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子航
从地痞无赖混成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可谓中国历史第一人。
刘邦,家乡人称刘老三,出身底层,没怎么受过教育,文化程度不高,估计连高中都没毕业。经常在公共场合爆粗口,还一边洗脚一边接待重要的客人,司马迁就说他“好酒及色”,是个酒色之徒。
如果把刘邦放到秦末起义军的一众领袖中去考察,他也没什么优势。
一来他没任何背景,二来不过是区区一介泗水亭长,搁现在顶多是一派出所所长,要钱没钱、要兵没兵。一般用人单位招聘的门槛是35岁,刘邦决定创业的时候都快五十了,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刘邦的前半生过得很失败,年轻那会儿他既不爱学习,也不爱劳动,一天到晚游手好闲,偷鸡摸狗,还勾引人家寡妇,偷偷生了一个私生子。
人到中年才混上个派出所所长,结果也不好好珍惜,快退休的年纪居然砸了铁饭碗,毅然决然地选择下海,干的还是那种刀头舔血的买卖,估计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得嘀咕,莫非这刘老三的智商余额不足?
但楚汉争霸到最后,偏偏是这个既没背景又没文化,还一身臭毛病的刘老三成了赢家,他从一个基层干部,一跃成为开国皇帝,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为后世平头百姓造反起家夺取天下树立了一个榜样。
比如陈武帝陈霸先、明太祖朱元璋,都是跟刘邦一样白手起家建立王朝霸业的帝王。
这是中国历代帝王将相成败得失系列的西汉篇之一,先从汉高祖刘邦说起。
1
刘邦凭什么?
要知道他的对手项羽可是典型的贵族出身,资源比他丰富,人脉比他宽广,关键项羽本人年轻有为,武功盖世,还经常身先士卒奋勇杀敌。
在中国古代头号女文青李清照的眼中,项羽那是妥妥的英雄,是李清照午夜梦回时只想嫁的男神,为什么楚汉之争的结果,却是项羽这个英雄走到了末路,刘邦这个流氓得了天下?
关于这个问题,司马迁的《史记》当中有过一段记载: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名将一起围炉夜话: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项羽丢了呢?
这时候就有两位大臣,高起与王陵说了:“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也分给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一笑,回道:“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补充兵力准备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都为我所用了,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而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会用,当然他丢了天下。”
刘邦这番话说明了什么呢?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他会用人,项羽不会用人,所以他赢了,项羽输了。
这是他的领导艺术,知人善任,
什么叫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知人,其次善任。这个人不光指的是别人,也指的是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可是很多人都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也不知道自己的短处,不善于反思自己,更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人性的普遍弱点,
而刘邦却恰恰克服了这个人性的弱点,他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自己是什么性格,自己的优劣长短。他非常清楚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
于是,他便能客观的分析,谁能弥补自己的这些不足,谁来填补这个位置最合适。这也是领导最大的才能,不是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绝非好领导。作为领导,只要掌握一批人才,放在适当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你就偷着乐吧。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有知人之明。所以,作为领导,刘邦用人还有一个特点,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他的队伍里什么人都有。
你看,张良是官三代,陈平是自由职业者,萧何是基层公务员,樊哙是卖狗肉的,灌婴是卖布的,娄敬是车夫,彭越是打劫的,周勃是吹鼓手,韩信则是待业青年。然后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是一个杂牌军、草头王。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刘邦手下,还有不少都是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那儿待不下去才跳槽过来。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
总之,刘邦这个人是非常善于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的,这是作为一个领导非常重要的素质。
刘邦为什么能够打败项羽,称霸天下?正是由于他能够知己知彼,知人善任,信任人才,尊重人才。
我们再看看项羽是怎么做的?《史记》当中曾经在项羽手下打过工的韩信,对项羽有过一番中肯的评价。他说:“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韩信认为,项羽虽然有盖世武功,就算一千个人也不是他的对手,然而项羽却不会用人,白白地使各种栋梁之才被埋没,这样的人就算再厉害也只不过是“匹夫之勇”。
而且,项羽几乎每件事他都要亲力亲为,上到行军打仗,下到后勤补给,他无一处不插一手,正是因为他管得太宽,反而让许多人才没有用武之地,于是纷纷跑路投靠了刘邦。
刘邦呢,用韩信帮他打仗,用张良帮他献计,用萧何帮他管钱粮,他几乎啥也不干,就专职当领导,但他又不会犯那种外行领导内行的错误。
为什么?因为每次开会,刘邦这个外行都会两手一摊。直接来个葛优躺:“为之奈何(怎么办)?”最后,靠着众多天天加班,累得贼死,还搭上无数身家性命的部下,刘邦直接躺赢了天下!
