骨夫人”。“白骨精”一词真正出现在笔记小说中,是袁枚的《子不语》。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此后脍炙人口,戏曲影视改编不断。
白骨精为何“迷人”?因能警示人心。
明代《唐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全图》插图
白骨精是有来历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于宋元时期,其中记述的白虎精,与白骨精有渊源:
又过火类坳,坳下下望,见坳上有一具枯骨,长四十余里……猴行者曰:“我师曾知此岭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鬼怪,以至吃人。”师曰:“不知。”良久,只见岭后云愁雾惨,雨细交霏;云雾之中,有一白衣妇人,身挂白罗衣,腰系白罗裙,手把白牡丹花一朵,面如白莲,十指如玉……
《西游记》中白骨精曾自陈:“师父,此山叫作蛇回兽怕的白虎岭,正西下面是我家。”
白虎岭的正西乃是黄袍怪所在的碗子山波月洞。后来乾隆亲手操刀改编《升平宝筏》一戏,黄袍怪与白骨精在戏中就成了义兄妹,白骨精还费心费力地帮助黄袍怪劝说百花羞回心转意。
另有一说,同样是据《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唐三藏“见坳上有一具枯骨,长四十余里。法师问猴行者曰:‘山头白色枯骨一具如雪?’猴行者曰:‘此是明皇太子换骨之处。’法师闻语,合掌顶礼而行”。这位明皇太子据说是唐玄宗的二子李瑛,有野史说此位太子升仙后留下的妻子就成了“白骨夫人”。若是这个说法,时间线对不上,唐三藏奉了唐太宗的法旨,怎么会遇到了唐玄宗的太子妃?
非要给白骨精找对象,是现代影视改编的套路。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里,白骨精就是莫文蔚扮演的白晶晶,至尊宝的旧爱。2002年有一部电视剧《齐天大圣孙悟空》,杨恭如扮演白骨精,号称“魔界第一美少女”,对孙悟空是单相思。2010年浙版《西游记》中,白骨精和孙悟空则是“五百年前同生共死的兄弟姐妹”,并增加“天音王子”一角和白骨精谈情说爱。
“骷髅”总是抹粉的
让白骨精谈恋爱,有违《西游记》本义。
至明清通俗小说中,“粉骷髅”是经典意象。
《西游记》中,白骨精最终被打杀,“却是一堆粉骷髅在那里”,脊背上写有“白骨夫人”字样。后面唐僧拒绝与蝎子精做夫妻,也说“我的真阳为至宝,怎肯轻与你这粉骷髅”。
再如清代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众人戏弄梁生,告诉他说某处有貌美早夭的太守之女的棺柩,梁生酒后壮胆,前去探寻,却见“面萎黄如土色,肌肤削尽,无复人形”。梁生大受惊,“因是戒饮,不复狂”。
最有名的场面,出自《红楼梦》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贾瑞受凤姐两番戏弄,一病不起,有性命之忧,照看“风月宝鉴”,正照是凤姐,反照是骷髅,贾瑞淫心难断,纵欲丧命。脂批“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
红粉骷髅的故事暗合佛教中的“白骨观”。佛典中亦有诸多化美女为白骨的故事,修白骨观的方法,就是将女身观想成白骨,借此以息念祛欲。
宋代黄庭坚有诗作《髑髅赞》,诗中谈的是佛理:“黄沙枯髑髅,本是桃李面。而今不忍看,当时恨不见。业风相鼓转,巧色美倩盼。无师无眼禅,看便成一片。”
不过明人李贽点评《西游记》中白骨精时说:“究竟此一月貌花容者,肉眼视之则月貌花容,而道眼观之则骷髅白骨……”明代冯梦龙在《情史》中也说:“人鬼之厄,岂必在情哉!道家呼女子为粉骷髅,而悠悠忽忽之人,亦等于行尸走肉,又安在人之不为鬼也?”
《西游记》佛道驳杂,骷髅美人之说到底是道是禅?
“三戏”或是指“三尸”
《西游记》成书有全真道背景,乃至有出自全真道士丘处机之手的说法。
全真道在元代大盛,骷髅是重要符号。山西全真道观永乐宫壁画,绘有王重阳手持骷髅图,为马钰、孙不二等弟子布道。王重阳还给马钰写了《画骷髅警马钰》一诗,马钰同样以诗作答:“宠妻不是聪明汉,好色诚为懵懂哥。稍稍留心遭毒手,微微挂意着他魔。”
《西游记》“尸魔三戏唐三藏”,符合全真道力推的“三尸”观念。其主张,人身有三尸,嫉人成道。
三尸又称三毒。“尸”不是尸体,意思是存在、停留,具体指三种虫子,分别代表了人体内部的三种欲望。“三尸”变化多端,隐显莫测,只有斩除三尸,才能得道。
“三尸”一词,据统计,在王重阳的集子中出现过八次,马丹阳的集子中出现过16次。“三尸”又称“尸魔”“鬼精”,与“心猿”“六贼”并提,都是《西游记》中的熟语。
“三尸”常幻化为女子,分别名为青姑、白姑和血姑。《黑神话:悟空》剧情中,如果白骨精是三次幻化成悟空心中的旧念,以此考验悟空,倒是更合《西游记》原旨。
“美人黄土”被王国维喻为“千秋诗料”。骷髅美人寓意“恶隐美显”,中外一致。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有同样感说:“再看世间所谓的美貌,全是靠着脂粉装点出来,看上去似天地之间一件精灵尤物,越浓妆艳抹,越轻浮乏味。再看那蛇一样轻舞飞扬的金丝卷发,风儿一吹,在美人的头上翩翩起舞,殊不知这只是从墓中死人的骷髅上借来的遗产。”
白骨精是鬼吗?
