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金庸故事,多数人想到的都会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两句“诗文”,事实的确如此,这十四部作品在武侠小说界都算是顶尖作品,而那《越女剑》却鲜有人读,或许只有自诩“资深金庸迷”的人才会去翻阅那短篇故事。
其实相对于金庸的另外十四部作品而言,《越女剑》并非纯粹的武侠小说,或者说人们只是因为金庸曾经写过太多武侠故事而理所当然地将《越女剑》也视为武侠故事,其实不然,金庸是借这部作品巧妙地讲述了三个历史典故。
一、越女阿青,无解剑术
不可否认,作为武侠小说界泰斗级的人物,金庸的文字总是给人一种侠气,所以《越女剑》中也的确是有一些武侠元素。
(阿青剧照)
比如主角越女阿青就是一名剑法超凡的武林高手,不过这只是读者赋予她的标签,书中根本没有武林的概念,她本人也压根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怀神功,甚至连“越女剑法”也不是她自己说的,她的武器不过是一根竹棒而已。
可尽管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武侠小说,但阿青还是展现了绝顶高手的实力,比如她瞬间刺瞎吴国武士的眼睛,又如她凭一根竹棒闯进越国王宫,挑落两千士兵手中的兵器,这些操作都堪称神奇,哪怕是杨过、郭靖、张无忌这些高手也未必能达到她这般境界。
但《越女剑》始终不是一部武侠故事,金庸真正想表达的并非武林中的快意恩仇,而是借着武侠的外壳,讲述三个流传了千年的典故。
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这词常用来形容人身处逆境时应该迎难而上,要在困境中提升自己,继而击败那些困难。
这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勾践剧照)
在《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拟孙权答曹操》、《纲鉴易知录》等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说的正是越王勾践当年被困吴国只能忍受种种非人的待遇,以待日后卷土重来向吴国复仇的故事。
而《越女剑》的故事中也强调过这一点,原文道:“那王者是越王勾践。那官员是越国大夫范蠡。锦衫剑士是越王宫中的卫士,八名青衣剑士则是吴王夫差派来送礼的使者。越王昔日为夫差所败,卧薪尝胆,欲报此仇,面子上对吴王十分恭顺,暗中却日夜不停地训练士卒,俟机攻吴。”
故事开始,范蠡之所以会对阿青的剑法感兴趣,就是为了让她来教越国武士剑法,继而帮越王勾践击败吴国。
三、越女传剑法,三千越甲可吞吴
相信多数人都听过这么两句话“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在《越女剑》一书中也同样有所体现。
(范蠡、西施剧照)
阿青虽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越女剑法传给越国武士,但越国武士却偷看到她舞剑的影子,继而学到了这套剑法的残篇,可别小看了那“影子剑法”的威力,当越国武士练成之后,书中有这么一段描述。
原文道:“八十名越国剑士没学到阿青的一招剑法,但他们已亲眼见到了神剑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了,世间确有这样神奇的剑法。八十人将一丝一忽勉强捉摸到的剑法影子传授给了旁人,单是这一丝一忽的神剑影子,越国武士的剑法便已无敌于天下。”
在《越女剑》中,越国武士还就是因阿青的剑法而崛起,而后范蠡命薛烛督率良工,铸成了千千万万口利剑,三年之后伐吴成功,逼得吴王夫差兵败自杀,越国达成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迹。
四、阿青刺西施,西子捧心
除了“卧薪尝胆”与“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外,书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典故。
(越女剧照)
当越国击败吴国,范蠡如愿将西施接回越国之后,看起来故事是要圆满结束了,可对于主角阿青而言,这结局却不是她想要的,她终于意识到范蠡接近自己只是为了自己的剑法,她不明白范蠡为何只爱西施,却不爱她,于是她手持一根竹棒杀向越国王宫。
范蠡下令让那些士兵休要伤了阿青,只是闭目待死,阿青则顺利杀到范蠡和西施的面前,想要一棒戳死西施,可当她见着西施的容貌时,她知道自己输在哪里,于是及时收力,转身离去。
(西施剧照)
而阿青的剑法何等精妙,哪怕那竹棒并未触到西施,那竹棒的劲气也足够伤了西施这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于是西施因心痛而皱眉,继而捂住胸口,这便是西子捧心的典故。
其实无论是“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还是“西子捧心”,这些典故都与阿青无关,金庸只是以武侠的角度将这些典故重新诠释,将越女阿青的故事融入了这些典故,着实是妙不可言,与其说《越女剑》是武侠小说,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