你说刘邦聪明不聪明?
自己能力不行,却敢于启用那些有能力的人,也就是知人善任,这是刘邦能够成功的第一要素。
2
但作为领导,如果自己能力不行,还能服众,特别是让能力比你强的人佩服你,追随你,那就需要学习刘邦的第二大本领了:人缘好,有胆魄,关键时刻能成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年轻那会儿刘邦的个性是“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什么意思?就说刘邦又仁义又厚道又豁达,经常乐善好施。
这样的人,人缘一定不错。
但一个人,如果只是人缘好,也很容易沦为“滥好人”,别人可能喜欢你,但不见得尊重你,甚至有时候会得寸进尺欺负你。但刘邦显然不是那种“滥好人”。
《史记·高祖本纪》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吕雉的父亲吕公因为被仇人追杀,带着一家老乡来到沛县避难,因为跟沛县的县长是好朋友,就干脆在当地安了家。
有一回吕公在家摆酒招待达官贵人,其实是挨个“拜码头”,毕竟吕家初来乍到,不找点靠山如何在此地生存下去?
按规矩,你去别人家喝酒,不能空着手去,得送礼,但如果礼金低于一千,你是没资格坐到酒席上的,只能在门口蹭吃蹭喝。
那天刘邦也来了,自称带了一万礼金,其实一个子儿也没拿,他不还是大摇大摆坐到了主人的身边?
吕公一见刘邦,顿时惊为天人,夸他面相好,还当即决定,把处于妙龄的女儿吕雉嫁给了这个年近四十还没结婚的老光棍。
刘邦见未来老丈人这个场面,如果你仔细分析会觉得很有意思。
刘邦不是一向乐善好施吗?怎么去人家那里吃酒,什么礼物都不准备,还公然撒谎?
由此可见,刘邦并不是什么时候都出手大方,也会干点偷奸耍滑的勾当,有钱的时候便撒点钱,没钱的时候再坑一把。
吕公相中他做女婿,也并非完全被他的面相所吸引,而是他一定从县长口中听说过刘邦这个人,知道他交友广,人脉深,自己一家老小要想在沛县站稳脚跟,一定要结交这个黑白两道通吃的能人!
这大概就是刘邦人缘好的一面,连吕公这个外来户都得拼命巴结。
至于刘邦有胆魄,能成事,则是表现在沛县起义的时候。
本来在县政府吃皇粮的萧何与曹参都有机会当老大的,但《史记·高祖本纪》里记载:“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也就是说,萧何曹参这些文人,别看平日里舞文弄墨足智多谋,遇到关键时刻却胆小怕事,害怕万一造反不成连累全家可咋整?只好把刘邦推了出来。
刘邦那是一点都不怂,需要他上的时候那是当仁不让,这就是当领袖的气质,敢于扛事儿,能够服众,“虽千万人吾往矣”!你冲在最前面,别人才会心甘情愿跟着你。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他的作品《一个知识分子的心声》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创业的皇帝绝不会是知识分子,只有像刘邦、朱元璋等这样一字不识,不顾身家性命“厚”且“黑”的,同时胆子最大的地痞流氓才能成为开国的“英主”。
3
为人仗义疏财,懂得笼络人心。
虽然,刘邦最初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干部,但这个人非常讲义气,但他之所以在江湖上混得开,关键是他为人非常的慷慨。谁有困难只要提出来,他肯定会帮你。
刘邦这一点跟宋江很像。宋江谋略不如吴用公孙胜,武功不如林冲鲁智深,他为什么能够受到那么多梁山好汉的拥戴呢?最后还成了水泊梁山的董事长呢?
