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人物当中,莫说关张赵诸葛,即便曹操都赢得了许多赞誉,可刘备却鲜少有人喜欢。其原因,鲁迅先生讲得明白,“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我倒独信玄德公绝非虚伪之人,起码他匡扶汉室、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抱负是真诚的。
可再往下探究——倘若真的实现了理想,他又会怎样?结局却不外乎:
1、功成身退,归隐田园。
但是:
(1)皇上岂能放心?功高震主,就算汉献帝无此念,身边人也不免时时提醒。哪一天暴毙,恐怕是皇叔最可能的下场。
(2)自己岂会安心?皇帝放不放心,本人都难安心。若想陛下彻底无虑,要么,像当初在曹营时那样,后园种菜,再行韬晦之计;要么,像王翦、郭子仪等功臣一般,自污以明心迹。
(3)手下岂肯死心?赵匡胤辩称,陈桥兵变是“被”黄袍加身的不得已之举,此话未必不是实情。刘备可以作圣人,手下弟兄却只是凡人,随君出生入死,博的就是个荣华富贵、封妻荫子。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树欲静而风不止。以上任何一条,都使得刘备想急流勇退也难如愿。这还只是被动一面;主动方面,饱受儒家思想熏陶,修、齐之后,治、平才会是他更倾心的向往。
可无论主动抑或被动,一旦刘备选择继续,结果却只能是:
(1)君臣关系怎么处?尤其,只要共事,矛盾就难免甚至是必然,冲突如何化解?后主和孔明只是孤例、特例;霍光那样生前帝王百般隐忍死后即刻满门抄斩,都算万幸;你死我活、零和博弈,才是常态。
(2)人是会变的,尤其在权力面前。土木之变后,朱祁钰死活不愿继任,刚登基几年,却说什么也不肯放手了;南北朝无论哪朝历史,都逃不掉“国家有难-英雄挺身而出-立下殊勋-加官进爵-赏无可赏-禅位”闹剧的一次次重演;董卓、曹操当初或许都是“刘备”,而刘备得势后谁又敢断言不会成为第二个曹操?
3、以上种种之外,刘备还面临着一个根本性死结——他起兵反曹的动因是曹贼祸乱朝纲、涂炭生灵,这前一句是真,后一句则未必。反之,有朝一日他大业得成,的确是匡扶了汉室,却也未必就拯救了苍生。
所谓悲剧,世间最深痛的悲剧,恐怕就是像刘备“们”这样,以纯粹、高尚的信念始,然后中间不管如何努力、抗争,却注定以凄惨、荒唐的结果终。如此看来,死于白帝托孤,倒不失为最好的结束,起码落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玄武门之变”无疑也是一出悲剧。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论道,如果李渊能立贤不立长,李建成能将皇位让给比自己出色的兄弟,李世民能不生出非分之想,这血腥一幕完全可以避免。
简直让人瞠目——这就是最顶级学者的水准?以此观之,他煌煌三百万言巨著,与废纸何异?
如果像刘备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怎么做都免不了以悲剧收场,如果像玄武门之变这样,每位当事者都有几分无辜,都有几分无奈,那一定不是人的问题,而是更底层的逻辑出了问题。解决起来,也必定不能只从人论起,而要从更根本之处改起。
药方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
只可怜,古人不可谓不聪明,皓首穷经却始终无果。从这意义上说,他们并不智慧。
于是,兜兜转转,几千年,俱是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