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大汉司空曹操站在邺城郊外的玄武池畔看着眼前操练繁忙的水军,想起自己去年冒着风霜不但将袁氏彻底诛灭,还征服乌桓,最终迫使辽东公孙氏臣服。曹操的心中便充满了豪气——此时这大汉的天下,除了我曹操谁还能匡扶起来呢?只是一想起朝中的掣肘便脸色沉寂了下来,一个声音从心底想起——必须收权,使朝野令出一门,才能实现我的抱负。于是这一年的六月,汉献帝无可奈何之下拜曹操为丞相,同时废三公官,曹操真正成为了大汉第一臣。
河南许昌魏武帝广场曹操雕像
既然提到了“三公”,那“三公”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指“三公消费”,而是指秦汉时期的官职。
《尚书·周官》中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先秦时期的“三公”和官制
后来始皇帝一统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制,不师古,始罢侯制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陕西临潼兵马俑博物馆始皇帝雕像
也就是说祖龙统一华夏后,并没有采取先秦时期的官制,而是重新确立的百官官制。地方上废除分封采取郡县制,中央内以丞相总揽朝政,太尉主要负责军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的副手协助处理朝政。
虽然看起来御史大夫是副丞相,但二者相差很大。丞相是金印紫绶;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并且
《汉书·百官公卿表》明确写道:“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秩中二千石。”
虽然如此,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上称呼担任最高官职的三人为“三公”。
秦朝和汉初丞相权力庞大,遇上一个弱势的皇帝真可以是代天子而令天下。因此从汉武帝开始便着手抑制丞相的权力,“汉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至此丞相的称呼消失,三公制替代丞相制,完成了对丞相权力的弱化和替代,从一人负责制,转变为了三人共同负责。
西安汉城湖景区汉武帝雕像
历史第一穿越者王莽,为了加强自身的权力,托古改制,三公之上又增加了太师、太傅、太保和少傅作为“四辅”,“位在三公之上”,也就有了“上公”的说法。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王莽进位“太傅”,成为当朝第一臣。后来王莽篡汉,改司空为大司空,司徒为大司徒,和大司马一起为“三公”。
东汉建立后,位面之子——刘秀于建武二十七年将“三公”中的“大”字全部去除,而后又改大司马为太尉,也就有了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的曹司空、王司徒这样的称谓。但是东汉时“三公”虽然爵高厚禄,名义上还分部九卿,可具体的政务已经由皇帝的近侍——尚书办理。当然,有时皇帝也会给予部分有功的“三公”加“录尚书事”的职衔,那么这些“三公”则是具有实权的。
光武帝之后,东汉时期“上公”仅保留太傅一职,授给于国有功或群贤之首的元老重臣,并且这些人先前都是位列“三公”、“录尚书事”,像邓禹、陈藩都出任过太傅一职,基本上在东汉一个皇帝时期也就一人为太傅,而这些人去世之后,上公之位则就空省下来。
秦汉“三公”和“上公”变更示意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诸侯并起。董卓废掉少帝立献帝,而后以太尉进位相国,又给自己封了个“太师”,在三公之上,这在秦汉历史上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到了建安十三年,我们开篇所说的曹司空罢三公官进位丞相,由此三公制又重新回到了丞相制。
可以说秦汉起于丞相,亡于丞相。
※ 根据安作璋、熊铁基所著《秦汉官制史稿》整理而作,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