根本原因就是宋江的格局不一样,尤其体现在他对钱的认识上,他知道钱不仅仅是养家糊口,更不是拿来挥霍的,而是用来整合资源,结交江湖好汉的。
宋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优点就是讲义气,他的这个讲义气集中体现在对钱的认识上。
在地方上当小官的时候,对于江湖上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他有钱他就会毫不吝啬的把钱资助给这些朋友。所以,江湖上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及时雨”宋江。
宋江入主梁山担任第二把手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作风,他对钱的慷慨甚至超过了老大晁盖。
虽然晁盖在临死的时候并没有把董事长的位置传给他,但是,梁山好汉仍然选举他为老大。
因为大家知道宋江是一个懂得分享的人,抢了钱,除了拿出一部分作为维护公司的日常开销和品牌的对外拓展之外,其余的他都会分给大家。
这方面,刘邦比宋江更慷慨,一座城池被攻下之后,他会把所有的珠宝赏赐给官兵,给有功之臣封官更是毫不吝啬。
当年,唐高祖李渊也是如此,凡是跟他起家的人他都赏赐,有谋士就劝他不要这样。李渊却说:“反正这些都不是我的,我造反一旦失败什么都没有了,还不如趁着有的时候分给大家。”
对于刘邦和李渊来说,他们知道造反只有死路一条,能活命的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夺得天下,而和这个目标相比,什么金钱、官职和美色都可以不要。
这就是为什么宋江能当老大,刘邦能得天下的原因?懂得仗义疏财,有肉大伙一块吃。独立乐不如众乐乐。这就是一个领导的格局。
4
驭人之术高深莫测,让人捉摸不透。
封建帝王的驭人之术,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帝王心术。
关于刘邦的帝王心术,这里只提两个人,一个是萧何,一个是英布。
刘邦其实一直怀疑和猜忌萧何,因为萧何位高权重,但他不会随便说出来,也不会轻易动手,而是采用先捧杀,再离间,然后试探的三步骤,对萧何步步为营,直至将他下了大狱,最终萧何吓得噤若寒蝉,彻底臣服于刘邦的脚下,关于这个过程,回头谈萧何的时候再细说。
而刘邦收服英布,也是他帝王心术的集中体现。
公元前202年,被项羽封为九江王的英布决定背叛项羽,投奔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
英布一开始以为刘邦会敲锣打鼓的欢迎他,毕竟两个人都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属于平级。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他到了刘邦的大营,刘邦压根儿就没出来接他,英布的心一下子拔凉拔凉的。
那刘邦在干嘛呢?正慢悠悠地坐在床边洗脚,听说英布来了,吩咐一声,叫他进来。英布进来后,他还继续洗个没完。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一边洗脚一边招待客人,是对客人的一种侮辱。
英布又不是要饭的,他哪里受得了这个啊?他非常后悔自己的这个决定?可此时走也走不了,回也回不去,英布突然觉得生无可恋,有了自杀的想法。
可是,当他被带到刘邦为他布置的营帐时,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帐内无论是日常用品还是食用的饭菜,包括房间的大小,都和他刚刚在刘邦帐中看到的一个规格,英布一下子就转忧为喜,他又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了。
天真直率的英布不会想到,刘邦之所以这样安排,是有深意的。
刘邦当然可以对英布盛情款待,以体现他礼贤下士的风格,但是这样做虽然符合礼节,却不符合利益。而刘邦,向来只做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
刘邦这样安排的用意,就是提醒英布认清自己的位置:你英布既然接受了我洗脚接见你的羞辱,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英布不再是九江王了,而是我汉王的部下。也就是说,今后别想跟我平起平坐了,就算将来还能成为诸侯王,那也得是我封的。
刘邦一边洗脚接见客人,英布可不是第一个享受这超规格待遇的,当初投奔他的网络大V郦食其,也见过刘邦的臭脚丫。换句话说,也被同样羞辱过。
刘邦为什么偏偏对这两个人这么傲慢无礼?
因为这个郦食其是个狂人,仗着自己满腹经纶,便自视甚高,目空一切,虽然也听说刘邦知人善任,跑来应聘,但他那身傲气也是刘邦所厌恶的;英布的个性跟郦食其有点像,内心非常骄傲,他可能压根也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
刘邦故意在洗脚时接见他俩,就是打算灭灭他们的威风,好让他们完全臣服在自己的手下。
这就是刘邦的帝王心术,由于很早便开始混迹社会,刘邦对每一个人都有很准确的判断,又有很高明的驾驭能力。
他对英布这种人很了解,他之所以背叛项羽,一是他觉得项羽不够重视他,二是项羽也不善于管理部下,没有真正从心理上拿下他。
刘邦自有一套管理学:不先给他一个下马威,以后更难以驾驭,但是光打击他还不行,还得给点甜头。刘邦知道,这帮人投靠他,都是冲着利益来的,没有足够的利益,人家才不会跟你玩命干,刘邦偏偏在这方面很大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
做领导最忌讳的是一上来就施恩。没有立过威,你就去施恩,会让属下以为你有求于他,故意讨好他。慢慢的,他就不把你放在眼里了……
正确的做法是:先来个下马威,再给他个甜枣。反过来,如果你一开始对属下太好,后面稍有不如意,他们都会在心里骂你。前面使点坏,后面好一点点,他们会立刻感动得稀里哗啦。人性就是这个德行。
所以,刘邦故意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让英布经历了一番过山车般的心理历程,结果让英布服服帖帖,不敢再有任何非分的想法。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刘邦简直就是深谙人性,管控人性的大师,他如果写本书,估计比后来美国人卡耐基的那本《人性的弱点》还要畅销!
