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大溪库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前几年书的价格还没涨起来,凭我微薄的力量的还能收到些自己喜欢的书。现在洛阳纸贵,有三四年没有怎么收书了。
《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就是那几年市场还算比较合理,而自己经济又略微宽裕的时候买的。
这是一部民国有名的伪书,里面的内容可以用“造假”二字来形容。几乎没有一件可以器物能用现代考古或者流传有序的故宫收藏来证实。从器型、纹饰、断代基本上都是“臆造”的。
但是这同时又是一部让每个喜爱藏书的人都趋之若鹜的一部书。这又为何呢?为何人们会高价买一部伪书呢?
应该说这是一部代表民国出版的最杰出的书籍,因装帧之品位高雅、印制之精良不苟,而被誉为“民国第一书”。
此书的监制也同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督陶官,“洪宪瓷”的督烧郭葆昌。
制瓷器时,他是“于制造瓷器之工作,如取土练泥调釉以及上釉绘画诸事,均一一详细调查,至与工人画手同起居,是以洞悉彼等艺术内之秘诀”(福开森《悼觯斋先生》);印书时,他是“书之纸由郭君本其经验指授方法,就原产地江西铅山县与福建崇安县交界之分水关内外选匠督造,其料为新发嫩竹,纸帘按书页大小特制,系依南唐澄心堂造法,砑花于上下端,并标明‘觯斋制’字样。纸质无论在何气候中,皆能历数百年而不变,且砑印若干次,而纸面愈见光泽,一无损伤,故于彩印最为相宜”。
这本书可以用不计工本来形容。
《名瓷图谱》印出后,《许宝蘅日记》1932年1月1日记载:“郭世五来,以所印《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见赠,项氏原谱系彩画,英人得李氏摹本,曾经影印,世五亦有李摹本,加以校正,以彩色印之,首列釉色名品表,其所用颜料虽多取外国而亦参以中国之品,惟白色以砗磲研粉和以珠粉制成最为精美,其纸亦于闽赣间定制,不知者或认为外国品,而外人则以为彼所不及,此册经历二年有余始印成,靡款十八万元有奇,购机制纸,教授工作,皆世五精心独选,可谓中国印刷开创者,外人颇重视之,恐国内尚少知者,每册售价三百元,余以题写封面,得享此厚馈。”《刘半农日记》说:“赴孟端胡同郑瑞生家之宴。见所藏郭世五影印项子京古瓷图谱,印刷之美,虽未必绝后,要之空前。然书仅一册,而卖价至三百元,犹说赔本,亦何苦来。”可见此书之精美,令人震惊。
而该书定价三百元,尚且赔本,确实匪夷所思。关于该书的印数,之前一直没见到有说服力的史料。直到去年年底在保利公司的秋拍上,出现一通郭葆昌的觯斋书社致日本书店的代售书信,其中明确说道:“校注项氏历代名瓷图谱印五百部,每部定价华币三百元;凡书店代销者实收八扣以二成为代售负责酬金。如在本社零购者,仍照定价无扣。此中国售书规章也;贵国代售书店一同上项待遇;欧美各国购定者已三百余部矣。”
五百部乘三百元,是十五万元。距离成本十八万元(如果郭葆昌没有夸大的话)确实尚有三万元的亏损。而三百元的定价,以及十八万元的成本,在该书出版的1931年是个什么概念呢?
看到以上的民国时期的评述,我觉得郭世五真是个疯子,售价三百大洋一本书还亏钱,当年三百大洋在北京估计能买个小点的四合院了。
想想郭印这书还真不是为了挣钱,他真是个有情怀的人。
也正因如此,今天才留下的一部如此精彩的伪书。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另一位制作的参与者福开森的印章。
谈及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古玩及艺术史,他是一个避不开的人。有空的时候我再讲讲。
抚摸此书,感觉自己很幸运,有缘入藏。
如果哪一天,退休了,能有这么多喜爱的书朝夕相伴,泡壶茶亦或咖啡,坐在阳光下,静静的看书,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