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陨落,传奇人生画上句号!

马克西姆·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1936年6月18日,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逝世,这一天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纪念日。

高尔基的生平概述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希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于下诺夫哥罗德(今高尔基城)的一个木匠家庭。他的童年并不富裕,只读过两年书,10岁时便开始了自谋生计的艰辛生活。在这期间,他当过轮船杂役、饭店跑堂、面包师、码头工人、更夫、铁路搬运工和司磅员等,而这些经历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学创作的起步与成长

1889年,高尔基在下诺夫哥罗德参加革命活动被捕。1892年,他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并开始使用“马克西姆·高尔基”这一笔名。1901年,他的著名诗篇《海燕之歌》问世,诗中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一作品成为了革命的象征。

高尔基的社会贡献与政治活动

1902年,高尔基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名誉院士,1905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在同年11月与列宁在彼得格勒首次会面。20世纪初,他领导了知识出版社,团结了许多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十月革命后,高尔基组织并团结新的文化队伍,创作多种杂志,培养青年作家。

高尔基的文学成就与影响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陨落,传奇人生画上句号!

1934年,高尔基主持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并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主席。他的早期作品《特写与短篇小说》描绘了流浪汉和底层人民的苦难,如《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和《奥尔洛夫夫妇》;《鹰之歌》等则激励人们向往光明和自由。

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陨落,传奇人生画上句号!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与自传体作品

高尔基的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描绘了19世纪末俄国资产阶级的分化和瓦解;《三人》展现了社会底层青年所选择的不同道路。他的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仇敌》则以工人运动为背景,塑造了富有斗争精神的工人形象。后期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高尔基的作品与影响

高尔基的作品早在20世纪初期就介绍到中国,在中国读者中有很大影响。他不仅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创者。他的作品揭示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和历史命运,继承了俄国和世界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开拓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主要道路。列宁也曾称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