难怪韩信评价刘邦:“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可谓是一针见血。
5
第五,善于克服自己内心的欲望,知错就改,情绪管控一流。
其实帝王心术这套玩意,不光刘邦驾轻就熟,后世的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嘉靖帝朱厚熜都是把大臣玩得五迷三道的个中高手。
换句话说,帝王心术并非刘邦的独门绝学,但这第五条,却让这位汉高祖真正做到独步天下了,至少在历代帝王中,老曾就没见过谁比刘邦做的更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
众所周知,刘邦这个人最大的缺点就是贪图美色。
他率军攻入咸阳,占领秦朝的皇宫,一下子看到那么多黄金美钞漂亮美眉,立刻两眼放光血压升高浑身肝颤,走不动道儿了,得亏张良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派上了用场,劝他要以大局为重,不要在美色面前迷失了方向。刘邦这才顿悟,当晚搬出了总统套房,继续回霸上过他的军旅生活。
张良又不是星云大师,怎么一番话就能让刘邦幡然醒悟?其实,还是刘邦自己及时掐灭了内心熊熊燃烧的欲望之火。
同样是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进京后迅速走向腐化堕落,刘邦却把心中乱撞的小鹿暂时关在笼子里,就凭这一点,刘邦比李自成的境界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
说到刘邦的知错就改,也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那就是当刘邦被项羽打的鬼哭狼嚎的时候,韩信突然派使者来了。
来干嘛,当然不是来给刘邦送钱来了,而是送了一封信。在信里,韩信提出,他刚刚平定齐国,为了更好的管理齐国,请刘邦批准他暂时代理齐王的职务,就是做假王。
刘邦打开书信一看,立刻就开骂:“老子困在这里,你小子不来救我,还要自立为王?你活的不耐烦了!”
刘邦那会儿都快走投无路了,韩信这个时候偏偏来这么一出,相当于是趁火打劫啊,也难怪刘邦会破口大骂。
这个时候又是张良出来救场了。
他悄悄的走到刘邦的身边,提醒刘邦:“韩信要称王,你想拦是拦不住的,如果逼急了,搞不好韩信就要反了,万一他投靠项羽怎么办?主公,大敌当前,还是要分清主次矛盾啊!”
刘邦的反应非常快,虽然他依然在破口大骂,但骂的内容却悄悄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刚才还在骂韩信趁人之危,想自立门户,现在却突然改口:“韩信,你这臭小子,既然平定了诸侯,就应该名正言顺的当齐王,大丈夫敢作敢当嘛,还当什么假王,没出息!”
骂完之后,还让张良出面去封韩信做齐王,从而稳住了后者,避免了内讧。
这是刘邦非常了不起的一点,发现自己做错了,部下一提醒,马上便纠正,不像很多领导非常好面子,只喜欢鲜花和掌声,常常容不得别人的反对或否定,哪怕做错了,也死硬到底。
刘邦这个人知错就改,这也是他和项羽的本质区别。
项羽虽然彬彬有礼,但刚愎自用,很难真正接受别人的意见。而且过于自恋,以为仅靠自己的武功和威望,就可以横行天下;刘邦则相反,他虽然言行粗鄙,却自有一套吸取他人意见,做出正确决策的判断力。
正是这个差异,让刘邦最终打造了一个辽阔的统一战线,彻底打败了实力强大的项羽。
至于刘邦的情绪管理,《史记》里也记载了一件小事。
有一次,大臣周昌有事要汇报,正好撞见刘邦正和戚夫人亲热。 周昌见了很尴尬,赶紧退了出来,掉头就跑。
刘邦却追了出去,还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他脖子上问他:你看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周昌毫不客气的回答:你跟夏桀、商纣没什么区别。
换成任何一位帝王,听到有臣子把自己比作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必然是恼羞成怒,搞不好还要大开杀戒。
你看刘邦是怎么反应的?
刘邦起先也是一愣,接着便哈哈大笑起来,随后还放了周昌,从此不仅没有疏远他,反倒愈发敬重这位大臣,甚至派他去赵国,辅佐他最疼的小儿子赵王刘如意。
一个臣子,当面讽刺皇帝是无道昏君,皇帝不仅不生气,还重用他,这种胸怀和气度确非常人可比。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 一个人能修得多少气量,就能赢得多少人心。
刘邦这个人虽然带兵打仗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行政管理不如萧何,但是论综合实力,却是绝对的第一。于是,一大帮各个领域的能人都齐聚在他的旗下,甘愿被他指挥,这也是刘邦最终能够问鼎中原,开创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