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球获得力量,是由球杆的速度、加速度和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来决定的。因此控制球杆的速度和控制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就是控制母球力量的基础。
但是,在高手的眼里,这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抉择。因为,高手在练习的时候,是以控制为优先的进程的(不怕打不准,就怕自己动作做不好,母球控制不到位无法继续打击)。但是这种难度太高,因此除非状态非常好,不然实际用在比赛,会让自己短暂地丧失自信,挺麻烦的。
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
比方一个长台小低杆,如果以速度来满足力量的需求,那么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就会变得短暂,不容易控制低杆的效果;如果降低球杆的速度,延长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那么球杆在母球上面的滑动就非常明显,这很容易会造成准度的偏差,因此需要将身位(身体的方向)和架桥点调整到非常精确的程度。
可是,调整得太精确了,心率的负荷就会不容易承受。而且,身体还会产生“厌倦感”,因此会对后面的打击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变化虽然非常细微,却足以影响一个选手的表现。
所以,真正的高手,在进行长台低杆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状态。一般,技术能力越好,就会选择越艰难的方式。因为越艰难的方式,越能维持自己的打击能力。
这里面有一个心态上的问题:害怕失误,那是“和别人在打”;害怕自己无法承受,那是和“自己在打”。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人打台球,都是为了“别人”;奥沙利文亨得利打台球,那是为了“自己”。因此,整个技术的发展方式是不同的。
视频加载中…
(头条号只能上传一个视频,因此只能合并,望见谅。视频和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注意看这个长台低杆的视频,亨得利和奥沙利文在球杆往前的时候,身体是没有动的;而罗伯逊却动了,特鲁姆普就动得更明显了。
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讨论:亨得利和奥沙利文的肌肉能力,使自己可以将球杆完全静止在后方,还拥有足够的力量;罗伯逊和特鲁姆普则需要以身体来补充这个力量。大家看他们的低杆都觉得好强,但却不容易控制,都走过头了,而亨得利奥沙利文的低杆虽然不像他们那么华丽(不是不如),但却走得刚刚好,这不是状态问题,其中是存在技术上的差距的。而中国人打长台低杆的时候,由于肌肉能力不够强,因此在回杆的时候,身体经常会动了,需要以此来积聚能量。
这是因为中国的选手多在打击应用能力上寻找突破口,而能够成为高手的,是在自己的动作能力上寻找技术的突破口。
丁俊晖的力量已经到了能够从后方静止的程度,但肌肉强度还是训练得不够,因此如果必须维持自己每一次都能够将球杆静止在后方来进行发力,唯一的方式,就是牺牲长台的力量。因此,丁俊晖的长台低杆相对比较“弱”。
事实上,从一个人对一两颗球的处理方式、思维习惯、处理能力和处理习惯中,就已经足够判定这个人的台球技术能力了。
至于网络上有很多什么“超强低杆”的视频,说实在的,大家看看就好,对自己有个“激励”就行。
真正的技术,是没有那些华丽的外表的。
像奥沙利文、亨得利很少有那些像超强低杆这样激烈的发力方式。大家想想啊!以他们对台球的理解和刻苦练习的程度,要做得比这些人都好,有什么困难的?
一个真正的高手,会爱惜羽毛!
所以,我们看得到的,一定是他们“力所能怠”的动作。不是精确的动作,他们是不会轻易拿出来见人的!
大家再看一下奥沙利文的这个低杆。
他在球杆往后往前的时候,有一个像“划船”的动作。
这个动作主要的目的是在“虚拟”打击的效果所遗留下来的。
这个动作就是因为控制母球的力量才存在的。如果没有这个“虚拟”的动作,那么母球的低杆效果就是在大脑中计划的,这样精确度会差一些。
奥沙利文这杆球,是球杆头往前的时候,先往桌面,才提起来的动作。这个动作不是故意的。这是虚拟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时,遗留下来的动作。
因为能够精确地模拟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所以才能够控制母球回来多少。
奥沙利文这次的打击,有几个细节做得比较明显的。
1、最后一次回杆到最后方的时候,有一个用“大臂拖动”的痕迹。
2、球杆开始往前的时候,后手有一个“抬高”的动作。这个动作使得球杆与桌面的角度更大。
3、球杆从后方推向前方的时候,实际上带着一点点“弧度”。
现在说明一下这些细节的作用。
1、为什么最后一次回杆会有大臂拖动球杆的痕迹?
因为,我们在运杆瞄准的时候,所有的预设和想象,都止于球杆头到达母球的位置结束。
当然,在运杆瞄准的时候,在我们的心里面,还有许多的假想预测存在。
然而,这一切的假想设想虚拟,都是建立在球杆“打击完”母球之后的状态。
这就有一个问题了:现在瞄准好了,要打了。可是,我们所有的动作都还停留在球杆头接触母球的前面。因此我们需要将自己的“运杆”推向前方,球杆才能打得到母球。
那么,用什么部位来把我们整个动作推往前方?
小臂手腕要留来维持准度控制力量,所以不能改变了。只能利用“大臂”来把小臂手腕推向前方,这个大臂带动球杆的“行程”,就是这个作用。
一般人打球没有这种观念,因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把动作往前方推移的,所以会产生很多不良的习惯。比方:虎口压杆、快速回杆、身体前后摆动等等。大家如果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非常简单,自己用录像机拍摄自己长台低杆的视频看看就知道了。
2、为什么球杆从后方刚开始往前的时候,大臂需要“抬”一下?如果我们最后一次回杆的时候,虎口没有压杆;没有快速往后抽回球杆,使自己的肌肉产生压缩;身体没有前后摆动……那么,当球杆停在后方的时候,究竟该怎么动作,球杆的方向和力量,才是我们原本预设的那样?
