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其时苏轼因父丧归蜀。另一说认为此文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元祐年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这篇文章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错误的故事,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原文: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
• 戴嵩: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
• 蜀中:四川。
• 杜处士:姓杜的隐士。
• 锦囊玉轴:用锦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 曝:晒。
• 拊掌:拍手。
• 搐chù:抽缩。
• 股:大腿。
• 掉尾:翘起尾巴。
• 然:认为…是对的。
• 云:说。
• 奴:农民。
• 婢bì:织工。
译文:
蜀国有一位姓杜的隐士,喜好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作轴装饰起来,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艺术特色:
• 简洁生动: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天真未凿和处士的豁达冲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意趣盎然:文章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真理,使得文章意趣盎然,引人深思。
• 寓言手法:文章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
• 讽刺与启示:文章通过牧童的嘲讽和处士的接受,讽刺了凭空想像的外行人,同时启示读者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 实践出真知:文章清楚地表达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强调了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