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饮酒能抗冻暖身?揭秘6大饮酒误区!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冬天到了,寒风刺骨,总有人说“喝点酒吧,暖暖身子”,甚至有些人深信不疑地认为,饮酒不仅可以御寒,还有防冻疮的效果。每当寒冬来临,类似这样的说法便会频频出现,成为许多人应对寒冷的“偏方”。

  可是,这些流传已久的说法真的靠谱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饮酒与御寒的真相,看看那些被广泛传播的饮酒流言,究竟是科学依据还是误传的谬论。

  很多人相信,寒冷的冬天喝酒能暖身。喝下去一杯烈酒,脸上升起一股热潮,身体似乎也瞬间暖和了不少,难道这不就是暖身的效果吗?

饮酒能抗冻暖身?揭秘6大饮酒误区!

  事实上,这只是一种错觉。酒精确实会扩张血管,使更多的血液流向皮肤表面,带来暂时的温暖感。然而,血液流向皮肤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暖身”,相反,皮肤散热加快,身体核心温度反而会下降。

  医学研究表明,酒精的这种作用只会让人误以为体温上升,实际上,体内的热量却在加速流失。喝酒取暖不仅无效,反而更容易让人陷入低体温症的危险。因此,冬天想要取暖,正确的做法是多穿衣物、保持室内温暖,而不是依赖酒精。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问题,尤其是手脚容易受寒的人群,常常会出现红肿、瘙痒的症状。有人说饮酒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预防冻疮。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实际上,饮酒不仅不能防冻疮,反而可能加重冻疮的发生。

  冻疮的成因主要是局部皮肤长期暴露在寒冷环境中,血液循环减慢,导致组织缺氧和损伤。而酒精虽然会暂时增加皮肤表面的血流,但这种效应是短暂且不稳定的,长期饮酒反而使血管调节功能减弱,皮肤对寒冷的抵抗能力下降,增加了冻疮发生的风险。

  预防冻疮的关键在于保持手脚温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严寒中,而不是通过饮酒。

  一些人习惯晚上喝点小酒,帮助自己入睡,认为酒精有镇静作用。的确,少量饮酒可能会让人产生轻微的困倦感,但从长远来看,酒精反而会干扰睡眠。酒精进入体内后,会影响睡眠的质量,尤其是干扰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阶段。这意味着,你可能会更容易醒来,睡眠变得浅而不稳。

  长期依赖酒精帮助入睡,不仅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还可能让人陷入酒精依赖的恶性循环。要改善睡眠,最好通过调整作息、放松心情等健康方式,而不是依赖外部干预。

  “酒精能消毒杀菌,喝酒是不是也能预防感冒?”这个说法看似有点道理,但其实是误解。酒精确实可以在外部环境中起到消毒作用,但它在体内无法起到同样的效果。喝酒并不会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反而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

  大量饮酒会损害白细胞的功能,削弱身体对抗病毒和细菌的能力,让你更容易受到感染。尤其在感冒高发的冬季,滥用酒精不仅不能预防感冒,还可能让你的免疫系统更加脆弱,感冒风险更高。

  生活压力大,喝点酒放松一下——这是很多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方式。酒精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感到轻松愉快,但这种效果是短暂的,而且代价不小。酒精进入大脑后,短暂的兴奋过后,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情绪波动。

  长期依赖酒精缓解压力,容易让人陷入情绪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中。酒精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长期饮酒会导致精神状态的波动,甚至引发抑郁症。因此,与其通过酒精来对抗压力,不如选择运动、冥想等健康的方式,让身体和心灵同时获得舒缓。

  “少量饮酒有益健康”,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尤其是有人认为红酒有助于保护心脏。然而,近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哪怕是少量饮酒,也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与多项权威研究表明,无论是少量还是大量饮酒,都会增加多种疾病的风险,包括高血压、心脏病和癌症。

  特别是对于心脏疾病,曾有一段时间红酒因其含有抗氧化物质白藜芦醇而被宣传为“对心脏有益”,但后续研究表明,酒精本身的危害远大于白藜芦醇的益处。真正的心脏健康之道在于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戒烟限酒,而不是依赖酒精。

  饮酒不是取暖、预防冻疮或缓解压力的良药。它带来的“暖身”效果只是暂时的错觉,酒精对身体的伤害远远大于它的短期快感。面对寒冷的冬天,真正有效的保暖方法是穿暖衣物、保持室内温暖,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

  总的来说,任何形式的饮酒都应当适量,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饮酒。酒精的危害往往是长期和潜在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快感而忽视了它对健康的长期影响。

  参考文献:

  张静. (2019). 饮酒对人体的影响及其预防对策. 中国公共卫生, 36(11), 145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