这时候,我们需要有一个“扳机”,这个扳机就是“肱骨二头肌”。
肱骨二头肌在“肩胛骨”的位置,我们可以利用肱骨二头肌来启动大臂以下的动作部位。
肱骨二头肌收缩的时候,肩胛骨会转动,因此会把球杆“提起来”。没有经过锻炼的台球爱好者,自己是感觉不到肱骨二头肌的动作的。
3、球杆往前方推送的时候,为什么会有弧度?
奥沙利文这次的打击是低杆,因此球杆之后“上下”的弧度。如果是打塞球的话,那么这个弧度是左右摆动的。如果是高低杆塞球,这个弧度是“立体”的。
这个弧度的存在是因为他在瞄准的时候,是以试击来进行瞄准的,他已经虚拟了球杆通过母球的状态,因此球杆头“距离”母球不同的距离,方向是不同的。把这些方向连成一条线,就是弧形的。
这样子说大家可能不容易明白,因为球杆在接触母球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个“滑动”的过程(以这个低杆来说,就是球杆要在母球的下方滑过,使母球产生向后的旋转)。我们的大脑是侦测不到这个过程的,但身体的本能反应侦测得到。身体为了帮助我们能够精确地完成我们的打击企图(低杆),所以本能反应“虚拟了”一个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球杆向下滑动)。为了帮助我们能够将动作做到最好,而球杆在不同母球距离的时候,身体所预设的球杆的方向是不同的。如果从最后方的位置(后点)连接到到球杆快接触母球的位置(前点),将这些点全部连接起来,那么它是一个“弧形”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高手在瞄准的时候,球杆头在任何位置,都能够有“瞄准”的感觉。正是因为这些感觉,球杆头才变成弧形的。
要明白这个道理也非常容易,大家趴在那里瞄准的时候,在球杆快接触母球的地方到最后方之间,把球杆头停在距离母球不同远近的地方,自己就会感觉到,在不同距离瞄准的时候,球杆的“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
一般人都只有在球杆快接触母球时的一个位置进行瞄准。所以,球杆不会有弧度,也不需要这个弧度。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亨得利还是奥沙利文,他们打长台低杆时的动作幅度都要比平时打球的幅度要大,这里就有一个动作幅度的问题了: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动作幅度?
这是因为身体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以动作幅度作为力量总成的产生依据!
在高手的眼里,要增加力量,并不是盲目地增加球杆的速度。因为,球杆接触母球时,如果球杆的速度过高,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象就会被放大,因此母球就会变得不安定,不容易控制。
以动作幅度作为力量总成的产生依据,这个意思就是说,力量越大,我们的动作幅度应该增大才对。每一个运动,都有一个特定的姿势需求。比方我们近距离地往垃圾桶里扔纸团,这种不需要大力的情况下我们只需要用手臂来动作就可以了,身体姿势和重心是不需要变动的;又比方我们往湖里扔石头,为了能将石头尽可能地投送到远方,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动作幅度就需要变得非常大,重心会从后方转移到前方,这样才能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不同的力量,我们的动作幅度和重心是不一样的,其实台球运动也是一样的。只是台球运动的姿势变化比较小,通常动作幅度是不需要变化的。只有在进行长台低杆或者花式台球的开球动作的时候,才需要扩大动作幅度以获得更大的力量。
由于打台球大部分的时候,动作幅度是不需要变化的。在长期的适应过程当中,打击者自身忽略了动作幅度的重要性。小力的时候动作幅度当然不用增大,但发大力的时候就需要大的动作幅度来支持了。一般人是无法体会台球运动这种动静之间所存在的极端需求特性的,都简单地认为台球运动的姿势是静止不动的,也不认为台球运动的姿势必须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这种认知导致自己在打击当中的动作重心变得非常呆板,重心所支持动作的幅度也变得非常狭小,自己的动作被限制在了一个非常狭小的幅度当中。
如果我们忽略了扩大动作幅度这件事情,那么当进行打击的时候,我们的重心支持动作的时间就会变得非常短暂。当需要比较大力的时候(球杆与母球需要比较长的接触时间),这种习惯就会约束了我们的动作能力,导致自己的力量在投送的过程当中受到牵制。
上面说过,母球获得力量,是由球杆的速度、加速度和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来决定的。如果球杆到达母球时的速度太高,那么球杆与母球的接触时间就会变得短暂,球杆无法完整地完成对母球施力的过程;如果降低球杆的初速,以动作幅度作为力量总成的产生依据,那么当球杆以一定的速度击打母球后,我们再对母球作加速,这样就可以延长球杆对母球的施力时间,自然就能增加母球的力量,还能因为球杆接触母球的过程变清晰而使母球更容易控制。
大家看罗伯逊和特鲁姆普的低杆,他们给人的感觉就是球杆从后方出来速度非常快,然后刻意停住,这是因为他们都是习惯以球杆的速度为主来完成力量的投送的,球杆速度太高就需要刻意停住球杆,母球不容易控制。而奥沙利文和亨得利给人的感觉是毫无顾忌地将力量投送到前方,球杆是自然而然停下来的,根本不用刻意停住,这是因为他们是以动作幅度的大小来投送力量的,对于力量和动作细节的分割比较仔细,因此母球自然而然也控制得非常好。
一般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人,球杆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加速,因此才会觉得球杆速度越高,母球的力量越大。球杆的速度固然和母球的力量有关系,但只看到这一面,而忽略了球杆的加速和球杆接触母球的时间,对自己的技术是非常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