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戎装,他是仗剑卫国戍边的忠臣卫士;脱下征衣,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他是捍卫绿水青山的环保使者。他就是张喜,毕节市生态环境局威宁分局工作人员。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工作,始终不忘为国为民的初心,听党话、跟党走,以“忠诚”诠释着军人的忠诚与担当。
戍边卫国显忠心
19年前,心怀报国之志,张喜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军人。从军16年,他担任过炊事员、步兵和汽车驾驶员,参加过野外驻训、军事演习、军区大比武,在部队里练就了钢铁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本领,凭借着“敢打敢拼、勇于争先”的精神,以“忠诚”铸魂、勇担使命,圆满完成组织赋予的各项任务,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获各类嘉奖8次。一枚枚功勋章是对张喜的肯定,而训练中留下的一个个伤痕,也是他最美的荣誉勋章。
张喜获得的奖章和荣誉证书。(李华 摄)
说起军旅生活,张喜陷入了沉思,似乎那些摸爬滚打的日子就在眼前,他说:“当兵是我家两代人的梦想。因为我的父亲从小就想去当兵,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父亲的愿望落空了我,父亲就把当兵的梦想寄托在我的身上,所以,当兵是从小时候就种在我心里的种子。所以,即使训练很辛苦,但是无论怎样辛苦,我都要坚持下去,去完成父亲和我的梦想。在训练中,我也更加深刻地明白军人的使命与担当,想到身后是祖国和人民,我训练起来就更有劲了。”
对于一枚枚功勋章,张喜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那是祖国对他努力的肯定,也是他对父亲的交代,说起那些伤疤,他却笑笑说不算什么。
走过最难的路,便都是坦途
当面对一个个困难和困惑时,张喜总会回想起部队的日子,回忆起那铭心刻骨的44天。
2012年9月,张喜同其他两名驾驶员奉命执行车辆运输保障任务,到达指定地点后,他们原地待命。当晚因暴雨道路出现多处塌方、泥石流,致使车辆受阻,他们没有因此而恐慌。面对灾害,在张喜的带领下,寻找安全地带,看守好车辆、装备、器材及物资,做好短期内不能下山的准备,在生活物资匮乏及环境恶劣的境况中,度过了难以忘怀的44天。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喜说:“环境再艰苦、生活再困难我们都没有害怕,我们相互鼓劲、相互依靠,因为我们的身后有祖国和人民,有我们将为之奋斗终身的信仰。”
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张喜都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奋斗是军人的底色”是张喜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坚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如果有,就是还不够努力。
张喜在填报资料。(李华 摄)
默默无闻做“挑夫”
2021年,因身体原因,张喜脱下军装,离开部队。16年的军旅生活、一辈子的军人担当,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转战地方,他成为了一名生态环保工作者。
敢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是张喜对自己的一贯要求。进入新的工作岗位,对电脑和系统业务的不熟练成为了张喜工作上的难关,为攻克这一难关,他在单位虚心向同事请教,回到家继续钻研,最终在同事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战胜困难,从一个小白成为熟练操作手。
张喜同事孔祥磊说:“张喜自接手工作以来,学习认真、刻苦,上手很快,不到3个月就摸清了系统运行,其业务水平已经能和专业人士媲美,从跟其他县区交流学习到成为新工作人员请教的老师,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军人那种迎难而上不服输的劲头,在工作中从不会听到他叫苦、抱怨,领导交代的任务想法设法高质量完成,他是我们单位的党员先锋模范岗,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张喜在整理资料。(李华 摄)
自承担相关环保工作后,面对现场踏勘、核实等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张喜也曾一度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处入手,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志们请教,张喜对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评估、铊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化学物质环境信息统计调查等工作已经得心应手,在他看来,工作困难再大,和那44天比起来,已经不算什么了。
身边总有人会劝张喜,回来有了铁饭碗,不用那么辛苦,可以好好享受生活,他总是一笑置之:“兵就要有兵的样子,不管是在部队,还是在地方,忠诚为国为民都是坚定的信仰,也是自己工作的原则,绝不能打折扣。”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积极进行军地联动,着力做好“双拥”工作,积极对接安置退役军人,鼓励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转战立新功。
通讯员 安羽 李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韵
编辑 陈景雄
二审 何永利
三审 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