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上海状元楼揭秘:传奇背后的故事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水乡的典型画面。上海金山的枫泾镇,已有1500多年历史,曾荣获新“沪上八景”之“枫泾寻画”。在这风景如画的文明古镇上,有一位清代状元蔡以台的书房“三友斋”格外引人注目。

  蔡以台(1729年-1780年),字季实,号兰圃,枫泾南镇(今上海金山)人,是枫泾两状元之一。蔡以台自幼聪慧过人,又勤奋异常,为此乡塾曾亲为其免费授学。15岁时,通过县试、府试。18岁时奔父丧。后母病,因救母忍痛与妻商议,经妻允后卖于嘉善首富周员外。周员外感念此事,送还其妻,并赠银千两,嘱其潜心学习以应科举。由此蔡发愤图强,又得名师教导,学业大进。乾隆二十一年中举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会试第一(会元),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连中两元,时年28岁。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顺天乡试主考官,一下子让4位60岁上下的秀才录为举人。后时常现身说法,以自己卖妻养母之事,激励出身贫寒的学子。乾隆帝对其不以出身寒微为讳的举动甚为欣赏。后因母死,悲伤过度而亡。擅诗文书画,著有《观光集》、《南巡盛典》、《姓氏窃略》、《三友斋遗稿》等。

  枫泾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集镇。镇区古巷遍布,庭院深深,长巷面街枕河,小街青石铺地。“三友斋”地处古镇的盛家弄深处,这是一幢百年老宅,由蔡以台之父建造,供其子孙读书所用。“三友斋”题名“三友”,并非常见的“松、竹、梅”,而是书房之友“书、琴、松”,也是别开生面有见地。主楼为一栋三开间的二层砖木楼,大门呈拱形,楼前对称植有两棵名木古树,均有百多年的树龄。院内还遍植红枫、紫薇、紫竹、芭蕉、青松等,枝盛叶茂,四季见绿,确是一所“书香人家”。进入民国后,这里一度辟为学校,前几年成了文化展示馆。2016年这里成了文物保护点,挂上了“蔡以台读书楼”之牌。

  蔡以台的诗写得明丽多姿,如“三间诗客小栖真,竹韵松声听几春。”寥寥几笔,就写出“三友斋”的动人之处。又如一首《寄周青在》的七言律诗:“白板岩扉负甲开,但无车马便蓬莱。风筛千个平安竹,雪压一枝偃蹇梅。慧业已甘灵运后,夜窗还待子猷来。红炉绿蚁春温在,莫枉相思一寸灰。”用谢灵运、王徽之这些古代文人来类比,以赞美周震荣(字青在)洒落、淡泊的精神品格,表达自己的关切、思念之情,情真意切,让人动心。
上海状元楼揭秘:传奇背后的故事
  世人对“状元”素来敬重,对“状元文化”更是情有独钟。而蔡以台是状元出身,但一度穷得要“质妻救母”,富有传奇和励志色彩。说来也巧,2023年春夏之交,一块“金榜题名”匾额从上海交通大学荣归故里——枫泾镇。 原来这块匾额是蔡以台在清乾隆二十二年高中状元后的次年奉旨所立,匾高850厘米,宽2250厘米,正中上方竖刻了“奉旨”两字,“金榜题名”四个大字据考证为清代乾隆皇帝所题写,匝边为蟠龙腾云镂雕图案,形态完整,雕刻工艺精妙绝伦,是一块少有的重要历史文物。于是,百年老宅再现芳华,“读书楼”披上了“状元文化”的华衣,理所当然地成了“状元楼”。据悉,枫泾镇沿着老宅背后的历史文化脉络,新生的 “状元楼”将与状元匾、状元卷一起,串联起枫泾古镇的“状元文脉”,打造出古镇状元文化的一片新空间。

上海状元楼揭秘:传奇背后的故事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朱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