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土质土色包含物、用手铲小心翼翼地敲开沙土……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三位娇小的女孩身影尤为醒目。她们,便是供职于潮州市博物馆(市粤东考古中心)的“90后”“95后”女性考古工作者郑佩娜、郑俊霞与郗悦。
郑佩娜、郑俊霞与郗悦三位“90后”女性考古工作者在工作中。
本硕毕业于国内外一流大学考古学专业,先后入选潮州市“韩江人才计划”名单……带着闪闪发光的履历,三位“宝藏女孩”扎根潮州、下沉一线,致力于潮州地区的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研究工作,在考古发掘的第一线发光发热。不仅如此,她们还走进课堂,让更多人了解考古学科这一“宝藏”。
全凭热爱走上考古之路
在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现场,可以看到多名考古工作者头戴草帽,佩戴手套,手持铲子,小心翼翼地在泥土中探寻着历史的痕迹。现场四周摆放着各类挖掘工具和设备,包括手铲、刮铲、毛刷、标本袋、铁锹、推土车和梯子等。整个考古现场繁忙而井然有序。
“你快来看,我刚挖到了一个釉罐!”听到这一呼喊,郑佩娜迅速放下手中的纸和笔,来到探方,认真观察起土质土色包含物的差异和变化,并用手铲将不同堆积的区域划分开来,随后拿起相机和纸笔记录下发现器物和堆积信息。
本硕均就读于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的郑佩娜,在多个国内外考古项目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她曾参与过广东河源、江苏宿迁等多地的考古发掘,并在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参与过考古研究。目前郑佩娜在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工作1年有余,当问及为何选择这一专业时,她谈到,自己走上考古这一道路的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因为我是潮州人,刚好有人才引进的政策,还特地提前过来了解工作环境,觉得潮州近些年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考古中心的岗位工作内容也很符合预期,所以我想回潮州工作。”郑佩娜认为,潮州考古大有可为,有很多可以开拓的新领域,历史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是古迹文物活化的沃土。
郑俊霞与郗悦也在今年9月离开家乡来到潮州。“我非常喜欢考古专业,可以研究那些未被历史记载的领域,而且包含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些是我选择考古专业的决定因素。”郗悦说道。
潮州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对于其他一些著名的历史名城而言,潮州仍有许多未知等待被发现,对于考古人来说,这里存在着极大的探索潜力和发展空间。”郑俊霞是海丰人,她表示,同作为粤东片区的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习性还是语言沟通等方面都非常适应,来到潮州倍感亲切。
守望田野不惧奔波劳作
自今年9月下旬考古发掘正式启动以来,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队的带领下,三名考古工作者便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她们主要工作是通过考古发掘,确认2023年发掘区西南角台阶式踏步建筑的延伸方向及范围,清理2024年发掘区东南部于2016年钻探所发现的龙窑遗迹的分布与结构,并进一步探寻Y10号窑周边制瓷相关作坊等情况。
目前,郑佩娜、郑俊霞与郗悦三名考古工作者正在各自负责的探方内逐层清理地层堆积、刮面、判断遗迹、清理遗迹,并以绘图、拍照、RTK测量坐标的形式记录探方内发掘信息。“作为发掘者,包括发掘清理、文字记录、表格、画图建模等工作,我们都是亲力亲为。”郑佩娜补充道。
做好探方日记以及绘制草图。李津 摄
事实上,深入田间地头和山野,考古工作者面临的不仅是夏曝晒冬酷寒和蛇虫鼠蚁的侵扰,还有野外奔波劳作所带来的肌肉关节损伤问题,而这些体能考验和各种健康威胁,对女性从业者而言往往更具挑战性。
尽管面临挑战,她们仍然保持着对考古的热情与动力。
“通常一个考古项目会持续数月,延续数年甚至十年以上,但是热爱考古工作并且认同考古研究工作的意义就不觉得难。”“始终对考古问题保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一想到可以追寻未解之谜,这些挑战都不算什么!”郑俊霞和郗悦说。郑佩娜也表示:“在田野中密切无间的合作,使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处理文物,并且在探索遗迹现象的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的细节。”
在田野考古工作中,团队合作也是至关重要的。尽管每位考古工作者负责的探方不同,但工作中的互动和协作依然十分重要。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相互协助,比如遇到比较复杂的遗迹绘图时会互相配合,打点位,拉基线,一人测量,一人读数记录,从而完成绘图。”郑佩娜说道,合作的经历还有很多,如需要团队成员操作无人机进行拍摄,相互探讨遗迹现象等等。团队合作不仅增强了项目的效率,也增进了成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在田野发掘中,每位负责人除了在自己负责的探方扮演“方主”角色,充分了解自己探方的发掘情况之外,还需具备全局意识,眼观八方,扮演“探究者”或者“倾听者”角色,对自己负责的探方分析解读后,与相邻探方进行交流探讨。
清理房址墙基的垫土。胡思源 摄
“比如地层的比对,需要跟团队的其他成员探讨相邻探方的地层的对应关系,遗迹现象的延续分布,地层与遗迹的叠压或打破关系,届时成员之间会提出不同的见解,我们需要综合大家的意见,尽可能在更充分的依据上对遗迹进行客观分析。”郑佩娜解释。
走进课堂分享考古之妙
在许多人眼中,考古似乎和“挖宝”“挖墓”挂钩,而对考古学的真实内涵知之甚少。“有时人们会问我,‘你们是不是在挖墓啊?会不会很害怕?’”郑佩娜笑着说,对这些问题并不意外,这种误解是由于公众对考古工作缺乏了解。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潮州窑考古发掘有很多新的发现,比如2023年首次发现与窑业生产相关的窑棚、踏步等6处建筑遗迹,弥补了过去窑址考古工作在宋代建筑遗存方面的空白;一批层位明确的青白釉、青釉、酱褐釉瓷器和瓷片、制瓷工具和大量窑具标本,为研究笔架山窑场产品演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这些历经千年的文物重新展现出来,带给我一种奇妙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一种古老而永恒的精神,在古今传承永续。”郑佩娜说。
考古现场。
依托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丰富的一线考古文物资源,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开展了各类有益有趣的公众考古教育活动和活化利用实践。在保护文物古迹本体及价值的前提下,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形式,将辐射面扩展到遗址以外,多途径向公众阐释文物古迹历史和价值,并延伸至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科普等公益宣教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大家认识到考古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郑佩娜说道。
今年4月,潮州市粤东考古中心联合中共饶平县委党史研究室、饶平县教育局、饶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在饶平县第二中学举办“史志里的饶平”之“考古讲堂”专场活动。
课堂上,郑佩娜从五个方面——考古初印象、重大发现、全面视角、趣味轶事以及时光回溯,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们介绍了考古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并概述了中国考古学百年来的重大发现,以及潮州和饶平地区的重要考古成果。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回答问题。通过“考古讲堂”,学生们得以接触历史文物,体验文物背后的生命故事,触摸历史的脉络,共同致力于保护饶平的历史文化根基。
对于那些渴望踏入考古领域的新人,郑佩娜也分享了她的几点感悟:“投身考古事业,必须源自内心深处的真正热爱与坚定信念,同时,一个强健的体魄也是不可或缺的。”
文/图:林楚楚(除署名外)
【作者】 林楚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