前述冯梦龙《情史》所言,又引出一个问题,粉骷髅或白骨精,可以称鬼吗?
妖怪、妖精、妖魔三词,《西游记》中都常出现。三词基本同义。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怪、精、魔三字有详细举证。他指出:“《西游记》唐僧所遇魔头,皆妖精也,物之怪而非人之鬼也。”
怪、精、魔三字,考证起来,意思还是有区别的。谈这三个字,先谈一个“物”字。
《说文解字》释“物”字:“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此后“盖指妖魅精怪,虽能通神,而与鬼神异类”(钱锺书语)。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司马迁所说的“言有物”,这里的物,与鬼神对举,意思就是怪物,司马迁说,当学者都是要说“怪话”的。
再说“精”字,《说文解字》释为“择米也”,本义是好大米,又引申为生成万物的灵气。东汉王充《论衡》载:“夫物之老者,其精为人;亦有未老,性能变化,象人之形。”
先秦之际,即有“老物成精”“老物成怪”的观念。时人认为,年久日深之“物”,其本质为气所乱,便会作怪成精。
白骨精是骷髅,是老物,别名骨董。
至于“魔”字,出现要比“怪”和“精”晚,为梵语“魔罗”的译音。
“魔”字最初从石,写作“磨”,取折磨之义,后来被梁武帝改作从鬼了。
“魅”字也是一样,本作“鬽”,也从鬼,但不是鬼。《说文》释:“老物精也。各本作精物。”魑魅魍魉都是怪物,不是鬼。
孔子也是谈“怪”的“鬼”字自古,和“神”混用。
《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再见《史记》载:“杜主,故周之右将军,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杜主指西周大夫杜伯,劝谏周宣王,却被其所杀)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中对此趣评:“盖谓‘神’出身于‘鬼’,‘鬼’发迹为‘神’;事颇如成则为‘王’者,初原为‘寇’。”
《西游记》进了一步,妖魔和神仙都是一家亲了。
《论语·述而》有名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妖说怪?没少谈。
《国语》载“穿井获羊”故事。鲁国大夫季桓子挖井,发现一件土缶,其中有怪似狗。季桓子派人求问孔子,孔子回答:“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fén)羊。”羵羊是什么,至今说不清。
《左传》记载孔子曾批评鲁国司寇臧文仲不仁不智,其中祭祀爰居即为“三不智”的原因之一。爰居是传说中的大鸟,像凤凰,又像马驹。先秦之人往往把怪异之事认作吉凶预兆,孔子不是不谈妖怪,是反对把妖怪当做神明来祭祀。
《史记》中记载苌弘事迹:“是时苌弘以方事周灵王,诸侯莫朝周,周力少,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狸首。狸首者,诸侯之不来者。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不从,而晋人执杀苌弘。”苌弘“携物怪以令诸侯”,失败被杀。但苌弘其人,口碑甚佳,《庄子》中说他“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化为碧”,也就是成语“碧血丹心”的出处。
苌弘相传又是孔子的老师,但从对妖怪的态度来说,两人原则不同。
清代版本《搜神记》内页
孙悟空和孔子一个想法
日本文化,盛行“怪谈”“物语”。日本学者水木茂曾做推断:“想必中国的妖怪故事正是混在四书五经中,被遣唐使带回了日本。而那些妖怪便成了日本妖怪的原型。”妖怪确在四书五经中。
孙悟空自称“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说文解字》释“妖”:“地反物为妖。”“妖怪”二字连用成词,和孔老夫子也脱不开关系。传鲁国孔鲋所撰《孔丛子》一书,最早言及“妖怪”:“若中山之谷,妖怪之事,非所谓天祥也。”
汉魏六朝始创“志怪小说”一门,原因如鲁迅先生所说:“还有一种助六朝人志怪思想发达的,便是印度思想之输入。因为晋、宋、齐、梁四朝,佛教大行,当时所译佛经很多,而同时鬼神奇异之谈也杂出,所以当时合中印两国的鬼怪到小说里,使它更加发达起来。”
东晋干宝著《搜神记》,“发明神道之不诬”,为“妖怪”一词作了明确定义:“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
《搜神记》载精怪故事110余则,其中一则以孔子为主角。孔子在陈被困,遇到一个九尺高的长人,学生子路将其杀死之后,长人现形为一条巨鱼。孔子说:“酉者,老也。故物老则为怪矣,杀之则已,夫何患焉。”故事虽是杜撰,话确实是孔子说的。
“杀之则已,夫何患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孔子的主张一致,坚决果敢。(责任编辑:沈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