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八佰》这部电影之前,我并没有做相关的观影准备。因为疫情的原因,已经很久没有到电影院观影的我急需一部电影来满足自己能在影院观影的渴望。刚好,最近最火的电影莫过于《八佰》了。这种爱国主旋律电影一般不会有太大问题,所以我带着期待走近了电影院。
我觉得这应该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国产片。影片中的枪战场面拍的非常不错,敌人每一次的进攻都让人能真实的感受到战场的紧迫感。每个人在置身于枪战之中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畏惧、有退缩、有义无反顾也有舍生忘死。其中,杜淳饰演的谢晋元十分引人注意。
作为这个团的团长,他的战略部署让一个只有400多人的队伍连连抗住了人数远超于自己队伍的敌人的数次攻击。影片中,谢晋元是一位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军人,无论是应对毒气弹、坦克霍战斗机的攻击,他都能想出应对之法,并且提前做好准备。这样一位有勇有谋的团长,在面对日本首领单独谈判的邀请时,他没有丝毫畏惧,只是交代了一下几位营长,便只骑着马带着一名警卫员便去赴约,他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军人的无谓生死、舍生取义的军人风骨。
当然,电影是高于现实的,我们无法从史料中找到证据证明真的有这样一件事的出现,但是却可以从这些历史记录中搜寻到一些谢晋元的其他事迹。
投笔从戎,精忠报国
谢晋元,本是广东省蕉岭县人,少年时好读书,为人憨厚、刚毅、果敢。他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至民国初年,内有军阀混战,外有祸国强敌,使得本就不堪一击的中华民族更加脆弱。在此内忧外患之际,年少的谢晋元将岳飞的“精忠报国”作为座右铭,立志为国献身。15岁那年他考上了广东省立第五中学(今梅州中学)。他坚信:凡一切事业,均由学问为出发点,没有学问,无论是很好的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而且会做坏”。自此,他发奋学习,即使求学之路非常艰苦,但他却没有放弃。之后的五四运动让他真正的认识到,只是学习学校中的知识是不足以救国的,只有投身于前线与战士们浴血奋战、共抵外敌才可以真的拯救国家与危难。
1925年12月,谢晋元从国立广东大学(今国立中山大学)毕业之后,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成为了黄埔军校的一名学生。他先后进入步兵科、政治科,是政治大队第三队学生。那时,担任政治部主任正是周恩来。在聆听过革命思想教育,谢晋元更坚定了自己精忠报国的决心。
在北伐战争中,谢晋元屡立战功。1926年10月,在袭击永定城的战斗中,谢晋元率领一排人马,经过三天三夜的苦战,最终攻克永定。1927年8月,谢晋元在反攻龙潭的战役中,率领一连人,勇敢善战,一马当先冲杀搏击,拼死战斗,激战七昼夜,终于取得胜利,建立奇功,升为副营长。从这两场战役中可以看出,谢晋元是一个非常刚毅的人。两场战役打的非常艰苦,进行的时间也很常,稍微松劲可能结果就都是败仗了。但谢晋元的顽强抵抗使得这两场战役取得了胜利。
国难当头,此身许国难许卿
1927年对于谢晋元和凌维诚来说,可能是他们最难忘的一年。17岁的少女凌维诚在这一年邂逅了少年军官谢晋元。如果不是在战争年代,这也许是一场完美的邂逅。那一年凌维诚从上海东南体专音乐专业毕业,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可以说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小提琴。在当时的中国,这样一位少女可以算的上是新时代女性的典范。从查到的资料中,并没有特别提到两人相识相知的故事,但是一位是正值妙龄的新时代少女和一位热血报国的少年军官,两人之间爱情一定是非常美好的。
1928年5月初,北伐军在济南遭日军阻止(史称“济南惨案”),谢晋元作为先锋营营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转道汉口医院养伤。此时,女友凌维诚前来探望,两人感情日渐加深。1929年9月,谢晋元与凌维诚在汉口大华饭店结婚。次年,谢晋元驻防上海,她就在龙华赁屋居住,相继生下一儿两女。在一家四口生活的这7年里,虽然军务繁忙,但是只要一家人能每天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1936年上海抗战形势吃紧,谢晋元为了安心抗日,决定让怀有身孕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到广东蕉岭乡下老家。凌维诚是一个从小在富裕家庭长大的上海姑娘,让她脱下旗袍带着一家老小一起去乡下老家躲避,对于当时也才只有26岁的她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这个挑战她完成了。
在谢晋元为国浴血奋战的那些日子,凌维诚与普通农民一样下地干活,同时还要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起居。一个上海的娇小姐,穿着粗布麻衣,拿着锄头在田地里播种,和平年代一个女人要负担起全家的重担都十分辛苦,又何况是这样一个国家危急存亡之际的年代,那种生活是可以想象的艰苦。但是为了丈夫在前线可以安心作战,她一人扛起了养家的重任,日子就这样在盼望丈夫归来中度过。
在这期间,她也曾收到过丈夫寄来的书信。信中写到:“日内即将率部进入沪凇参战,特修寸笺以慰远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蚕食,亡国灭种之祸,发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孙无噍类矣。为国杀敌,是革命军人素志也;而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且复门哀祚薄,亲者丁稀,我心非铁石,能无眷然呼!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庶免旅人之分心也……”。收到这封书信,我想凌维诚是很开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一份家书对于一个在后方用自己的能力支持丈夫事业的妻子来说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责任。她知道丈夫在前线杀敌,最放心不下的是家人,而她唯一能帮助他的只是让他安心抗敌。
然而,1941年4月24日丈夫不幸遭暗杀殉难的噩耗传来,她的希望破碎了。原来,八百壮士在四行仓库血战四昼夜后,奉命撤入租界。原商定通过沪西返回部队参加战斗,不料租界当局屈服于日军压力,违背诺言,将八百壮士解除武装,羁留在胶州路星加坡路口(今余姚路)一块15亩的空地里,四周以铁丝网围困,派了“万国商团”的白俄兵看守。后日伪阴谋劫持和暗杀,但未得逞。最后,汪精卫见无法收买谢晋元,便收买了他身边的人当了汉奸,最终,谢晋元受到攻击至重伤,不治而亡。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四行库战役的首领,就这样死在了国家叛徒手里。
在丈夫去世后,凌维诚受到蒋夫人宋美龄的接见,给予她一些慰藉;解放后,她家和部分孤军的生活得到党和政府的照顾,住的房子是陈毅市长亲自特批的。然而这些补助与照顾始终无法给凌维诚带来真正的安慰,因为他苦苦等待的丈夫再也不能回来了。
战争年代,我们能有谢晋元这样一位爱国的军事将领是中华民族的幸事。四行库战役燃了许多国人抗战的决心。即使是过了这么多年,人们依然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铭记于心。
谢晋元作为军人对国家是无愧于心的。但是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他亏欠的很多。国难当头,此身许国难许卿,我们要牢记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要牢记这样的太平盛世是无数个像谢晋元一家一样牺牲掉团圆换来的。
注:文章中的资料大部分来自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